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2018

  2018年,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喜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2018年,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持续升温;2018年,各行各业CIO斗志昂扬,“撸起袖子加油干”。来,让我们共同展望2018,拥抱2018,奋斗2018!

  2017年,全国信息化高速发展,步入全面渗透、加速创新、引领变革新阶段,5G、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创新应用,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亮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步伐加快,新产品、新模式助推信息消费扩大升级,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企业加速数字丝绸之路海外布局。

  2018年改革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项改革也将深入推进,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随着数字经济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我国数字经济将进入加速发展关键期,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拓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涌现,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教育、在线娱乐等重点领域快速增长,数字经济潜力和动能加速释放。

  预计2018年,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创新活动多领域、群体性加速突破,信息化为“新四化”同步发展注入活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管理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助力我国构筑经济竞争新优势。同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存在监管真空、跨境数据流动管理制度尚未形成、政务服务相关制度规范滞后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赛迪智库提出,加快制定数字中国路线图,建立适用数字经济发展的监管新模式,建立健全适应互联网环境的政府服务制度标准规范、建立规范有序、运行高效的数据治理模式、实施数字人才培育工程等建议。

  AI 人工智能应以场景应用为核心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阿尔法狗的棋局胜利,创业公司、资本投资的热捧,让“人工智能”成为2017年的年度热词,而这种热度,我们判断,在2018年将有增无减。

  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日益成为引领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将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并将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保持快速增长,部分技术接近或者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业规模、投融资规模和企业数量位居世界前列。2018年,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将持续推进,产业进入稳步增长阶段,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加速,政策、资本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与此同时,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仍面临问题与挑战,底层技术基础薄弱,应用路径不明朗,产业发展氛围略显浮躁,专业人才不够充足。

  2017年,AI芯片、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的持续创新成为产业发展引擎。寒武纪、中星微等企业通过产研结合的发展思路,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积蓄了一定的研发实力;百度、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企业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较为领先。语音识别技术更是得到充分发展,科大讯飞、云知声、百度、搜狗等纷纷发力,目前行业识别准确率已达95%。预计2018年,芯片和算法的优化将进一步提升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的应用成熟度。人脸识别将成为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竞争点,国内语音识别技术厂商将利用数据优势,推动语音识别技术平台化,进一步提升多场景下的语音识别准确率。

  同时,深度学习算法得到广泛应用,感知智能与认知智能将进一步融合。预计2018年,人工智能技术可能迎来新的质变契机,浅层次感知应用将与更高水平的认知智能融合发展,能够在逻辑判断基础上实现认知推理、情感互动、辅助性决策的认知性应用将成亮点。

  人工智能概念火热,但企业和政府对产业发展理解不透、思考不足,普遍高估并急于兑现人工智能的近期商业价值。产业发展氛围略显浮躁,面临同质化、碎片化风险,可能延长人工智能商业价值的兑现周期,并加剧产业未来发展的周期性波动幅度。从企业角度讲,存在大小企业一拥而上、炒作概念的现象。云计算、大数据企业纷纷改换门庭,导致人工智能产业鱼目混珠,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而政府层面,虽然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抱有极大的热情,但对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产业特征、发展规律和培育模式缺乏深刻理解。

  赛迪智库认为,应该精准选取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设计、制造、运维环节的应用,提升质量效益、降低成本。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交通、医疗、安防等服务和民生领域的推广,提升产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促进无人零售等新兴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

  通过人工智能在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商业化路径的筛选,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和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赛迪智库认为,应该重点面向人工智能的公共数据库、测试标准和服务平台等方面,促进各类通用软件和技术平台的开源开放,形成良性的产业生态。

  云 2018年云计算的三个方向

  2018年,云计算巨头抱团将使云计算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企业上云”将从部分地方向全国推开,混合云市场活力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多云管理工具的出现将推动多云部署更为普及,“人工智能云”将成为新的云计算服务,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将开启协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应看到,我国云计算发展还存在云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支撑配套服务不完善、产品定价繁杂、数据中心建设过热等问题。赛迪智库建议,加快提升云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云服务相关支撑配套服务,加强云计算市场规范化管理,建立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审批考核机制。总的来说,2018年云计算将有三方面的趋势。

  一是企业将继续纷纷上云。2017年浙江省创新建立了“上云企业出一点,云平台服务商贴一点,各级政府补一点”的联合激励机制,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根据其信息化基础和个性化需求,制定差异化的企业上云策略,云计算厂商与各市、区(县)通力合作,制定企业上云辅导、实施方案,有序推动企业上云,截止到9月底,累计新增企业上云数已经突破8万家。各地企业上云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全国企业上云工作提供了借鉴和经验。目前,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推动企业上云的政策措施和企业上云操作指南,从政策引导和操作指导方面加快推动企业上云。2018年,随着相关文件的出台,企业上云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各地将制定出台促进企业上云的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推动云服务商和企业有效对接,建立完善配套支撑服务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快推进企业上云进程。

