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万亿市值中国平安 “金融+科技”版图

  • 来源:新财富
  • 关键字:中国平安,金融,科技
  • 发布时间:2018-05-17 14:32

  三十而立的中国平安,已迥然不同于传统金融企业。一方面,其利用金融全牌照优势和500多亿元科技投资带来的技术支撑,推动金融子公司之间的客户迁徙,搭建了完整的综合金融模式。得益于个人客户数量的持续提升和对客户价值的深入挖掘,个人业务价值快速提升已经成为平安价值强劲增长的内生动力。如今,每10个中国人里有1.1个人是平安的客户。

  另一方面,定位“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的中国平安,积极拓展金融产品应用场景,布局金融、房产、医疗、汽车和城市服务五大生态圈。其核心逻辑,在于激活自身积累的海量数据,着重老百姓生活最紧密相关的行业,提供丰富金融服务的同时,推动公司收入结构更加多元化。由此孵化的平安好医生、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和平安医保科技等一系列独角兽,已陆续传来分拆上市的消息。

  金融+科技的布局,令中国平安踩在了风口,并探索出一条传统金融企业反渗金融科技的道路。

  今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上市公司不仅是改革开放中的佼佼者和受益者,也是经济转型的中坚力量,其成长中有哪些值得总结的原动力,升级中有怎样的布局与核心竞争力?

  证券时报日前启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携旗下《证券时报》、《国际金融报》、《中国基金报》、《新财富》等媒体平台,证券时报网、全景网、国际金融报网、中国基金报网、券商中国、e公司、数据宝等数字媒体平台,拟走进100家表现卓越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与高管面对面,深入探寻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精要之处。新财富在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全面呈现相关内容,杂志则撷取走访中的精华。

  行动首站,走进的是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1988年从保险起步,其后30年发展历程中先后加码证券、银行、投资,布局互联网金融和科技等业务,成为一家全牌照的综合金融控股公司。今年是平安“三十而立”之年,从成立之初的年营收522万元,到今日近万亿营收的金融巨无霸,中国平安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成长起来的最令人瞩目的企业之一。即便今日身处市值万亿之巅,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其发展历程、每一次转身、企业架构的搭建、综合金融模式以及未来的金融科技发展战略等,都值得深入研究。

  业务板块:寿险挑起半壁江山

  中国平安起步于财产险业务。1988年5月27日,平安保险公司在蛇口成立时,主营深圳市范围内的财产险业务,是当时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随后,平安保险拓展业务,进入人身保险市场,并向全国扩张。1995年平安证券成立、1996年收购中国工商银行珠江三角洲金融信托联合公司(后更名为平安信托),并成立了平安保险海外(控股)公司,至此已形成了以保险为主,集证券、信托、投资和海外业务为一体的金融保险集团架构。

  2003年,中国平安开始进军银行业,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并将其更名为平安银行。2004年,中国平安在香港整体上市,后加速建设综合金融平台,又先后设立了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和平安资产管理等平台,实现了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以及保险资产的专业化管理。2007年3月,中国平安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保险公司IPO项目。2011年,中国平安控股深圳发展银行,并吸收合并原平安银行,后者注销,前者更名为平安银行。

  2010年后,互联网金融兴起,平安集团再次抓住机会,积极布局。2012年,中国平安迅速推出陆金所,奠定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领头羊地位,同时成立了平安大华基金、平安国际融资租赁、“平安好车”电子商务平台、平安好房网等。2015年,中国平安旗下首款互联网健康管理产品“平安好医生”上线。当前,中国平安在“综合金融+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下,聚焦“大金融资产”、“大医疗健康”两大主题。

  经过多年发展,平安股权结构较为分散,不存在控股股东,也不存在实际控制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卜蜂集团(也称“正大集团”)合计间接持有中国平安9.68%的股份,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持有中国平安5.27%的股份,为中国平安仅有的两家持股5%以上的股东。

  中国平安2017年年报显示,其收入为9745亿元(H股公告),净利润为999.78亿元。

  经过30年的发展,保险业仍然是中国平安最为核心的资产,主要包括寿险、财产险、健康险、养老险等。而在保险板块中,寿险长期以来挑起了整个平安集团利润的半壁江山。中国平安2017年年报显示,寿险再挑大梁,贡献了361.43亿元净利润,占全集团净利润的36%,同比增加了2个百分点。

