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转向与风景园林人的变身

自党的十八大之后 ,“美丽中国”“美丽乡村”“记得住乡愁”“两山理论”等“热词”,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和侧重点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目标,并以国家话语的形式把环境问题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关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认知与行动。例如,每当水稻收割期,秸秆的综合利用往往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2017 年 11 月 10 日~ 12 日,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的学子在江宁区溪田生态农业园内利用园内水稻收割后的秸秆、竹子、木板等原材料,经过巧妙构思,将稻草“变身”为园区内一个个美妙且充满文化味的景观。这是由南林和有关部门联合主办的一场稻草景观设计与营建竞赛。该活动广受当地居民欢迎,并引发了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南林的学子以一种“好看、好玩”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一点点风景园林人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与态度。

以风景园林的视角进行认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不仅影响了风景园林的研究、实践方向,也为其在教育方面的功能与内容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一方面,风景园林工作者在展示城乡景观与大自然的融合美、传承传统文化和地区特色、创造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同时,以实践成果加深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与认同;另一方面,高校的风景园林教育也随之实行转型,因为风景园林工作者必将在与城乡规划、建筑、生态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合作的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基于此认知,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围绕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园林专业办学理念,即园林专业必须培养具有“国际视眼、本土行动、现代思维”的具有生态绿色担当和丰富文化素养于一体的现代设计人才。从“园林绿化”专门人才向土地规划设计协调者的角色转变必定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注入来自风景园林学科的活力与动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