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汽车梦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8-05 09:04

  汽车一定会电动化、智能化,一定会成为智能空间移动终端,一定会帮助车主解决更多的困难和问题等等。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掌控核心科技,必须形成线上线下两方面的智能优势,缺一不可。

  创业吉利之前,我已经在多个行业有过经历。我做过研究生产电冰箱的配件,1989年,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加上内部股东意见分歧等原因,我把全部资产送给乡政府。之后在家居装潢材料行业,我再次开始了创业之路,虽然很顺利,而且也小有成就,但是我们的这些自主创新成果又被其他人学走了,我们的专利,知识产权,都被别人拷贝,也许是那个年代的命运安排。为此,我又放弃了这个产业,开始研究摩托车。

  吉利在最开始是全中国第一个研究生产摩托车的民营企业,当我们全心全意生产摩托车时,我们发现,吉利公司的摩托车供不应求,企业搞得红红火火,这样一来,有许多企业跟着学,几年间,全国几十家摩托车公司,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但是有些企业缺乏合规意识,市场出现了无序竞争,甚至出现了偷税漏税的不正当竞争,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又退出了摩托车这一领域。

  接下来,吉利转型升级,开始研究如何生产汽车。那一年,我已经35岁了。我们发展汽车产业是从办学开始的,严格培养、培训技师技工,不断提高办学层次,不断加大办学投入,今天吉利汽车公司取得的发展与吉利重视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我决定要研究、生产汽车时,除了我自己和少部分人,当时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我能成功。

  信念

  此前,大家都认为中国在汽车工业领域已经没有优势了,早已被西方国家垄断了,中国企业只能与外国汽车公司合资或者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但是我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会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更加成熟、更加稳健。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虽然那个时代,中国汽车市场每年才几十万辆,汽车购买在家庭消费中还属于起步阶段。如果中国每年汽车销量超过3000万辆,而又不是属于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那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来讲肯定不是好消息。

  从几十万辆到几千万辆年产销量,这个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商机,进入汽车行业虽然面临很大挑战,很多困难与问题,但商业空间很大,商业机遇期也很长,有足够的时间打基础、练内功,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培训人才,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允许我们犯一次或几次错误,这些都是用钱买不来的机会效益。因此,我决定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坚定地进入汽车领域。

  我领导组建了项目筹备组,在公司内部选了两个工程师,加上我自己,共三个人开始研究汽车技术。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条注定不会一帆风顺的路,但这既是天时地利的召唤,更是我坚持追求理想的自我决定。实践证明,这条路实在太艰辛,但这条路时而景色秀丽,时而乌云密布,但是我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一直坚持下去,勇往直前,因为在中国未来的汽车行业里将充满无限的可能。

  信条

  走过前一段创业路之后,吉利现在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但我每天思考的依然是汽车的发展。就我看来,汽车的未来发展,一定会电动化、智能化,一定会成为智能空间移动终端,一定会帮助车主解决更多的困难和问题等等。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加大科技投入,发扬科学精神,不断累积基础数据,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不断培养研发人才,不断提高研发能力,不断实践总结与优化系统规划,从根本上掌控核心科技,必须形成线上线下两方面的智能优势,缺一不可。

  吉利在全球有近两万名研发工程师,每年投入数百亿研发费用,在自己确立的技术路线上坚定地持续投入。只有不断形成厚积薄发优势,才能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能力是用钱买不来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刻苦锻炼,才能掌握真本领,才能面对各种挑战,引领行业变革。

  现在总结吉利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信条:

  一、做事情必须认准一个方向,坚定一个信念,提炼一种精神,凝聚一股力量,完成一个使命。一定要打基础、练内功,千万不能随泡沫飞扬,跟妖风起哄,否则风口过后将会留下一片狼藉的凄惨景象。

  二、中国汽车工业要做强做大,必须进一步放开管制,应该欢迎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来,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与探索。当前中国进入电动汽车工业的投资者很多,互联网企业造车也搞得如火如荼,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一定要积极引导,大力支持。

  但是有些现象必须引起重视,比如利用互联网概念、电动车概念以及借发展实体经济投资汽车工业的名义,其目的不是造车,既不想自己承担风险,又想乘机变相捞钱,这样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生意是要本钱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我认为实业就是实业,搞实业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实业赚不了快钱。

  当然现在进入汽车行业不是没有机会,只是机会少了一些,难度大了一点,好像打高尔夫一样,有些人已经打一段时间了,快接近果岭了,而新进入者要么一杆进洞,要么不参加这场比赛,否则成功的概率不大,也就是说,机会只有一次了,一定要聚精会神,认真严肃,高度重视,必须一次性成功,不能有任何闪失,更不能三心二意。