  与寿险业绩增长相对应的是平安寿险代理人规模和产能连续多年维持高速增长态势。2017年平安代理人规模139万人,同比增长25%,代理人产能8373元,同比增长7%。此外,近年来,在一、二线城市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平安寿险,将销售渠道逐渐向人均收入较高的三、四线城市渗透,带来业务成长空间。

  寿险之外,财产险是平安保险的另一大重头。2017年财险业务贡献了133.72亿元净利润,占集团净利润的13.4%。国内横向比较看,平安产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约占全国总额的19.2%,其中,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约占全国总额的21.7%。从原保险保费收入来衡量,平安产险是中国第二大财产保险公司。

  近年来,一些民营保险公司在二级市场激进地举牌引起了全国关注。与之相比,平安显得稳健得多,在保险产品策略上一直保持传统寿险、分红险和万能险均衡发展,重视传统保障型产品的升级,使寿险保障型和分红型保费保持了稳定增长,主基调顺应国家对金融市场强调去杠杆、防风险的时势。

  保险之外,2017年银行、信托、证券、其他资产管理业务分别为中国平安贡献了231.89亿元、39.57亿元、21.23亿元、103.23亿元利润,合计395.92亿元,利润占比39.6%。其中平安信托2017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大涨70.4%。根据银行间披露数据,平安信托利润稳摘行业桂冠,投资收益22.36亿元居行业第一,手续费收入42.92亿元位列行业第二,利润率指标同业领先,较第二名中信信托的领先优势逐步拉开。

  平安证券方面,2017年贡献利润21.23亿元,由于监管政策等因素,利润同比下降4.2%,但总体表现优于行业,主因是PE项目退出收益同比增长以及自营表现良好驱动总投资收益增长28.2%。

  此外,包括陆金所、平安好医生等在内的平安科技、互联网金融板块,在2016年度过培育期,扭亏为盈,2017年实现净利润146.89亿元。

  投资是中国平安另一重要业务支柱。平安信托、平安证券、平安资产管理、平安海外控股、平安资产管理(香港)和平安大华基金,共同构成平安的投资与资产管理业务平台,丰富的投资形态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投资需求。

  长期以来,平安投资风格偏谨慎,其保险资金投资组合以固定收益类投资为主,占比74.59%,其中,债券投资占总投资资金的比例为46.2%,企业债信用评级在AA及A-1级以上的占总企业债的99.23%,金融债信用评级在A级以上的占总金融债的99.55%。此外,固收类投资还包括定期存款、债权计划投资、理财产品投资等,总体风险程度较低,收益较稳定。2017年股债投资方面,平安把握住沪深300指数上涨、大盘蓝筹结构型行情、恒生指数上涨等机会,利润率持续刷新高点,权益投资获得较高回报率。投资端的超高表现,是2017平安保险板块利润增速提高的重要原因。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背后,有何高招?

  要论A股最受基金钟爱的股票,非中国平安莫属。截至2017年年报,持有中国平安的基金数高达861只,重仓市值高达492亿元,这两项数据均遥遥领先于排在第二名的贵州茅台。日前,由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起的“2017年度最受投资者尊重的上市公司”评选中,平安就获选第一,也是榜单前10中唯一的一家金融企业。

  能够成为投资者们的最爱,平安集团在业务模式上肯定有两把刷子。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平安利用自身的全牌照优势,在内部持续推动金融子公司之间实现客户迁徙。简单来说,一个客户一旦被平安的某项业务“捕获”,那他就进入了平安集团的“大网”,可以通过平安集团内部各业条线的“任意门”实现迁徙与转化。

  这样的迁徙是如何实现的呢?其一是通过无处不在的代理人。平安集团为代理人建立了一个全流程的网上工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代理人可以全天候为客户提供平安集团的各式产品和服务。截至2017年末,平安代理人规模达到了139万,这意味着平安通过代理人全流程工作平台可形成139万个移动远程柜面。一般来说,用户通过代理人购买了一套平安的保险,就和代理人建立了较为亲密的关系。代理人成为平安最重要的“获客”入口。