  二是混合云是大势,用户呼唤简单定价和多云管理工具。2017年,混合云进入了以大型公有云厂商为主导的圈地阶段。混合云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IDC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约有80%的大型企业使用混合云,预计2018年这一比例将达到85%。公有云巨头混合云解决方案日益完善,将为其现有用户和潜在用户便捷地部署混合云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加快部署混合云,推动混合云市场快速发展。2017年云服务商顺应多云趋势,开始推出多云管理工具,这些管理工具的推出能够帮助用户更便捷部署多个厂商的云服务,并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多云模式日益受到用户青睐。2018年,在市场需求引导下,会有更多云管理工具推出,帮助客户解决异构部署、迁移、跨云管理、多云监控、多云计费等问题。IDC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5%的企业将在2018年年底前实施多云策略。

  三是政务云过热,建云中心应审批考核。2017年,“1元中标政务云”等现象折射出政务云市场的过热现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已有12个基本建成省级政务云计算中心,15个正在建设,4个正在规划。有40%以上的地市,20%以上的县区正在或者计划开展本地的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政务云建设热度高涨,同时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开始凸显。

  2018年,针对政务云应该编制政务云计算中心投资建设指南,建立政务云计算中心项目立项审查工作机制,建立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估机制,建立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项目责任机制,加强政务云建设的审批考核。

  大数据 2018年重点促进大数据开放共享

  2017年是《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深入推进关键之年,也是《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并落地实施的第一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加速完善,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展望2018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将继续保持高度增长势头,预计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5700亿元,未来2~3年的市场规模的增长率仍将保持35%左右。

  在2017年,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生产、数字化制造、数字化服务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动能。展望2018,大数据的融合渗透效应将进一步凸显,在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应用将向更深层次拓展。同时,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大数据向其他技术领域的融合渗透将持续深入。

  另外,随着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大数据产业特色发展态势将日益凸显。此外,随着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工作的推进,全国将加快建设一批省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集聚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地方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应用,带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

  展望2018年,大数据相关政策将加快落地实施,更多创新性政策将加快出台,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随着大数据人才培养途径的不断多元化发展以及培养能力、培养水平的不断增强,我国大数据人才供给质量、数量将大幅提升。

  同时,随着大数据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大数据专业服务机构的不断发展,面向大数据领域的软服务能力将不断提升。此外,随着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标准体系建设、创新型组织建设也将取得较大进展,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将逐步迈入成熟完善阶段。

  另外,我们还需要看到,大数据产业发展有赖于数据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共享,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水平将影响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和速度。

  虽然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都出台了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相关政策,并将推动政府网数据、公共数据聚集与开放共享作为主要任务,但目前我国各级部门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依然很低。而且,目前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应用范围仍不广、应用层次仍不深,对行业数字转型支撑能力仍有待提升。

  据统计,国内打通过程控制和企业管理环节的制造执行系统的普及率不到20%,实现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互通的企业仅仅为18.7%,实现产业全生命周期业务集成的企业仅为6.8%。

  另外数据安全已经上升为关系到个人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我国数据安全防护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智能制造 2018年工业互联网将热出新高度

  2017年,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涌现出海尔、美的、东莞劲胜、尚品宅配等智能工厂建设示范案例,海尔的COSMOPlat、航天科工INDICS、三一重工树根互联等面向行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随着智能工厂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工业大数据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决策、售后服务等全流程的创新应用不断深化,催生出一批新模式、新业态,在推动制造业生产过程优化、企业管理与决策优化、产品全生命周期优化、企业间协同制造、业务模式创新,进而加速制造业数字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我国智能制造核心装备和工业软件取得重要突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控制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比较薄弱,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亟待提升,制约着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约60%由外资品牌把持,90%的高档数控系统、高性能传感器和85%以上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依赖进口。

  展望2018年,预计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一是由点状突破向区域制造业提升迈进,以智能制造的推进带动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转换增长动力;二是由基础条件好和需求迫切的行业向制造业所有行业扩展;三是核心供给能力将快速提升,以市场应用带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的有效提升,形成一批智能制造的中国方案。同时,随着我国智能制造的全面推进及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持续实施,智能制造核心技术装备供给能力将稳步提高。同时,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装备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装备的商业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服务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显著。例如,沈阳机床应用i5智能控制系统机床变成智能数据终端,探索发展“共享机床”模式,打造区域工业服务共享平台,成为转型升级的全新突破点。

  刚刚过去的2018年2月,国家成立了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旨在统筹协调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全局性工作,审议推动相关重大规划政策、工程专项及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地区和部门间工作的协调性并落实监督。专项工作组每年将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工业互联网发展重大事项。工作组成员阵容的强大,充分显示了政府高层对于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高度重视及坚定决心。虽然,目前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难以满足工业生产高实时、高可靠的需求,但我们可以想象,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的工业互联网的火热程度,势必在2018年更上一层楼。(本文主要内容系记者根据《赛迪展望——2018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系列》整理。)

  本报记者 霍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