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旅行摄影师陈楠每年3月末都会飞往日本,为了与只有七日生命的樱花准时赴约。从满眼樱花烂漫到花谢飞满天的樱吹雪,一场绚烂而悲壮的离别盛宴被定格在了镜头里。本期她带领大家一同前往日本,来一场浪漫的樱花之旅。
拍摄地推荐
长野:位于本州岛的一个内陆县之一。由于受山峦、盆地起伏多变的地形影响,长野县各市町村的气候大相径庭,所以这里的樱花是“雪与花的冬春交响”。
花期:4.6-4.11
札幌:位于日本北海道道央地区的都会城市,如果错过了4月中上旬的赏花佳期,札幌将是赏樱的末班车。而这里的松前公园也是日本最为著名的赏樱点之一。园内250种、超过1万株的樱花几乎在同一时间绽放,场面尤为浪漫。
花期:4.30-5.4
钏路:日本北海道钏路支厅南部的一个城市,与1月冲绳石垣岛钟花樱桃盛开时隔四个多月,是日本全国气象厅所设樱花观测地点中开花最晚的一处,对于5月才有假期的读者来说是赏樱的末班车。
花期:5.14-5.17
重点樱花拍摄地推荐
在日本众多的樱花拍摄地中,有四个地点各具特色,将樱花与山、与水、与城、与人融合,别具一格。
01/赴一场3万株群樱盛会
吉野山
日本奈良县中部吉野郡吉野町
吉野山很早之前是佛教一个派别修验道的修行地。2004年,吉野山、高野山和熊野山组成的“ 纪伊山地的灵场和参诣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整个吉野山共有3万株樱花,分为下千本、中千本、上千本、奥千本四个赏樱区域,花期比京都大阪等地更晚到来,持续近一个月。青山绿树,粉黛点点,云雾氤氲,不愧是日本第一赏樱名所。
交通方式
奈良-吉野山:大和西大寺站——(近铁特急)——橿原神宫前站——转吉野行——吉野站,约2.5-3小时
大阪-吉野山:大阪阿部野桥——(近铁南大阪线/近铁特急)——吉野站
最佳拍摄时间:一般为4月中旬。
角度选取建议
01 吉野山需要使用长焦距镜头,最好是100-400mm焦段。
02 吉野山的樱花场景特点就是宏大,漫上遍野点缀在山间,所以拍摄时尽量多拍摄大场景突出樱花的壮观。大家可以寻找在中千本附近的空旷位置拍摄,既能拍摄到下千本,也能取景到上千本。
03 清晨起早拍摄如果有雾气,拍出来的场景会别具一番仙气。
周边
吉野山有很多寺庙和庭院景观,配合樱花盛开的场面非常有味道。
行程建议
可以选择在吉野山住一晚温泉酒店,但不要带箱子,山路拖行李箱很不方便。吉野山两天一夜比较合适,当天往返行程稍有点紧张。
02/樱与水的交响
近江八幡
日本滋贺县中部近江八幡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湖泊,近江八幡位于日本滋贺县中部琵琶湖边,它被誉为日本最美水乡。小桥流水配上樱花,古典美妙。这里游客不多,非常安静。
交通方式
东京车站——(JR东海道新干线)——米原车站,约2小时20分。
大阪车站——(JR东海道线)——江八幡车站,约1小时4分。
出站后乘坐观光巴士或步行30分钟左右到河边。
最佳拍摄时间:3月末-4月初(花期与京都、大阪时间一致)
角度选取建议
从桥上采用广角或中焦拍摄河流、樱花树与两旁房屋的赋有人文气息的场景。
行程建议
观光巴士班次很少,要留意最晚一班时间。游玩时间一天足够,可当天往返。
03/漫步于粉色天空下
背割堤
京都府八幡市
几百株樱花沿着河堤绵延铺开,1.4公里长的河堤两边樱花满开时像是一条长长的樱花隧道,非常壮观。
交通方式
京阪电车——八幡站——跟着人群走,约30分钟到达
最佳拍摄时间 3月末-4月初
角度选取建议
01 站在木津川御幸桥上,可以拍摄远处整个河道边樱花满开的壮观场景。
02 这里当地游客很多,避开繁多人群就需要使用长焦镜头,只截取局部,显得画面安静唯美。
03 利用高大繁茂的樱花树把周边的人群遮住,等待出现1-2个人经过画面时,再按下快门。
行程建议
这里观赏游客大部分为当地人,所以建议选择周一至周五前去,避开周末拥挤的人群。
04/当古城与樱邂逅
佐保川
奈良佐保川
奈良位于日本纪伊半岛中央,是日本历史和文化发祥地之一。佐保川源流来自春日深山,是流淌在奈良市内的一级河川。从大安寺到船桥商店的沿岸5km内种植着1000多株樱花树,树龄大约为30~40年,是奈良市内屈指可数的赏樱胜地。沿着佐保川河边一路都有樱花,非常集中。
交通方式
新大宫站,步行观赏
最佳拍摄时间 3月末-4月初
角度选取建议
01 可以尝试采用高机位拍摄,将河道两旁的樱花与河流一起纳入画面拍摄。
02 这里有些樱花树很低,作为人像写真的背景极佳,拍摄时想办法避开樱花的树干树枝部分,使用长焦配合低机位可以让背景是满满的樱花。
03 拍景物或是人像时,可以加入樱花或树叶等作为前景虚化,增加照片的色彩与梦幻感。
04 可以尝试将古城的夜色与樱花的绚烂结合在一起,别有一番古城韵味。
周边
奈良最大的亮点便是小鹿。至少有1000多只鹿,而且是散养在城市里面。
行程建议:除了佐保川的樱花,还可以去奈良公园附近,那里小鹿很多,且易于亲近,用樱花做背景拍摄很美。
编辑/李万 图、文/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