独资建厂的博弈进行时

打算买Model 3的国内朋友们,不妨等等,反正特斯拉应付既有订单已经非常吃力且不断宕期。淡定点没准儿还能等到国产Model 3呢。

特斯拉老板马斯克应该比任何一个潜在的中国客户都急。一座巨大的金矿在眼前,偏偏“开挖”条件谈不拢。是坚持自己的条件,眼瞅着金矿被竞争对手们蚕食,还是委屈一点,立刻加入淘金大军?

可惜,特斯拉要求的条件,在东道主看来,自带互斥效果。双方纠缠了很久,依然选择放下举着香槟的手,原因也在这里。

第一条就是独资。特斯拉想要独资已毫无疑问,否则根本用不到谈判多年。想和特斯拉合资的国内合作伙伴太多,根本不用愁。

以前不可能操作,今年有了真正松动迹象(不是空对空的喊话式)。8月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39号)》文件,其中“减少外资准入限制”部分,特别提到了新能源汽车制造的开放。外媒称,明年起外资整车厂商可以在自贸区建立独资新能源汽车生产厂。但此说未获官方证实。

第二条选址,这和第一条有连带关系。坚持独资的话,目前只能在自贸区。特斯拉看中的是上海自贸区,这也不是秘密。问题在于税收。生产的产品装船销往海外没问题,但离开自贸区进入内地,照样要缴纳25%的关税。

特斯拉想降低售价,本地化生产是不二之选。海运费用、劳动力成本、央地补贴……总数都抵不过关税。上海方面,一直试图劝说特斯拉放弃关税减免,代价是得到独资工厂和其他土地优惠政策。自贸区内只缴纳企业16.5%的所得税,没有增值税、营业税等。特斯拉显然不满足于此,不惜为此搁置了即将达成的协议。

第三条是“进目录”。目前进口车中进入新能源目录的只有BMW i3和奥迪Q7 e-tron。只有进入该目录,才能获得10%购置税豁免。特斯拉很可能已经获得落地后进目录的承诺,故而故意忽略该项条件。

特斯拉一直梦想激发出期望中的生产力,从小众品牌变身为主流品牌。只有在中国落地,特斯拉才能体验到,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在于成本,更在于供应链和基础设施、政府政策、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管理人才,还在于面向整个东亚富庶地区的辐射能力。这是北美市场所无法比拟的。

特斯拉仍然有望获得首个独资建厂的荣耀。即便不考虑明星效应的虚名,第一个拓荒者的奖励,可能远远超出原本的期望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