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咖啡起义
- 来源:凤凰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3-16 14:53
咖啡的本质,就是一场革命。二百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前夕,知识分子在咖啡馆聚集议政开始,还有一浪又一浪的咖啡浪潮,其实都是一场又一场的革命──第二波浪潮中,美国西雅图Starbucks自家烘焙咖啡豆的概念,便是为了推翻一成不变的速溶咖啡;而现今第三波精品浪潮的催生,便是为了中断连锁店的垄断。虽然在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咖啡从来不及奶茶主流,但现时受第三浪咖啡潮感染,大家都研究起单一产地、庄园、处理法、微批量及竞标豆来。虽然粗犷美加风、惬意澳洲风等,此次我们锁定香港,一探咖啡新浪潮。
Beer Tap 咖啡界最新科技
在香港,如果抱着朝圣的心,由下而上游历新的咖啡街,第一站便是街脚的13 Peel by Inferno Dynamics Coffee Roastery,进店四顾,只见到吧台上有几个银亮的“生啤水龙头”,心里不禁狐疑着,有没有来错地方?
年轻店主Alvin笑着介绍“水龙头”就是最有型、洗炼简洁的美国Modbar咖啡机,2015年面世后爆红,不少神级精品咖啡名店如美国Onyx Coffee Lab、德国Five Elephants、台北Fika Fika Café等早已引入。
“咖啡器具现在都有智能化趋势,这台机可以电脑精准控制水温,还能做到变压萃取,掌握浓缩咖啡头、中、尾段的风味,令咖啡味道更细腻。”以往,Barista都会躲在巨型的咖啡机前冲咖啡,换上了精干的Modbar,不但有型,最重要是拉近咖啡师与客人的距离,客人清楚看到Espresso的萃取,打奶泡及拉花的过程。
“做咖啡,也没有什么秘密”他指指旁边的水桶,说冲咖啡的水都加了钙、镁等,令咖啡风味更平衡。
旁边的手冲器,原来也大有来头,用的滤杯是2015年在Kickstarter成功获得集资的澳洲The Trinity ONE多功能咖啡萃取器,Alvin用木匙搅拌数下,然后放上重力装置,让其自然向下压,冲出来的肯亚单豆咖啡,入口莓果香爆发,口感饱满,非常好喝。
稳定,是Alvin做咖啡的哲学
“咖啡是一门科学。”Alvin在多伦多修读经济学,三年前回流投身咖啡界,先后开了咖啡店The Brew Job及成立烘焙品牌Inferno Dynamics Coffee Roastery,他一直认为掌握品质的稳定性比一切来得重要,这除了关于工具及人,还有咖啡豆。他深知挑选优质生豆是一杯咖啡的关键,坚持不透过生豆商做中间人买豆,而是直接远赴产地,跟农民直接交易,像现时供应的Ethiopia Guji G1日晒及水洗豆,便是他六月时跟有Q-Grader的杯测鉴定师认证的团队实地搜罗。
同街突然涌现多间咖啡店,Alvin笑言始料未及,起初只是特别中意这间店子有个露天花园。不过他不担心有竞争,“毕竟定位不同,另外,香港的咖啡界,还充满着很多可能性呢。”
楼梯旁的烘焙冠军
在门外窥看瑟缩在楼梯旁的The Quad,起初只见到吧台座位寥寥数张,不过进去后,相信每个咖啡迷都会眼前一亮──这里竟然清一色用了美国当红咖啡店Onyx的咖啡豆!可知品牌的首席烘焙师Mark Michaelson是今年年初新鲜出炉的US Roaster Championship(美国烘焙大赛)的冠军,擅长将深藏在咖啡豆的每种水果风味完好地呈现出来。本身是店内咖啡师的阿俊也试过好几轮Onyx的出品,发觉水准非常稳定,于是大胆说服老板,在店内清一色只用Onxy的豆子。
问阿俊哪款最特别?他毫不犹豫向我推介危地马拉FincaIsnul庄园的混种新贵Pacamara豆,“今年庄园竟用日晒、水洗、蜜处理及混合处理(水洗加日晒)四种方法,去演绎这款豆,非常有趣。”他耐心地解释着。问他觉得怎样在这个“新战场”突围而出?