  除此之外,平安集团各个移动端APP端口,都设置了平安内部各式各样金融生活服务的链接,客户一旦下载了平安的一个APP,就可以在上面随时随地与集团旗下各公司直接互动,寻求服务。而平安的传统互联网PC终端,同样是一个巨大的综合获客端。截至2017年底,集团互联网用户4.36亿,较年初增长26.0%;月均活跃用户达7356万人,同比增长18.7%,这个体量,几乎与国内顶级互联网公司并列同一个用户数量级别。

  平安能够实现独具特色的“任意门”,其业务架构的搭建是重要支撑。早在几年前,中国平安就确立了以个人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在生态圈内,集团内各公司深度合作,实现了信息流、资金流和客户流的协调,并通过“任意门”实现公司用户、客户、服务和产品的协同共享。金融生态圈内客户的迁徙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纵向迁徙,即综合金融公司客户向互联网用户的转化,以及互联网用户向综合金融公司客户的转化。二是横向迁徙,即传统金融公司互联网平台的用户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用户间相互迁徙,以及传统金融公司客户间的相互迁徙。

  得益于个人客户数量的持续提升和对客户价值的深入挖掘,平安个人业务价值快速提升,已经成为平安价值强劲增长的内生动力。2017年,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90.88亿元,其中个人业务的利润贡献为589.75亿元,占比66.2%,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底,集团个人客户数达1.66亿,较年初增长26.4%,相当于每10个中国人里有1.1个人是平安的客户;平安的客均合同数较年初提升5.0%至2.32个,客均利润同比提升14.2%至356元。

  随着综合金融战略的不断深化,客户在各产品线之间交叉渗透程度不断提高,平安集团APP用户2017年底达到3.69亿,较年初增长58.3%,用户在各互联网平台之间的迁徙量达8123万人次;核心金融公司之间迁徙客户3603万人次;平均每个互联网用户使用平安2.22项线上服务,较年初增长14.4%。2017年,平安集团有4723万个人客户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的合同,在整体客户中占比28.5%,较2016、2015年分别提升4.5和9.5个百分点。同时,用户的活跃度逐步提升,2017年月均活跃用户达7356万人,同比增长18.7%;全年累计高活跃用户占比24.2%,用户黏性持续增强。

  除了个人客户,平安依托全牌照优势,在资产获取方面同样不断促进客户的交叉融合。例如,平安证券投行业务具备获取优质资产的能力,这部分资产可以向资管业务输出,同时,资管业务还可以为经纪业务中的零售客户和机构客户输出产品与服务。

  平安科技,综合金融的重要支柱

  中国平安内部不同子公司客户之间能够实现迁徙的一个重要功臣,是平安科技。在众多传统金融公司中,中国平安是深度拥抱互联网、拥抱科技的典型,这是身为金融领头羊,仍能做到灵活变通、决策超前的重要体现。

  坐落于深圳八卦岭的平安科技创新技术研究院,已经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了3年多的探索。数据显示,人眼的识别准确率极限是97.53%,而中国平安的人脸识别技术精确度在很多测试条件下已达99.8%以上。这仅仅是平安对技术投入的冰山一角。据了解,平安近些年在科技领域已经投资了500多亿元,根据平安投资者开放日的演示,除了生物识别技术,平安科技还布局云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五大技术,同时聚焦金融科技和医疗科技两大板块。

  具体业务方面,平安科技对业务的助推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业绩的强大支撑。平安科技建立了一个基于集团的客户平台,利用技术优势对各子公司通过不同场景积累的海量客户进行360度画像,对客户的年龄、收入、行为等因素进行分类精细化管理,再通过丰富的产品、服务传导至不同的客户,如此大大提高了客户群的忠诚度,并带来高黏性,助力增员和留存。

  根据平安集团对客户数据的挖掘,集团客户有70.6%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华东、华南、华北地区;客户平均年龄37.8岁;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客户占整体客户比例为39.1%。与此同时,客户财富等级越高,持有平安的合同数越多、价值越大。2017年,集团中产及以上客户近1.08亿人,占比65.1%,高净值客户人均合同数10.48个,远高于富裕客户。通过长期的客户经营,平安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认同和互信,客户年资越高,拥有的合同数越多,5年资及以上客户平均拥有2.69个合同,较1年资以下的新客户多79.3%。