  就当前的中国汽车工业而言,在对外放开之前,尽快对内放开,早日形成自己的能力。这样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多的实惠,可以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全球竞争力。我是一个市场派,我完全鼓励与支持公平竞争,坚决反对特权与贸易保护主义。

  三、不能急功近利。要想实现梦想,就必须脚踏实地遵守事物的客观规律,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带来光辉的前景,埋下罪恶的祸根就会带来无情的灾难。大道至简,规律不可抗拒,只有内外兼修,厚道善良,顽强勇敢,披星戴月,一分耕耘就有一分回报,明天才能更美好。

  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必须是依法合规、公平透明,必须以人为本,合作共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的小聪明,都有可能变成严重的问题,产生严重的后果。做成一个成功的企业很难,毁掉一个企业的前途可能就在眼下,可能就是因为某一件小事。所以,做企业必须天天如履薄冰,天天小心谨慎,时刻牢记合规的重要性,法律的严肃性。唯有遵纪守法、诚实做人,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可。

  但是今天的中国还是有人相信抄近路走捷径,还是有人在利用各种手段诋毁他人,那是很危险的。创造人类幸福全靠自己辛勤劳动、刻苦工作,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也是我一贯坚持的原则。我觉得勤奋、踏实、苦干、与人为善是正道。

  那些用自己的错误观点臆猜别人的正确行为,用自己的扭曲心态衡量别人的健康心灵,甚至出现造谣没有底线,唯恐天下不乱的言行,这样的思维方式最终是不会有市场的。有时候还出现以制造谎言得到传播骗人而洋洋得意的现象,我认为这股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露出真相。所以我们不要传谣、信谣,最大可能地提高自己辨别真伪是非的能力。

  挑战

  汽车产业是全球性产业、是制造业之王,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商业重塑的世纪,无论是吉利、沃尔沃、奔驰、宝腾、路特斯,还是世界上的其他汽车公司,都面临巨大挑战。在相互尊重,互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依法合规地探索一条携手共进的新型发展道路,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该尝试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多利益,为行业产生积极影响。

  吉利收购戴姆勒部分股权,是基于以上思考所做出的商业决定,资金基本上都来源于海外资本市场,完全没有使用中国境内资金,其中80%左右来自海外的外资银行,小部分来自海外的中资银行,还有一部分是吉利自有资金,这完全是市场化资本组合,市场化自我平衡的资金结构安排,这种安排没有任何特殊背景。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德国政府都对我们的交易做了充分而认真的了解,依法而严格的审查。

  世界上所有投资都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吉利投资戴姆勒也存在机遇与风险,是一项完全合规、公平的透明交易,当然这也是一次冒险的创造性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探索更好地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商业竞争。

  吉利因为历史机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小山村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我们必须倍加珍惜,为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而顽强拼搏。

  吉利的发展史就是创新、创业,大胆实践,不断转型升级的成长史,就是不断为用户带来获得感的奋斗史。我们生产装潢材料取代进口,为用户带来了实惠;我们生产电冰箱配件取代进口,为用户带来了实惠;我们生产摩托车取代进口,把踏板式摩托车价格从每辆3万元降到3000元,为用户带来了实惠;我们生产汽车,把中国汽车价格降了一大截,为用户带来了实惠。当年的夏利每辆13万,而今天同类同档车每辆3万多元人民币;当年的桑塔纳每辆20多万元,还要排队购车,现在同类同档车价格只要5万元人民币,可见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促使中国汽车的价格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遥不可及了。

  我们把沃尔沃轿车全球研发中心迁到了中国,把沃尔沃轿车全球生产基地转移到了中国,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沃尔沃豪华轿车中国制造出口全球的目标,让中国制造的豪华轿车为全世界市场提供服务。而且全球一个标准,无论是中国人、美国人、欧洲人,还是全球任何地方的用户,买到的沃尔沃轿车都是一套标准,没有任何歧视。

  我们还带动、培养了大量的上、下游产业价值链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同步研发能力,影响与推动了成千上万个实体企业坚定地持续投入,顽强地生存与发展。

  当然今天的中国制造业依然面临如何实现从全球价值创造链的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的现实挑战,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只要认准方向,明白问题的本质,持续努力就能取得成功,这是考验中国制造业的关键时刻。

  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实现合规发展,如何实现全球价值链利用与合作共赢,如何实现稳健地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只要方法得当,态度真诚,就会实现有效沟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跨文化融合,跨区域合作,跨业态协同,都是企业界必须面对的现实,只要有利于用户体验,只要能够实现合作共赢,什么模式都可以讨论。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处呢?我们一定要在创新研发、人才培养方面继续加大投入;一定要在精准扶贫、能源可再生利用、汽车电动化技术、线上数字科技及车载芯片研发等方面有所作为;一定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一定要在上下游产业链的合规制度建设、员工合法权益保护、增加更多就业岗位等方面有所作为。

  文/李书福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