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周:用赤诚匠心琢城市灵魂

  • 来源:中国民商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5-09 14:35

  中国具有辉煌悠久的壁画历史,敦煌、龟兹、永乐宫等壁画是世界文化之瑰宝,作为世界最伟大的壁画大国,却于两百年来壁画创作逐渐走向了衰落。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创作新的壁画已成为当代不可或缺的文化需求,重振中国壁画雄风是几代美术家共同的夙愿。

  王春周承载着这一使命,如今河北沧州诸多知名景点和标志建筑的壁画都出自王春周之手,如市会展中心的《穆如清风》、沧州迎宾馆的《中华纹饰》、沧州师院的景观文化墙壁画《张之洞》、《纪晓岚》、《运河狮魂》、《镖不喊沧》、《物华天宝》、《致远故里》、《沧海古韵》,南皮香涛公园、东光元曲公园、吴桥杂技艺术中心等的大型壁画。

  王春周的壁画作品,多是锻铜浮雕,也有彩画、木雕、砂岩、真石漆、玻璃钢等不同材质工艺。20年,百多个大型工程做下来,技艺越来越成熟,创意越来越大气。而雕塑的魅力,也让沧州的公共艺术品位得提升。毫不夸张地说,在沧州只要一抬头,迎面就可以看到一幅王春周的壁画,给人以十足的视觉冲击力,体现了沧州人的文化自信,王春周用赤诚匠人之心,琢沧州之城市灵魂,这是他对沧州建州1500周年最好的纪念,更是对运河开凿2500周年及申遗成功最好的贡献。王春周成为沧州壁画领域的标志性人物。

  王春周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装饰设计大师、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沧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沧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沧州市雕塑装饰艺术委员会主任。王春周用匠人之心要求着自己,他在艺术上追求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修行自我、执著创新,这是他对匠人精神的解读,也是他对待作品时的态度。王春周的作品有一种震撼视觉的工艺之美,触摸隐藏在作品之后的“尽精微、致广大”的情怀境界。

  艺术发展的“斯芬克斯之谜”

  王春周1986年在河北师范学院美术专业学习,1988年考入河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装潢美术专业,1994年成立沧州市首家雕塑壁画工作室,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运用木雕、锻铜、砂岩、玻璃钢、泥塑、陶艺等多种材料及表现形式,设计制作雕塑壁画作品数百幅,新闻媒体多有报道。

  2011年,40岁上,王春周动了上学的念头。他说,越做越觉得基本功不到家,专业不够用了。好在条件也具备,老婆孩子有粥喝。试了试,结果考上央美壁画系。他笑说,在家时觉得自己还不差,到了央美才发现,每个人都是巨人、都是大象,自己变成了小蚂蚁。在央美进修班上了一年,王春周渴望学更多的东西。他想上高研班,可进不去,旁听了一年,天天不落课,第二年被正式招入。也就是这一年,他拿出了作品《吴桥杂技,祖祖辈辈》,高温粗陶粉彩镂空,1260度高温粗陶泥烧制,加上镂空效果,国内首件,有很高的原创性。说起来也是仰仗侯一民先生指导。

  侯一民,中国壁画学会名誉会长、著名美术家,曾参与设计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最终侯一民成为王春周的授业恩师。王春周从侯一民身上从为艺到做人,汲取丰厚的营养,同时懂得了作为一名艺术家更需要有关注社会、服务人民、放歌时代的责任。下着雪,86岁高龄的侯老先生准时到班上看画指导。王春周说他跟定了壁画,跟定了侯老师,壁画创作会是他一生的爱好。因为只有在壁画面前才能释怀自己,一根筋到底的王春周,真像头犟驴。这个央美出名的“老留级生”,却颇得先生们喜爱,或许,搞艺术就需要一根筋。侯先生送他幅画,画了头卸磨的毛驴,题诗曰:少信人言莫停蹄,卸磨未必就杀驴。纵然杀却吃了肉,人间百戏用驴皮--专注一件事,到死也是有价值的。

  在中央美院,王春周陶醉在艺术大师们教诲下,戴世和、李化吉、任世民这些艺术大家就生活在他的身边,一个打水的老头,哦,原来是孙景波,大画家。优越的环境,让他受益无穷快速进步。他“赖”在央美不想走了。他在学习中审视自己。造型、油画写实、工笔都不是最好,但综合能力是强项,得益于技术。能入美展,作品必须美,工艺性技法高人一筹。

  高研班毕业,中国壁画学会在央美办中国壁画研究班,实行导师提名邀请制,在中央美院及全国各美术院校挑了22个,都是入过美展的,王春周名列其中。学得越深,越觉热爱。他深知壁画艺术是强者的艺术,要有艺术性、工艺性,思想性更占分量。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有社会责任、天地大爱,才能成就精品大作,站位小情小趣琐碎利益,一定不会走远。

  城市壁画的追梦人

  王春周对艺术的追求是一种梦想,更是一种狂热,他不计成本地做一个城市壁画的追梦人。为香涛公园创作大型铜雕壁画《张之洞》时,还没去央美深造。设计方案已通过,工程也已大半,当他拿出设计稿求教,先生直言不讳地提了许多意见。这下,他几天睡不香吃不下,不能留下遗憾!一咬牙,以自己承担几十万元工程款的代价,提出重新修改方案。对方被深深打动,同意重来。尽精微,致广大。如今,这个长达70多米的巨制,成为沧州一道十分震撼的人文景观。