  平安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200多个场景,累计调用量超过10亿人次,帮助寿险、银行、普惠、陆金所等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成本。在外部场景中,平安人脸识别技术也已经运用于机场、房管局、社保等场景。

  除了在人脸识别上久经考验、领先业界,平安声纹识别技术也具有突出优势:通过利用双声道分离技术可提取客户有效语音,经过比对可进行身份判定。该项技术已开始在陆金所、产险等多个场景试点应用,准确率达到95%。

  借助科技优势,平安车险理赔建立了一套智能图片定损技术,升级服务标准,首推城市日间90%以上的车险案件5-10分钟内抵达现场,通过客户上传的照片,自动确定损失等级,从而大大降低出险的人力成本,这条技术可以做到智能反渗透、智能反欺诈和风险筛查模型等。目前该项服务已在334个地市级以上城市的中心区分批试点,10分钟内案件处理率93%,迅速超越目标值。

  野心:AI+医食住行,承包大家的生活

  全能牌照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也带来了多样的对外投资。平安自身也逐步明确自身定位:做“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并聚焦于大金融资产、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围绕“医、食、住、行、玩”五大需求进行投资布局,打造“财富管家、健康顾问、生活助手”三大功能。

  查询工商资料可以看到,平安集团的对外投资极其庞大,从汽车到医疗,从互联网到房产,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仔细梳理这些投资,可以看出,其已经逐步形成金融、房产、医疗、汽车和城市服务五大生态圈。

  金融生态圈。主要以陆金所和金融壹账通组成。陆金所发韧于P2P业务,经过数年发展,已经是全球领先的互联网资产管理平台,在线上拥有网络融资平台(Lufax)和金融资产交易服务(Lfex)两个平台(为包括平安旗下子公司在内的各类客户提供融资平台),管理贷款余额达到2692亿元,客户资产达4762亿元,机构交易量达4.17万亿元,活跃借款人达570万人。为了解决服务碎片化问题,2015年陆金所陆续完成了对普惠金融业务和重金所业务的重组,形成了陆金所、重金所、前交所、普惠金融“三所一惠”的布局,全面涉足财富管理、机构间交易和消费金融领域,打造“一个客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客户操作更加便捷化。

  金融壹账通则是一款整合网上金融账户的管理工具,2009年推出时为亚洲首家,主要为用户提供账户、财富、信用、生活管理四大类服务,同时覆盖C端和B端。在C端,用户规模达1.5亿,月活跃客户超2200万;在B端方面,一账通向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电子银行、账户服务、征信、贷款和同业交易等服务。目前一账通云服务平台已经累计与174家银行及996家非银金融和准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是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云平台,业务包含智能银行云、智能保险云和智能投资云。

  医疗生态圈。平安好医生APP作为中国平安实现“大医疗健康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线上提供在线咨询、预约挂号、在线购药、健康直播、健康咨询以及健康计划、慢病管理等服务;在线下提供健康到家、送药上门、体检、基因检测、齿科以及医护上门等服务。

  平安集团没有医疗的基因,但有7000万优质健康险客户,还是国内最大的医保服务外包提供方,覆盖数亿人。平安把这些丰富的医疗资源大量导入平安好医生,聚焦健康管理和移动医疗两方面的线上服务。

  在线下,平安则成立了整合连锁诊疗机构的平安万家医疗。截至2017年末,已有超2万家诊所使用万家医疗云平台系统,累计上线诊所5.8万家,占城镇民营医疗机构的34%,跻身国内领先开放诊所平台,成为该领域的独角兽。

  在支付端,平安医保科技通过与医疗健康服务各参与方的高效连接和有效协同,为医保、商保、医疗健康产业上下游的服务提供商乃至C端用户提供一揽子智能化解决方案,已接入超过2000家医院。其愿景,是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好的科技驱动管理式医疗服务平台。

