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兰屯中东铁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与更新策略研究

前言:

扎兰屯中东铁路历史文化街区客观反映了特殊时期内的人居环境和空间需求,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同时街区面临着功能老化与活力衰退等问题。现以扎兰路、中央北路、地研街、民族东街为边界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街区的更新策略,使历史街区能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

1 街区概况

1.1街区背景

19 世纪末期,沙俄统治者在我国东北部修筑了 “丁”字形中东铁路, 扎兰屯站为铁路干线上八个三等站之一。1903 年,随着滨洲线路全面通车,倚仗军事要地、交通便利、环境宜人、资源充沛等优势,该地迅速发展起来,铁路沿线建筑也应运而生。随着手工业与商业的迅速发展及人口的增加,城市以中东铁路为契机,发展为内蒙古岭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1.2区位划分

扎兰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南端。城市大致分为三大区域:雅鲁河东旧城区、河西新区、南部工业园区。历史街区位于旧城区东北部,核心保护范围 20.48 公顷,建设控制地带范围 30.75 公顷(见图 1)。

2 历史街区的空间结构

2.1 街区整体规划与功能组成

最初规划的扎兰屯为三级市街地,地块以铁路和雅鲁河为建设边界线,较为平坦,东西北三面环山,周围有森林和湿地,处于枕山环水的中间地带。

街区建设之初是供沙俄管理人员居住休闲、避暑娱乐之用,以火车站站前广场为中心,形成了一条东西向轴线和与它垂直的南北向轴线(今布特哈北路),主要建筑围绕着站前广场沿轴线两侧建设。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向轴线逐渐倾斜至今中央北路,功能也从以休憩为主逐步转向集政治、军事、工业、旅游、商业为一体的复合类型。

街区发展至今,整体风貌延续较好,空间秩序感较强,但因过去较长时间缺乏统一规划,部分区域或功能混杂,或孤立存在,与周边联系较弱。

2.2 规划布局与道路结构

铁路附属地规划主要呈两种趋势:一种是从中心向周围放射布局;另一种为方格网布局。历史街区采用网格式结构,布局呈“三横五纵”的样式,共有扎兰路、布特哈北路、继红路、中央北路、站前街、新华街、地研街、雅鲁街八条主要道路,沥青或水泥路面路况良好,基本满足通行需求。但街区内部有较多狭窄巷道,砂石或裸土路面,存在断头路现象,可达性差。街区交通组织管理较差,人车路线混杂,缺少停车空间,且因毗邻火车站人流量大,存在安全隐患。

3 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要素

3.1 街区肌理特征

历史街区整体肌理方正且规整,建筑肌理具有混合性、自主性与自发性,公共建筑多沿街道分布,以矩形或“L”形为主,体量小(见图 2)。

住宅以组团式布局,独门独户设有庭院和凉亭,入口不注重朝向,内外空间过渡融洽。单层建筑,砖木结构,双坡或四坡顶,一般有 4-6 个烟囱,部分还有小天窗。山墙面屋顶木构架呈人字形,多以十字交叉的杆件装饰,边沿雕刻精美图案,样式一般与入口门斗或雨棚的装饰相同。

现有的住宅空间多经过改扩建,新增建筑依附原房舍建造并在毗邻空地上加建,致使多数庭院被拆毁,房屋被重重包围,只能在房顶凸出部分看到旧时风貌。新增建筑建设重点在于增加使用面积,不考虑美观与环境,致使原有街区肌理发生相应的改变,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街区的传统风貌,削弱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的魅力。

3.2 街巷空间比例与尺度关系

街区南北向路宽约为 15 米;东西向街道宽6m ~ 10m。已颁布的保护措施规定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物檐口高度不得高于7 米;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檐口不宜高于7 米;沿铁北街两侧建筑高度不宜高于12 米(见图3)。

