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解决了我的恋爱问题
- 来源:视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6-02 10:19
我一直生活在湖北襄阳一个铁路中枢的地方,我们家都是铁路系统的,我爸爸是警察,我妈妈是铁路子弟学校的老师,她教初中。
小学时,我们放学很早,四五点钟就放学了,每次放了学,我就会去我妈妈教书的初中等着她下课。我等她的过程,我妈妈就把我放到他们学校的图书馆,我选书看。我妈妈回来的时候就骑自行车带我回家,基本上在自行车上就把书看完了。
因为在学校的图书馆里面,我选书没有任何限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学校会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书——也不能叫“十八禁”,就是怎么会出现在那里的一些东西——比如如何醒酒、科学养猪。
我母亲每次看我选的书都不会有任何异议,说你放回去这样的话,我所有选的书她都说“你看这个挺好的”。有一次我拿了《废都》,她说可以吧你就看这个呗。因为禁书有很多方块,看不懂,自己靠脑补,想这些方块是什么。
后来我在三岛由纪夫的一本书里面,也看到类似这样一个读书的描述,他就说,他在学生时代也是拿到一本禁书,写男主角和女主角在一起,剩下的全是方块,他就花了很多时间在想这个方块到底是做什么,脑补很多情节。后来长大以后看到全本以后知道他们在骑自行车,一下很幻灭。
因为小时候的阅读经验,我觉得其实会有一点读书越来越去试图向大人证明原来我还可以读这个,包括像张爱玲写过,她的亲戚来看她,她表演续写《红楼梦》怎么样,多多少少带着一点表演和炫耀。
这就导致我后来读书越来越难,像尼采、昆德拉等等,使得自己有一种半疯不疯的状态,我自己也非常享受这种半疯不疯的状态。高中的时候,每次在食堂或者别的地方排队都拿着一本书看,常常被同学看不起,觉得不知道你在装什么。
我后来发现我青春期的阅读,其实是一直在寻求某种特性,或者读书给我带来的是某种特殊性。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依然处在这个阶段或者有这样的感受,读书是可以把你和周围人区别开的一种方式,你在书中寻找的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读尼采之类的,就是因为我精神上也有非常疯狂的一面,能够和他契合。
某种程度上,我自己从一个骄傲的读者,现在变成了一个更为谦虚的读者。读书的时候,我偶尔会看豆瓣读书的书评,有时就想这书评应该是年轻人写的。比如他们经常会说,本来期待我在这本书里面读到什么,发现这个期待落空了。
我当时很喜欢《耶路撒冷三千年》,我去豆瓣看书评。结果看到很多差评,就是有一些人希望了解耶路撒冷的风土人情,当作旅游的指南,结果什么也没有看到,或者期待看到什么,落空了。或者他们对作者的一些看法提出了挑战,说你这样写是不对的,我以我的生活经验,我有朋友就是怎么样,他们不断以自己的个性去挑战作者。
每次看到这样的评价,我会觉得还是太年轻了,到了我这种年纪之后,当在书中寻找到人类和自己共性的时候会更高兴。小时候看一本书,当你发现你的一个想法被人写过的时候,感到更多的是一种郁闷和想要去挑战作者的欲望。但是到现在,发现当自己的一个想法被人写到,被人写过的时候,我觉得更多地感觉到的是一种快乐。
我觉得很奇怪,这些年,老有一些年纪稍长的朋友,挺得意地说,我到30岁之后不看小说了。他们会觉得小说是一个比较没有用,或者他们从中获得不了什么东西和解答的文本。但是我恰恰是这些年越来越发现,小说其实能够带给我的,给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对照的答案其实是很多的,所以我也想跟大家说,不应该把读书看得那么功利,应该看得更无用一点。
但读书其实对我来说,是理解这个世界非常好的一种方式。比如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个小说,是南非作家库切写的《耻》,讲的是在南非一个白人教授的家庭,生活在农场上,被黑人报复,导致整个家庭尊严被剥夺掉了,小说英文名叫Disgrace,写这个尊严怎么样一点点被diss掉的过程。
这个小说写在1999年,是20年前,刚好前几个月南非在进行非常激烈的土改,把白人农场主的土地没收,也有非常激烈的种族冲突等等,是跟这个小说写的主题场景一模一样的。
我当时看就不得不感慨文学的生命力,其实所有南非发生的社会现状都在回应库切小说里面的一句话,当白人学会爱的时候黑人已经学会恨了。这个小说依然是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特别有效的方式,某种方式我并不认为它是无用的。
读书依然是我理解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它是一个投入的精力、时间和注意力的成本在我目前生活当中最高的一件事。因为我投入了成本,我期待收获。如果让我听人讲这个事情,我觉得我听过,但是90%的内容迅速就遗忘了。可是当我去看,我投入的精力不一样,自然期待的更多,收获的也更多。
读书对于我来说,另一个特别大的好处,其实挺个人的,就是它很能解决恋爱问题。在恋爱的过程中,最难回答的问题和所有冲突的起源,都在于你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读书特别好地为我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之前跟梁老师录节目,讲了一个故事,说之前交往的一个男生,混社会,掌管过一个KTV,声色场所,但是他在掌管这些社会场所期间,依然保持每天三个小时的阅读。我觉得好厉害!但是我们很短的时间就分开了。
交往过程中,我一直觉得我始终不理解这个人,他身上对我来说有很多疑团和疑问。后来分开的时候,我就把他当时号称每天保持三个小时阅读的书一本本找来看,基本都是很滥的历史小说和武侠小说。看的过程中我就理解,原来这个人价值观的构成是这样的,原来他是这么想的,原来他为什么有这么多奇怪的想法和怪癖。
很有意思,真正了解他是在分开之后。所以我觉得其实读书对于我来说,不仅解决了我认知世界的方式,也解决了我认知他人的方式。当你问这个人现在在读什么书,十四五岁读了什么书,或者他印象最深刻的小说人物,解码了这些问题,就解码了这个人。读书为什么是一辈子的事情?因为我觉得只要你对世界有好奇,你对人有好奇,对于我来说,所有的答案都在书里。
(史鸿飞摘自《青年博览》)
蒋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