  大好青春,5年时间,耗资百万元,辛苦求学,不在乎家庭温饱。这就是匠人的执著。这犟劲感动了老师们,真心的指导提携,给了他艺术的精进、开阔的思维,让他从内心坚定了艺术属于人民、社会、民族的信念,也让他在全国壁画界拥有了一席之地。他是沧州第一个作品入全国壁画展的,中国美术馆“继绝向壁”一次入展两幅壁画作品,更是沧州第一人,还入选文化部、财政部文化产业创意创业扶持人才库。

  沧州人不会忘记2015年12月2日,“继绝向壁--壁画艺术求索展”开幕式在沧州举行,同时,中国壁画学会创作研习基地正式揭牌,落户沧州。这是沧州文化之城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王春周的一个大手笔--继“武术之乡”、“杂技之乡”、“工笔画之城”,沧州再获一国字号殊荣。并且,沧州是全国唯一壁画学会创建研习基地城市。

  落地为兄弟,同有匠人心

  艺术家须是能工巧匠,艺术的自由境界,要有技术打底,然后蜕变、涅槃。许多大家都曾是匠人,齐白石就曾经是木匠。王春周用自己的艺术引领着两位弟弟都上了对艺术追求的路上,并且同有一颗强烈的匠人之心,他们兄弟三人被当地人美誉为“匠人兄弟组合”。二弟王春友、三弟王春港,中学毕业后就跟随着大哥王春周学艺术,共同走上了对艺术的追求之路。上阵亲兄弟,木雕砂岩玻璃钢制陶上釉,啥事都难不倒。他忘不了弟弟抱着雕刻机走一趟,满脑袋木屑的样子。后来各自有了自己的方向和特长,老二锻铜,老三陶艺。王春港20年前就在陶吧里守店,这些年对制陶的各种工艺,练泥、拉坯、盘条、控制窑温,都驾轻就熟。

  在他的老家南皮,他们弟兄建了一口烤窑,从邯郸拉来10吨陶土做高温釉料,新上了拉坯机,自己动手设计、雕刻、翻模具,烟熏火燎地当烧窑工。只为了烧制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王春友痴迷錾铜工艺,平时创作时沉静执著,少言寡语,秀内其中,而创作出来的作品却工艺精湛、气韵生动,超凡土俗。很难想象,那些立体感十足、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花鸟景致,用手工一点点敲出来,该是怎样的细致用心。紫铜软,好凿一些,黄铜、白铜硬,工艺难度大,这样的硬骨头也都啃下来了。慢工出细活,一件工艺品需要十多道工艺流程。作品创意个性,独具匠心,应物象形,气韵生动,慢慢入了国际性的交流展、全国壁画大展,国家工艺美术山花奖提名,完成了从技术到艺术的华丽变身,成了省级工艺美术家。王春友在国家级展览连连获奖,侯一民先生对他的錾铜花鸟也很是赞叹,王春周最愿意看到的是两位弟弟的成长,他内心里已经认为两位弟弟是青出于蓝了。

  兄弟三人创作时,一般作品多是王春周设计指导,两个弟弟上手制作,共同创作,包括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及第三届全国壁画大展的《吴桥杂技》。5年一次的大展,从材料、创意、设计、工艺都要求有创新,哥儿仨也是拼了,翻来覆去地试验,半宿半宿地研究。老师们认可赞扬的不只技艺,还有三兄弟厚道、纯朴、踏实的人品。兄弟三人,同为匠人,“犟”心同源,但匠“位”不同,王春周是美院的画匠。而两位弟弟靠的是自己的努力、执著的双手,挑战自我的勇气,将要完成从民间匠人到手工艺人、再到艺术殿堂的华丽涅槃,从他们兄弟三人身上看到了真正的、具有时代感的匠人精神。

  或许也是匠人本性吧,最近,王春周总有种莫名的冲动,他想以现实生活中的工艺匠人为主题,创作一幅《工艺奇葩民间巨匠》系列雕塑。他说童年的记忆永远是最深刻的,那时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凭借自己各式各样的绝活,吸引孩子们天真好奇的心。这些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工艺,是不同地域的文化印记、城市标识,像衡水王习三、天津泥人张、北京脸谱双等。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伴随寻常百姓的民间绝活也渐行渐远。现在,国家倡导文化大发展,拯救即将消失的传统工艺,重新唤醒尘封的记忆,唤起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开拓创新,是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更是对民族工艺及中华文化的弘扬与溯源。

  仁者乐艺,惺惺相惜,此创作构思与侯先生一拍即合,王春周开始了又一段一根筋式的苦行僧生活,整理资料,搜集素材,访民间匠人故居,足迹遍及京津冀等地。利益放下,专注坚持,匠人匠心,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行。对于王春周,这件事,就是壁画艺术,已经缠缠绕绕地长在他的生命里。

  (责任编辑 江珊)

  作者系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博士

  文/戴有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