街区南北向道路宽高比计算为 DH 在1.2 ~ 2.1 之间 , 多数空间节点宽高比接近 2;东西向街道宽高比 DH 在 0.5 ~ 1.4 之间,多数空间节点宽高比接近 1;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出,良好的外部空间宽高比在1 ~ 2 之间[3] 。从此种角度出发,该历史街区多数道路给人以舒适的空间体验,可以提供较好的欣赏建筑的角度。通过不同方位宽高比对比可以发现,街区空间层次感较丰富。传统住宅区因无组织扩张形成许多小院串小巷的狭窄杂乱空间,巷道宽高比 DH 小于 0.6,压抑感和无序感较强,不便于居民日常出行,但同时,这样的尺度也使得居住区空间比较私密和幽静。

3.3 街区空间界面

3.3.1 建筑类型

沿街多为公共建筑,包括商业、办公、医疗、教育、宗教、园林等,保护及使用状况良好,主要立面朝向街道,单层或二层建筑居多,还有少量多层建筑。建筑风格相近密度较低,在拐角处的建筑通常呈“L”形,使街道立面整体性得以延续。

3.3.2 建筑色彩

街区色彩亮丽,建筑一般为铁皮绿色漆面屋顶,墙面以暖黄色作为主色调,饰以小面积白色凸出于墙面的装饰砌筑,用来分隔和丰富立面,增强建筑立面的层次感。颜色的选择与扎兰屯气候寒冷有直接关系,在植被处于凋谢状态的漫长冬季,可以增加街区的生机和活力。

3.3.3 建筑材质

扎兰屯木材和石材较为丰富,建筑大多数就地取材,主要材料为木材、天然石材、面砖、玻璃及金属等。砖石多用于墙体砌筑;木材多使用在屋顶结构、雨棚、门斗、仓房及凉亭等处;金属则用于屋面、门窗构件、及室内栏杆扶手等部位。

3.4 景观层次与空间节点

街区具有丰富的景观遗址(见图 4),从宏观上来看,街区东侧是天拜山。街区西北侧与一片原始森林相毗邻,雅鲁河支流潺潺流过,中东铁路时期修筑的一座由悬索桥和衍桥组成的白色桥体横跨碧波之上,命名为吊桥。后期增建许多设施,包括苏联红军纪念碑、日光浴场等,现为国家级旅游景点吊桥公园。

街区共三处广场,天拜山广场位于火车站前,为滨州线路上较大的集散广场,广场以硬质铺装和绿化相结合,设有停车场,有利于交通疏散,同时美化了整体环境。

扎兰路西侧为中东铁路历史文化广场和雀园广场两处集散广场,雀园广场以绿化及铺装为主,有小型空地供居民活动,广场内设有休憩空间。中东铁路历史文化广场内以中东铁路博物馆(原沙俄森林警察大队)为中心,博物馆前方设有火车头雕塑及沙俄酒窖,广场以文化交流为主。两处广场毗邻,基本满足居民休闲娱乐、文化交流、旅游宣传等空间需求。

广场形成了街区内的景观节点,节点呼应着周围的天拜山与吊桥公园,共同构成了街区的景观空间活跃元素,小巷内杂乱分布着许多老榆树,使街区更具历史感。但街区内部总体绿化率与广场数量不足,且较为分散和孤立,空间秩序感较弱,未形成系统的景观结构。

4 历史街区更新策略

扎兰屯历史文化街区所在的旧城区经济发展滞后,街区老旧程度日益加深,城市中心逐渐南移或向河西新城区发展,致使街区逐步呈现衰颓之势。针对历史街区所呈现的空间形态特点,对其提出以下更新策略:

(1)扎兰屯作为区域交通枢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城市。为使街区与城市协同发展,应明确规划街区定位,使其成为城市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旅游线路上重要节点之一。

(2)重点营造历史风貌,修复传统住宅空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现存建筑进行明确的分类和评估。

(3)加强交通管理,增加停车空间,对街道空间进行优化设计,重点在节点和标识部分,深化街区内部联系,从而增强街区的可识别性。

(4)丰富街区空间层次和街道景观。使自然要素与街区风貌巧妙结合,以景观节点向外延伸,形成具有导向性的景观序列。

(5)改善街区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从而增强居民对历史街区的认知度,触发居民自觉保护街区空间的积极性。

5 结语

扎兰屯中东铁路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城市中的历史遗产,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迹。在保证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完善街区肌理,充分发掘历史街区空间特色,是街区空间结构与品质提升的基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