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与主流:从反抗到排斥

  • 来源:电子竞技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15 10:13

  当汪峰打开参演名单时,他也许会惊讶于GAI的崛起速度,但也许忘了几年前曾在一档选秀节目亲手淘汰GAI的经历。

  GAI却不会。

  二者的相似点太多了,同样是坚持在相对小众的音乐领域,同样以真性情敢说话著称,又同样从反抗到屈服。这不是巧合,嘻哈也好,摇滚也罢,小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碰撞让二者经历了类似的轨迹。

  从民谣到嘻哈,这一点被无数次验证,未来可能还会重现,电竞自然也逃不开。

  反抗是必然的

  小众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抗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如果我们将文化视为许多个体共同具有并持续向外界输出的相似性行为和背后的审美以及价值观,对于反抗这个词会有更好的理解。

  亨利·詹金斯曾经在《文本盗猎者》中提到,审美、价值观等都是阶级的产物,因个体所处阶级不同而不同,小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抗就来源于此。不同的阶级掌握了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社会资源,掌握的越多便具备越强大的影响力。当这种影响力大到足以影响足够多人时,主流文化便诞生了,伴随其一同出现的还有对其他阶级文化的排斥。

  当我们每每提及摇滚、嘻哈的发展史时,我们都会反复强调一点,这二者都是起源于较低的阶级:或是无所事事的嬉皮士,或是生活在贫民窟的黑人,也可能是出身贫寒的白种人。对于这些人而言,成长的经历让他们更多对底层的社会疾苦感同身受,并有强烈的改革欲望。

  就如同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是社会发展永远的悖论一样,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争执一直贯穿着历史。留下的,便是阶级间一次次或明或暗的对决。对于身处底层的这些艺术家而言,他们抨击的往往是带来“社会疾苦”的固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语言也常带着强烈的“反抗色彩”。

  比如,美国臭名昭著的工业摇滚乐队Marilyn Manson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女明星的裸体常常被视为艺术,但是普通女性的裸体出现在公开场合则被视为淫秽。到底是两种裸体不同,还是我们对于淫秽的定义有问题。为此,他写出了著名的歌曲《Mobscene》。歌名的含义即是Marilyn Manson眼中的淫秽是什么:即M+obscene。这是摇滚乐手在个人影响力足够大时,个人思想与主流文化的一次碰撞。还有U2乐队的主场Bono、RATM的吉他手Tom Morello等等。二者皆为乐队的灵魂,也都做出过类似的行为。

  在2008年摇滚名人堂上,当美国老牌摇滚巨星Bruce Springsteen站在舞台上时,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最近我们(指美国人)过得很不好,不管是华尔街,还是主体街。矛盾始终存在于二者之间。”这种抨击美国过分依赖金融业的观点恰恰是那些“底层”人民普遍持有的观点。

  从学术的角度看,也许这些抨击都有待商榷。但这些摇滚艺人的共同点也是明确的,他们持有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的大爱。你有千万个理由,但我看到的是底层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要这一点不变,反抗就会一直存在。

  人的社会性逼迫其得到来自社交关系中其他人的认可,而小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立又带来了彼此的不理解。在一个经济相对稳定的年代,从属不同文化的受众确实会因为两种文化的对立针锋相对。小众文化的受众往往会感受到改变周围人的无力感与挫败感,这种情绪的积累使得那些传统意见领袖的反抗可以带领小众文化受众一同反抗。

  时至今日,在互联网进一步放大了影响力之间差距的情况下,这种不认可在一个相对失去理智的环境中逐渐演化成了非理性的针对、谩骂。如果攻击是非理性的,那么反击也一定是非理性的。于是,因为互联网集中在一起的小众文化受众要面对的是因为同样原因聚集在一起的主流文化受众。前面提到的对抗发生着由面向点的转化:二者之间的距离看似变小了,实则变大了。反抗看似变轻了,实际变得更加激烈。

  徒劳的反抗

  不得不说,源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时候反抗是徒劳的。

  首先,性、毒品、政治、宗教是摇滚、嘻哈的音乐中最常出现的主题。这无可厚非,在西方言论相对自由的社会里,这些可以谈论的点常常是最容易触及听众的敏感点,自然也是这些艺术家推销自己最好的手段。然而,双刃剑的一面是,这往往也是他们的软肋。

