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砍树了,森林变成了聚宝盆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大小兴安岭,铁力,转型
  • 发布时间:2018-05-22 10:07

  大小兴安岭林区转型代表城市——铁力

  从卖木材到卖风景,从林木经济到林下经济,告别伐木时代的铁力市,产业结构由过去的“独木支撑”向多业并举不断跨越,现在的铁力,冬季有滑雪,夏季有漂流,一年四季还有丰富的物产,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度假城市。

  铁力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隶属于伊春市,是承接“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铁力市发改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向《小康》记者介绍,因为属国有林区,伊春3.3万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划面积,使它成为中国辖区最大的地级市之一,与别的城市不同的是,这个城市同时就是一个国有企业--建市以来,它一直实行伊春市人民政府与伊春林业管理局“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市长就是局长。铁力作为其下辖的县级市同样遵从“政企合一”特殊体制。市委书记、市长身兼林管局书记、局长。

  铁力作为伊春市唯一的县级市,随着全国全面停止森林商业性采伐,铁力依托《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天保工程”实施以及《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的重要战略机遇,扬绿水青山之长,借冰天雪地之势,从此走上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山林变成了聚宝盆

  “啥叫经济转型?按我们老百姓的理解,脱离我们林场原来的‘木头经济’,能干啥就干点啥,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赚到钱,这就叫转型。”铁力市林业局建设营林所下岗职工王奎民,下岗前曾是一名林场力工,他告诉《小康》记者,商业采伐叫停后,他便像大多数林场下岗职工一样离家外出打工多年,之后的2010年,在当地政府鼓励发展林下经济的号召下他和几个老乡选择了返乡创业。如今,依靠养猪、种黑木耳、开农家乐这三项,王奎民一年的收入就有80多万,远高于在林场时的收入。

  王奎民说,作为林业职工,他一直明白靠“吃木头”生活,最终有吃完的那一天,“山里的大树越来越少,山越来越秃国家不能一直让咱砍。”事实证明,王奎民的想法在当时很有“远见”。铁力作为我国林业木材的重要生产基地,几十年竭泽而渔,森林被过度采伐之后,城市发展亦如大多数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

  2014年4月1日,国家林业局宣布,停止以大小兴安岭为主的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也意味着这个曾经依靠砍树过日子的地区,从今以后,再不能靠砍树卖木头发展了。明天怎么办?成为所有以林业为生计的人都在问的一个问题。

  为了配合停伐和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国家从顶层设计出发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是森林资源管护,按每人管护5700亩,每年补助1万元。二是生态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每亩每年补助14元,连续补助5年;三是森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按在职职工缴纳基本养老金的标准予以补助;四是森工企业社会性支出,教育经费每人每年补助1.2万元,公检法司经费每人每年补助1.5万元,医疗卫生经费,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每人每年补助2500元;五是森工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补助,按各省(区、市)规定的标准执行;六是森工企业下岗职工一次性安置,原则上按不超过职工上一年度平均工资的3倍进行安置补偿。

  就这样,停伐改变了王奎民和同事们的命运。离开林场之后,一部分人转岗到资源管护、营林生产、森林防火等管护岗位,一部分人则“离场不离山”,守着大林地里特有的资源开始种树、养蜂、发展黑木耳产业……

  铁力人换了一种方式与大自然相处,却也得到了另外的惊喜。现在铁力林区出现四大变化:森林资源过度消耗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转型为规范和完善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夯实了基础;森工企业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分流和安置,职工收入水平稳步提升;森工企业办社会事业有了发展。林下经济、旅游经济和矿产经济,接续性产业成为铁力转型的倚重。

  立足生态优势,向生态要效益

  全国人大代表,伊春市委副书记、市长、林管局局长韩库表示,林区要转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是前提,产业发展是关键。

  作为林农结合的县份,人多地少的矛盾不可避免的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铁力市依托天然生态环境、丰富资源条件和良好产业基础优势,制定了《铁力区域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以绿色、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向生态要效益。以2017年为例,铁力市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绿色和有机农业基地监控面积发展到了44.2万亩,以黑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栽培和以绿色蔬菜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分别达到3170万袋和1100栋。

  为调整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铁力市委、市政府把中药材作为兴市富民的主导产业来发展,特别成立了北药办公室,制定了《铁力区域北药开发规划》、《铁力区域生态北药发展规划》、《铁力北药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远景规划》,进一步规范、引导区域北药健康有序的发展。如今铁力在辖区的东部山区搞起了人参、五味子、刺五加、穿地龙、林蛙的种养;中部山区则重点开发平贝、党参、茸鹿等品种;西部平原地区突出发展茸鹿、平贝、龙胆草等药材的种养,从而形成了林区、半山区、平原区药材种养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之下尝到甜头的铁力人,更加坚定了药材业“标准化种植,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健康发展之路,寄希望于把铁力市建成小兴安岭地道北药集散地。按照规划,未来五年内,铁力的药材种养规模将大幅增长,其中林蛙养殖预计达到1亿只,年产林蛙油60吨;五味子种植面积达2万亩,年产五味子1000吨;绿色人参种植面积达到300万m2,年产生晒参200吨;平贝面积稳定在1万亩,年产商品贝200吨。未来铁力产业发展将更趋合理。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韩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