  汽车生态圈。同样依托车险客户资源,平安以“平安好车主”APP为载体,从线下客户向线上迁移、科技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入手,打造以客户为导向的在线经营和开放式互联网车生活平台。平安产险通过“平安好车主”APP聚合广泛优质的车生态服务资源,与全国上万家4S店、修理厂、保养连锁店深度合作,提供车保养、车保险、车生活服务,形成一个一站式“买车—用车—养车—卖车”的全流程交易及金融服务平台。截至2017年末,平安好车主APP注册用户数4424万,绑车用户2694万,12月当月活跃用户953万,稳居汽车工具类移动应用第一位。同时,中国平安收购了国内领先的汽车互联网服务平台汽车之家,该平台可以提供车媒体、车电商、车金融、车生活等全方位的车服务。

  房产生态圈。平安不动产作为平安保险的核心子公司,是承担集团房地产投资、管理和运营的渠道和载体,以“债权+股权”形式投资了大量房地产项目,积累了大量线下消费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平安涉及股权合作的房企不少于20家,包括知名房企招商、金地、保利、华润、绿城、九龙仓、碧桂园、旭辉等。

  对于拥有完整金融控股体系的平安而言,股权投资房地产,不仅仅为平安险资寻找投资出口以及充当财务投资者,而且可能还会打通旗下多项金融业务,尤其是资金信贷服务、住宅社区金融服务等协同发展。平安股权投资碧桂园算是一个典型成功案例。同时,平安建立起了以平安好房网为代表的房产生态圈,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消费者服务,全面提升行业的效率与体验。

  城市服务生态圈。2017年中国平安宣布加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联盟,将深耕多年的智慧城市平台和技术输出到各地政府和企业。宏观上,平安智慧城市云主要针对“城市治理”和“市民服务”两项,微观上则体现在提升政务、财政、安防、医疗、教育、房产、环保、生活这8个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当前,在智慧医疗领域,平安医保科技服务全国超过200个城市,为数亿用户的政府医保机构,提供控费、账户管理等各类服务,大大降低了医疗成本支出。在公共健康领域,平安为深圳、重庆等多个城市建立疾病防控、预测及预防体系,利用平安全球先进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建立了传染病、多发病、慢性病预测和防范管控模型。在智慧财政领域,平安与南宁、广东、深圳、长沙等多个省市合作探索现代财政云,打造智能化的地方政府公共资产负债管理平台,提升城市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和效率。

  纵观平安的综合布局,其生态圈核心投资逻辑,在于激活自身积累的海量数据,着重中国老百姓消费最集中、生活最紧密相关的行业,即医、食、住、行等方面进行布局,为客户提供丰富的金融服务的同时,反过来为金融集团带来利润,推动公司收入结构更加多元化。

  当前,互联网金融板块由亏转盈,成为平安业绩的一大亮点,最主要是陆金所2017年实现盈利,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业务利润同比大幅增长。此外,2017年公司确认了平安好医生重组交易的利润108.05亿元,2016年确认了普惠业务重组交易的利润94.97亿元。平安好医生于2017年底完成Pre-IPO融资,规模4亿美元,投后估值达54亿美元,并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此外,陆金所、壹账通和平安医疗科技健康管理等,都陆续传来即将分拆赴港上市的消息,总估值近6000亿港元,使得平安集团股价又一次引来市场瞩目。

  金融+科技的布局,无疑令中国平安踩在了风口。当前,巨头正在承包普通人的生活,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也在金融领域进行布局,与平安形成跨界竞争之势。互联网公司参与金融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通过参股或控股的方式,投资传统金融企业,例如腾讯对国金证券的投资;二是互联网公司利用自身海量流量和良好的应用场景优势切入传统金融,最成功的案例就是余额宝的横空出世和爆发式增长。不过,由于金融自身的专业性、风控以及监管等方面的约束,互联网公司很难说正在给传统金融公司带来颠覆式的影响。

  反观“资深金融企业”中国平安的“科技+金融”布局,可以说是探索出了一条传统金融企业反渗金融科技的道路。其相对的竞争优势也显而易见,一方面是多年金融背景,对金融政策、风控细节以及金融本质的认知到位;另一方面,中国平安多元而丰富的金融产品应用场景,也是其他互联网金融公司所不具备的。

  金融+科技,无疑是中国平安的发展方向,凭借富于前瞻性与执行力的布局,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平安就已经摆脱了“传统金融公司”的标签,具备了与互联网公司抗衡乃至逆袭其后院的能力。这家在“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之路上急速前行的巨无霸还将有怎样超前惊艳的表现,市场显然充满期待。

  文/万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