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河内

  东西方的交融,在河内这个古老的城市处处浮现

  越南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游客从四面八方而来,他们去顺化看古迹,去岘港找情调,去美奈细沙滩上晒太阳。作为越南经济中心的胡志明市,也一直受到西方人的偏爱,从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情人》到百老汇歌舞剧的《西贡小姐》等,都以胡志明市作为背景。

  然而,提起河内,除了知道它是越南的首都和政治中心外,大多数人知之甚少。就算有人会在越南旅游套餐里造访河内,感觉也是顺便打卡而已。在游客们的短短一瞥里,河内似乎没什么特点。就像很多老城一样,河内的美不在绚丽的外表,而在于历史沉淀后留下的那份独特味道。

  公元前3000年河内已经有人类居住,从1010年开始,河内就是越南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了。随着越南历史的发展变化,城市的名称不断被更改,直到1831年,它才正式命名为“河内”。

  1873年越南开始了被法国人殖民统治的历史,而1887年到1940年期间,河内成为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的首都。

  就像其他法属殖民地一样,河内被法国人改造成一个欧洲风格的城市,有着宽阔的林荫道,华丽宏伟的歌剧院,教堂,银行和豪华别墅。很多中小型公共建筑都是法式建筑与越南传统建筑元素的奇妙结合。

  幸运的是,战争并没有摧毁这个城市,除了法国人拆除了很多王宫和城堡并减少了湖泊的面积外,大多数古建筑和老房子都毫发未损地保留下来了。

  离中国驻越南大使馆不远处,是建于11世纪的越南第一座学府——文庙,也叫国子监,这是典型的中式古建筑群,供奉着孔子与儒家先贤。黄色的琉璃瓦在典型的广东式小飞檐上闪着智慧的光芒,而屋脊的顶部装饰又是福建闽南建筑的形制。900年后,越南的第一座西式大学也在河内成立。

  市中心的还剑湖东是精美的河内歌剧院,建于1901年,乃仿照巴黎最古老的加涅尔歌剧院所建。整个建筑是新古典主义风格加折衷主义风格,白色的立柱,鹅黄色的墙面及基座,屋顶的灰色瓦片等显示出一种和谐的优雅。歌剧院可以容纳900名观众,并在室内设计了完美的音响效果。

  还剑湖西面,矗立着仿照巴黎圣母院所造的圣约瑟夫大教堂,灰色斑驳的立面上圣徒的雕像已模糊不清,石头墙身好像从未清洗过,然而里面的装饰却美轮美奂,白色的穹顶上用金色勾勒出拱券的轮廓,修长的彩色玻璃窗被外面的光线穿透出谜一样的光晕。

  东西方的交融,在河内这个古老的城市处处浮现。还剑湖北边的36行街是传统的商贸区,每条街以交易的产品来命名,不同的街卖不同的商品,有卖鞋的,卖竹制品的,卖丝绸的,等等。

  每条街都很狭窄,汽车、行人和摩托车摩肩接踵,人们每走一步都要小心打量四周,因为冷不丁就会蹿出一辆摩托车来。除了游客,来这里的还有很多本地人,他们要么戴着传统的斗笠,要么戴着摩托头盔。

  街两边的店屋是典型的东南亚建筑,几乎都是两到四层楼,底层是热闹的商店,摆出来的货品一直延伸到人行道上。通常一到三层是原建的,第四层是加建的,各家的造型色彩都不一样,有橄榄绿、鹅黄色、土红色等颜色。

  阳台造型各异,有精致的法式阳台,也有铸铁雕花的设计;就连山墙头都展示了不同屋主的喜好,有用雅典神庙似的山墙来配阳台的万字符和中国结铸铁栏杆的,也有朴素的淡黄色墙面搭配墨绿色木百叶窗的。

  不少年久失修的房屋上挂着一幅仿佛烧焦的竹帘;也有不少波状石棉板的小雨篷下,挂着蓝色绿色的尼龙布——用来遮阳的。各种线缆穿墙入室,阳台上却勃勃生机,盆栽的小树,挂在栏杆上的小盆花草等竞相探出身来,向路人问候。

  河内的内敛无处不在,那是一种千百年来历经战乱的处世不惊,人们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的变化,似乎千年的历史不曾流逝,岁月在刹那间被凝固下来。

  何萍:建筑师,某著名跨国企业设计与项目总监,业余爱好为旅游、写作、绘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