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都在这锅里

  火锅里有中华文化吗?当然。浑身上下都是。比方说——

  火锅热,可谓亲亲热热;火锅圆,可谓团团圆圆;用汤水处理原料,可谓以柔克刚;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问东西,山珍、海味、河鲜、时菜、豆腐、粉条,来者不拒,一律均可入锅,可谓兼济天下;荤素杂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相渗透,食者各取所需,烫而食之,又体现了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哈哈,吃火锅就是吃文化。

  所以,北至新疆,南到两广,西入川滇,东达江浙,几乎无不爱吃火锅。

  野蛮人不吃火锅

  火锅要用火,这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动物不会,野蛮人也不会。

  事实上,用火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大事。活了一百岁的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就曾提出著名的公式:生/熟=自然/文化。

  也就是说,动物只会生吃,人类才会熟食。吃生肉的是类猿人,吃熟食的是现代人。这是对的。电影《奇幻森林》中的动物,便把火称为红色的花,认为那是人类掌握的恐怖力量。

  同样,我们民族也有一个公式:生/熟=野蛮/文明.也就是说,吃生肉的是野蛮人,吃熟食的是文明人。

  这个观点,记载在《礼记·王制》。直到现在,茹毛饮血仍然指野蛮人。他们还有一个称呼,叫生番。所以,生吞活剥也是贬义词。生拉硬拽,生疏生硬,夹生半吊子,都不好。

  如果“人生地不熟”呢?恭喜你,吃不了兜着走吧!

  烧烤、火锅、生鱼片

  我们民族用火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一百七十万年以前就已经开始,考古学把他们称为云南元谋人。那个时候,他们吃的是烧烤。

  吃火锅则至少有八千年的历史,大约在磁山、裴李岗文化时期。由于学会了用火,就发明了制陶。有陶器,当然能吃火锅。至于是涮着吃还是煮着吃,不清楚。

  后来,又时兴吃生鱼片。生鱼片在日本叫刺身,其实原本是中华美食,叫做鱼脍,也叫脍,是江浙一带的佳肴。日本人爱吃的刺身,则很可能是三国时期从东吴传过去的。

  这就有了两种刚好相反的吃法:脍:生鱼片,包括其他生鲜;炙:烧烤,包括烤肉和烤鱼。脍和炙都是美食。而且,正是因为熟食为主,所以偶然生食,不但能换口味,还很高雅,很文明。

  鱼脍变成日本料理的关键,在芥末和酱油。酱油也是中国人的发明,时间应该不晚于宋。南宋时,信浓的禅僧觉心法师到中国径山寺修行,酱油的制法便被他带回日本。

  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中国人用酱油做红烧肉,日本人用酱油吃生鱼片。毕竟,河鲜易带寄生虫,鱼脍更适合海洋国家。

  伙伴原本是火伴

  围在一起吃火锅的,叫伙伴。

  伙伴原本写作火伴。古代兵制,五人为列,二列为火,十人共一火饮煮,即为火伴。《木兰诗》里“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的火伴,便相当于今之战友。

  其实共火而食,古来如此,不过一般多为家人。只有在军营里,才是非亲非故而同食一火。今天同一炉灶,明天便同一战壕,火食与共意味着生死与共,所以改火为伙。结为团体,则叫结伙。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些名词:后来,好人结成的叫团队,坏人的才叫团伙。比方说,犯罪团伙。

  当然,火食也变成了伙食。单位里的公共食堂,则曾经叫做伙食团。上古伙食团的团长叫火正,他的任务是:一、看管火堆;二、烹煮食物;三、分配食品。

  当时的族群肯定很小。年轻力壮的外出采集狩猎,年长体弱又富有经验者留家看火,烹烤食物。外出劳动者日暮归家,寒风暗夜中围定火堆享用熟食,岂非其乐融融!

  火锅,应该是那远古回忆的再现吧?

  摘自《特别文摘》

  易中天/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