“用好豆只占50%吧!余下的,其实都靠心态。”
阿俊说,提升冲煮技术、让客人手里咖啡天天稳定如昔,都是无止境的功课。顾客找到可信任、投缘的咖啡师后,便大可放心地,坐在门外石阶,享受惬意的午后时光。
咖啡实验现场
跟The Quad同样占据卑利街斜路顶的,是本地连锁精品咖啡店The Coffee Academics最新的烘焙工场。楼高两层的店子,存放生豆、炒豆、杯测品鉴等的设备,以及幕后团队的工作日常,全都一目了然,吸引很多途人伫足细看,有些更即场报名参加为时约一小时的Micro Roastery Tour,了解杯中物的故事。
“最近卑利街一下子开了不少咖啡店,不过我们定位有点不同。”
总烘焙师Ed一边带我游览工场,一边笑着跟我说,他们一早看中这里够隐蔽,于是决定将原本在铜锣湾的烘焙工场搬过来,并开始实践新一轮的咖啡大计,例如跟巴西、哥伦比亚及洪都拉斯的咖啡庄园直接做公平贸易,供应更多别处少见的款式。“香港人口味偏浓,我们多会将咖啡豆作中度烘焙。”他补充说。现时,工场除会为卑利街店烘焙咖啡,也会同时供应给其他分店。自家烘焙,优点是有更好的稳定性,加上每次来到新一批生豆,一众烘焙师,就会尝试不同的烘焙度、不同豆子的拼配,可以为豆子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是餐厅也是咖啡室
“Dose. Coffee is my daily dose.”眼前的老板兼咖啡师Renee,跟我分享店名的由来。
“Coffee Shop装修风格大同小异,而且重心都落在咖啡,忽略了食物的质量。我想两者都兼顾到。”今年才22岁的Renee,挺有自己的想法。常到伦敦旅行的她,静悄悄跟我说很喜欢当地某间将咖啡、食物及鸡尾酒同样做得到位的店子,于是想把新概念带来香港。“这样前卫的概念,想来只有中环才能包容到吧!”坐在店中,看着餐牌,真的有种在墨尔本咖啡店的感觉,Egg Benedicts、Pancake,从充满澳洲风情的羽衣甘蓝温沙律,至鲜味淋漓的海鲜意粉等,选择比一般只专注咖啡的Café要多,水准也做得好,最好的是,没解馋的啡友,也不用转场解瘾,这里奶啡,用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及尼加拉瓜豆子拼配,用全人手操作的意大利拉杆咖啡机Bosco,柔和又不失坚果香。
让杯子有更多可能性
身边的咖啡师朋友常跟我忏悔说:“我又败家了!”
“买了什么神级器具?”
“不,是貘记的杯子!”
咖啡杯不就是盛载热黑水的容器吗?相信每位听到这句话的咖啡师,都一定用力摇头,因为杯子的颜色、物料及杯缘造工,不但影响品咖啡的心情,每种咖啡的香气及口感亦有所不同,例如薄壁杯能帮助散发果香,厚壁杯则能提升甜度。
于是,某天下午,我也按着地址来到貘记。推开厚厚的木门,时间彷佛静止了──柔和的灯光,缓缓转动的吊扇,长台上静静躺着三、四十只古董杯子,有像舞裙的桃金色Espresso杯,也有透光白骨瓷,以日本风为主,也有来自英国、法国、北欧的茶杯。
但,究竟哪些是咖啡杯?“杯子有与生俱来的用途吗?如果换个角度,由我们用家赋予杯子的功用,盛咖啡、盛水果、存小物,提升可用性,不就更有趣?”带点哲思气息的店主阿杰,想了几秒钟后回答我。他早在大学时代喜欢逛朱荣记一类的中、上环山货店寻宝,深爱旧物的手工美,他慨叹,曾听闻客人说因太珍爱旧杯,于是把它包起藏在床下底,蹉跎了杯子的青春,实在可惜。因此,他觉得茶杯不一定盛茶,“就像是英国的Queen Anne骨瓷杯,棕黄小花朴实,白色杯壁既不抢戏,也可欣赏手冲咖啡亮丽的赭红色。”
这里的杯子多是未用过、已停产的库存品(Dead Stock),都是他借撰文及摄影的工作之便,在世界各地搜购。越跟现代设计不同的,越能引起他的注意,像这只大如调色盘的底碟,“古物店老板说,底碟可放面包及咖啡,其实标记了六十年代的美国电视文化,大家早上都喜欢坐沙发,边看电视边吃早餐!”
