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粒米玩出花样和颜值

  这里的米,可以榨成汁、打成浆、碾成泥、揉成团,变成梅森瓶里的轻食糙米杯、和水果结合的糙米乳、和菜搭配的糙米福团,还有糙米奶茶、酒酿、青团子、米糕等特色产品。能够制约它变形的,只有你的想象力。

  鱼米之乡出来的“米”妹子

  郑粲谊老家在浙江青田,这个“鱼米之乡”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稻鱼共生的传统耕作方式。大学毕业后,郑粲谊远赴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攻读市场营销学专业硕士。回国后,先后就职于多家500强企业,担任品牌策略及市场部负责人。

  直到2013年,郑粲谊的发小来到了上海,带着他从老家带来的项目。2005年4月,延续了1200年的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中国的第一个世界级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发小带来的就是有着千年生态平衡产生的“稻鱼米”,而他最需要的是一个市场推广人。

  工作9年,郑粲谊积攒了丰富的运营策划经验。因此,她自然而然成了发小这个项目在上海的推广人。

  起初,郑粲谊以为依靠自己多年做产品的经验,一定可以轻松卖米,然而事与愿违,不多久她便遇上了难题。米的供销链是很单一的,而市场对它的接受度正在逐渐降低。不论是小饭馆,还是比较出名的餐厅,常常会这样搪塞:“随便什么米都可以的呀!”“我们对米的预算很低的,又没多少人吃。”总是四处碰壁,郑粲谊自然是不甘心的。她问自己:“我真的知道我面对的是什么吗?”她回到家乡,誓要将稻鱼米了解个底朝天。

  哪知道,这一次的回乡之旅,竟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在家乡考察的大半年,她天天在田地里与农人打交道,从绿油油的稻秧到金黄的稻穗,从弯下腰插秧到直起身背稻谷,她才真正看清了这数千年的传承,才真的明白了米的珍贵。

  收获季节到来时,站在田埂边,看着金色的稻浪起起伏伏,郑粲谊仿佛感受到了大地的呼吸。

  越接触米,郑粲谊越感慨米的生不逢时。米,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情感纽带,人们总说“一起吃饭”“团圆饭”,米,它所承载的生命力和文化,经久不息却似乎日渐生疏。郑粲谊看到身边的人会特意从超市买来听说不错的日本米,甚至从日本买来电饭煲……从别国口中得知“米寿”的存在,却不知道“米寿”、“茶寿”、“白寿”等都源于中国。米文化在别国延续继承,而身在发源地的我们却逐渐一无所知。

  郑粲谊为米的现状感到挫败和愤懑,奈何米作为农业的一部分,仅靠个人力量是难以撼动的。有什么办法让米文化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呢?

  寻找最符合中国人wei的米

  2014年11月,郑粲谊辞去广告公司品牌经理的职务,开始了她的卖米之旅。她不停地跑展会,参展,了解市场,了解竞争对手,她明确自己要做的不仅仅是好看好卖的大米,她要把稻鱼共生米背后的文化和千年的传统,都揉进去。

  也许是所谓的缘分,在一次展会现场,郑粲谊无意中看到有一个摊子展板上的公众号名称是“云间”,和她的微信昵称很相似,于是抱着好奇心加了他。没想到就此结识了费蜀黍。费蜀黍是广告行业的资深人士。当郑粲谊说起自己创业中的苦恼时,他一下便抓住了症结:在不断开拓销售渠道的同时,要发掘米的更多表现形态。只宣传米有多好当然不会有吸引力,让米焕发新生,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以全新的形态贴近生活。米,需要为自己减负。

  这个想法让郑粲谊拨云见日,于是她诚挚邀请费蜀黍加入创业团队。他们用1年时间调研市场、构思品牌,用2年时间四处淘米、潜心甄选,500公里间的无数次往返,终于让脑海中的构想呱呱坠地。

  2015年11月,“米斗有料”诞生了。米斗寓意吉祥,是丰饶富足的象征,带有浓郁的民间文化韵味。寻找最符合中国人wei的米,这个wei既是口味,也是肠胃。

  后来,痴迷美食的静静加入了团队,三个人在长乐路的一条老弄堂里租了一间小小的店面,成立了米斗食研室。三个人包揽了店里的所有工作,每个人身兼老板、店员、收银员、厨师等多种身份。

  为了实现口感上的突破,郑粲谊决定结合国外“轻食”理念,对产品进行一次改良升级,把“米”元素融进梅森瓶,便有了销售量最高的“糙米杯”。糙米杯底料是各种谷物,吃下来有燕麦、糙米、麦片,健康又裹腹,口感上既有湿软又有爽脆。

  除了好吃的糙米杯,他们还赋予米更多的样式。糙米乳是原生态糙米与水果的水乳相融,可冷藏,可加热,可常温,满足一切口感的需求。解馋的同时,又能补充身体所需营养。

  肚子饿了,煮一锅米饭太麻烦?那就来一个饭团吧!糙米福团里面有鱿鱼、肉松、芝士、青椒、溏心蛋……还有红、黑、绿、紫、黄自然有机的五色稻米,摆在眼前,既好吃,也好看。因为天然,所以郑粲谊在老家选种的五色米,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色差。五色稻米,各有妙处:红米养心、黄米健胃、绿米养肝、黑米滋肾、紫米美颜。

  秋风渐起时,小酌一杯米酒酿,来一场恰到好处的微醺。为了实现口感上的突破,郑粲谊多次奔赴无锡,向米食制作的知名泰斗请教关于米饮工艺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术。这段经历,帮助他们在米食研发的路上,有了更专业的视角和知识储备。

  米斗食研室:见证米的更多可能性

  米斗食研室很小,选址隐秘,客户搜到地址,基本上很难一次性找到米斗在哪。刚开始的时候产品几乎全靠电瓶车骑士传递出去,但米斗依然积攒了海量的人气。大家没有想到,吃米有这么多种选择,不仅不土,还很时尚和健康,有料有颜值。

  2016年9月中秋节前,米斗首次迎来消费旺季,一个500份的企业订单杀得三人措手不及。为了完成企业订单,郑粲谊的团队临时成立了“生产流水线”,一人制作、一人拧盖、一人打包。正是这次通宵达旦的流水作业,让他们计算出了手工生产的效率,并逐步精简了制作步骤,从源头制定了标准化操作方案。

  2016年下半年,米斗入驻了三大外卖平台。渐渐地,米斗实现了线上销售、实体店流量、企业定制及写字楼客流四条销售渠道的铺设。让郑粲谊觉得最温馨的是来自食客的留言和点评,有人说:“初雪糙米杯的味道好浓稠,应该是桃胶和银耳出的胶,感觉自己补充了满满的胶原蛋白。”有人说:“年初被种草,过年去米斗觅食,吃了闭门羹,但吃货在吃方面的毅力可是很强的,我又来了一次。”郑粲谊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正唤醒着这座城市对米文化的印象。

  2017年7月,米斗获得了入驻静安区嘉里商业中心的资格,拥有了更多施展拳脚的机会。未来,郑粲谊计划在米斗的轻食店里加入更多米的元素和玩法,她正在寻觅一群有脑洞、有行动的“淘米客”,在网上直播传统米食的创新做法和吃法,同时组建米食种植和制作非遗技艺的学习团队,一起见证米的更多可能性。

  文/陈全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