  1999年哥伦比亚中学枪击事件之后,很多人毫无根据地说年轻的凶手是受了Marilyn Mason音乐的影响,这导致他当时的“机械化牲口”(Mechanical Animals)巡回演出中断了好一段时间。对他凶猛如潮、不公正的指责并非没有根据,据说在案犯的家中,警察发现了其最喜欢的三只摇滚乐队——德国战车、Marilyn Mason和活结。这恰恰是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三只乐队,也是美国家长最反对自己孩子接触的三只乐队。大量关于性、毒品、宗教和政治的煽动性歌词,配合现场出格的表演,这些乐队被认为像年轻人输出暴力的价值观。而暴力又恰恰伴随着反抗。

  因此,在枪击案后,有媒体将矛头指向了当时恰好发行新专辑的Marilyn Mason。这一度让这个信奉撒旦的摇滚恶魔陷入迷茫。也难怪,当所做的与期望达到的目标相违背并且因为自己的影响力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时,任何人都会陷入同样的境地。

  这正是我们说反抗是徒劳的原因。在自我增强的心理暗示下,事情的元凶很容易被归到这些异类身上。这还是最好的情况。一个更普遍的情况是,塑造一个小众文化的意见领袖更加困难。一方面,在受众人群内,意见领袖的崛起依赖更反抗的形象和意识,然而,这在接触主流文化并试图展开有效地交流时又是明显的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受惠于更多的社会资源,主流文化的意见领袖崛起更迅速也更容易。当小众文化的意见领袖企图借助更大量的社会资源时,往往面临着放弃文化上本质不同的观念,但这恰恰是引致反抗的根源。要么同化,要么死去,是小众文化的意见领袖在面对主流文化时的现状。

  因此,从一开始,小众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抗就不在一个维度上。用一句时髦的话,主流文化拥有多种手段可以对小众文化进行降维打击,最差的情况也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枪击案:也许真的是主流文化出了问题,但凶手还是小众文化。某种意义上,社会上不同文化的交流有点类似于街头吵架,人多、声大仍然是获胜的关键因素。

  其实,小众文化对主流文化反抗的徒劳深深根植于这种反抗的形式之中。由于反抗必然由意见领袖带领,因此某种意义上,这相当于个人自上而下推动的思想变革。而早就有学者表明,从历史上看任何自上而下推动的思想变革均以失败告终。因此,如果不是恰逢战乱、经济危机等破坏性变革,小众文化很难依靠反抗完成与主流文化地位上的置换。这即源于现实条件,也源于本就错误的变革方式。

  既排斥也不排斥的矛盾心理

  小众文化对主流文化持续不断地对抗并未产生其想要的结果,这时,小众文化的受众群体会慢慢变得封闭,拒绝与外界沟通。随之相伴的心理变化类似于孤芳自赏:我不屑于你的文化,你也不能了解我的文化。

  然而,小众文化受众不了解的是文化本身也存在着随人口更迭、社会资源持有者更迭而变化的缓慢过程。小众文化对主流文化不断的冲击吸引了一些主流文化的边缘受众和轻度认知受众。随着小众文化受众群体逐渐扩张并掌握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小众文化开始向亚文化进化。之后便是典型的螺旋上升过程:受众越来越多、认同越来越高,随着小众文化的核心受众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小众文化的进化也到了终点。或是成为新的主流文化,或是成为与主流文化和谐相处的亚文化。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实际上都是两个受众群体主动或被动妥协的结果。妥协即代表着放弃,小众文化和主流文化都放弃了妨碍二者共存的因素。而登上了王座的小众文化受众也一跃成为主流文化群体,继续接受着其他文化的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落后”于时代的原教旨主义者站出来,一方面享受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则批判变化的过程以及现状。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反抗,到反抗失败,再到被动地接受改变,从来就没有完整的纯粹的文化内核得以完整保留。否则,单一的文化必然导致进步的停滞。

  对于国内的电竞行业而言,其崛起受益于主流文化的拆解以及经济等其他客观因素。但从本质上讲,也许当前所有的市场行为除了经济效益外,不会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一切只能交给时间,和一个个不可预知其未来的人。

  文 杨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