连盛载的杯子也充满学问,或许,你也可以找个下午上来,着阿杰为你选一个杯子,泡一杯咖啡,再来一点自家制的洛神花挞或苹果蛋糕,感受咖啡的魅力吧!
冰滴 时间淬练的艺术
香港咖啡店遍布十八区,然而咖啡文化的普及,始终没有让明明香醇好喝的冰滴咖啡(Dutch Coffee)真正红起来。“香港市区租金太贵!想生存,就要想怎样用最短时间冲到最多杯啡。做冰滴咖啡,根本就是反智。”眼前年轻的男生Leo跟我说。
以前不明白,为何一杯冰滴咖啡的价钱,往往是一杯Latte的Double;但当我来到他在长洲的咖啡店、看到那幅浩瀚的冰滴咖啡壶墙时,内心的谜团终于解开了──慢慢溶化的冰块,一滴、一滴、一滴的穿透咖啡粉,耐心等上6至8小时才只有一公升多的精华,还不算放在4℃冰柜冰酿、让风味充分发酵的48小时。
做冰滴咖啡的时间,绝对不合成本效益。
不过Leo却决意在自己的出生地──长洲,开一间这样的咖啡店。
“有次去台湾西门町的老店南美咖啡,点了一杯冰滴咖啡,哇,原来咖啡的味道、口感可以这样特别的。”这一杯咖啡,让本科是Finance的他,义无反顾转换事业跑道,毕业后在长洲推车仔摆档卖冰滴咖啡,用了四年累积经验及好评,最近有了自己的店。
将咖啡融入生活
虽然咖啡一直不是岛民的日常饮品,不过细心的Leo,决定用他们熟悉的椰青、柠檬茶等作基调,做成冰滴咖啡特饮,例如原个椰壳当杯的椰皇咖啡,迎着海风喝最有岛屿风情;柠檬蜂蜜冰滴咖啡,用了带淡淡柠檬香的Ethiopia Sidamo浅炒单品豆,配以冬蜜及新鲜柠檬,豪迈地啜一口,酸爽、甘甜、不涩,是我喝过最美味的“柠啡”。
Leo的决心,感动了身边的家人、朋友甚至岛民,相熟的炒豆师朋友愿意,岛民在开幕时也到场签名支持。如果说冰滴咖啡是时间淬练的艺术,那么生活也应有着同样的哲学。“读书时学到的市场学、品牌管理知识,想不到现在都可以大派用场!”
革命还未结束
地少租贵,在香港白手起家的咖啡职人,往往要顾及一个又一个的现实考虑。有人成功了,也有人默默离场。
所以不少依然热心的职人,近年都转战工厦,开创另一片天。本身是长跑手,在咖啡界浸淫快十年的咖啡师陈飞龙,便是最好的例子。他的工厦新店地方不大,却亲切如朋友的家,闲时他会从网上订购单品豆,做虹吸、手冲及浓缩咖啡,不定期开咖啡杯测班,以啡会友。
“香港的咖啡器材先进,烘焙商多,技术也强劲。无奈市场比中国、澳洲小,无法消化从产地直接引入的最低生豆量(以吨起计),所以来去都向某几个中介商取货,口味难怪相近。”现在,他拥有自己的教室,开始请现居澳洲的烘豆师朋友帮忙为自己品牌炒豆,尝试做出本地鲜见的咖啡风味及味道。
作为咖啡迷,我们会去日本、去台湾、去澳洲、去北欧的咖啡店朝圣,期待有天,各地的咖啡迷,都会来香港做同样的事。品牌管理知识,想不到现在都可以大派用场!”
文/Joyce K 图/Scott、Woody 编辑/Grace 版式/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