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木而思 金非昔比

  • 来源:凤凰生活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8-08 14:16

  当四季轮换时,花与叶也在变,我们看得见

  而支撑着万千变化的木,则难以「存在于」我们眼前

  他们以更悠长的生命沉浮于不同的时代、地域中

  他们被发现、雕琢,散发着凝神香道或艺术之光

  也曾经历浩劫,如今在我们眼前,有残缺

  本期,我们在残缺的潮州木雕中捋触那「匀匀、杂杂、通通」黄金年代

  还走访香港寻找「沉香」流落的泪

  而我相信,「月之圆与缺」总会轮回变化

  望在我们当下人的手中,潮州金漆木雕与沉香能够「重圆」芳华

  乾坤戏场

  潮州金漆木雕

  资料提供/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薛燕

  九十三件明清潮州金漆木雕,无论是祭祀礼器、家具上的花板构件,还是一系列年代、款式及工艺各异的小神龛、熏炉罩、馔盒,投射出古代乡民的「乾坤大戏场」生活场景;也曾是转战海外的潮汕人随身携带的宗族象征物,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安慰。潮州木雕的雕饰图像主题与潮剧一样,其审美趣味深得中国传统「中庸」及「和为贵」之精髓,也即所谓的「曲终奏雅」。以「匀匀、杂杂、通通」的空间构图与雕镂层次,在雕工的空灵、轻巧与通透上,潮州金漆木雕体现出明清潮剧总体的美学品格:雅正、圆和、轻婉、谐趣。

  早在20世纪50年代,广州美术学院的师生们便以保存传统潮州木雕艺术为己任,积极参与了保存和抢救的行动。2017年,广美的修复基地进一步以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更科学的方法来整理修复这批木雕作品,引入3D扫描等先进技术分析其结构,力图完美呈现《乾坤戏场——广州美术学院明清潮州金漆木雕藏品研究展》。

  看潮剧

  在明清时期相伴相生

  看戏是古代乡民的日常生活,潮剧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奠基人陈少丰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中指出:“明代后期,潮州木雕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清乾、嘉时代,达到了高峰阶段。作为潮州金漆木雕的代表,倒不是建筑物的装饰雕刻,而是施以家具、神器上的装饰雕刻。”广州美术学院的明清潮州金漆木雕藏品,正是陈少丰、陈广、蔡克振等专业老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潮汕地区发现其宝贵的艺术价值,却面临政治运动导致的破坏,从而竭力抢救收集回来的。他们以美术家的眼光挑选了这批以祭祀神器为主的、“小而精”的潮州金漆木雕,在雕刻、髹漆工艺和造型款式上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在题材上极具典型——大量地以戏曲故事作为题材,而人物造型为木雕工艺中难度系数最大者。

  本次展览甄选便是以戏曲为雕刻题材的木雕藏品。这些藏品有完整的祭祀器物,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祭祀礼器、家具上的构件,如大神龛门大窗肚、神轿围屏柱、馔盒架正中横肚等。展览标题则来源于“乾坤大戏场,俯仰皆身鉴”这一副古戏台上的对联,这副对联将古代中国价值观的输出及接受方式概括得极为精辟。

  看戏是古代乡民的日常生活,潮剧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明清时期的华南乡村已是宗族社会形态,潮州地区更是祠堂遍布。在酬神赛愿演戏时,就在祠堂前的空地上临时搭台唱戏。在明清潮州地区繁荣的商品经济环境中,在祀神娱人的强烈需求之推动下,与潮剧的兴盛相伴相生,潮州金漆木雕这一美轮美奂的民间工艺也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与潮剧一样,有着明了的礼仪功能性划分,这些题材大部分是在“寓教于乐”的体现敦伦促教、劝人向善等儒家立身处世的正统观念和人生理想。其审美趣味深得中国传统“中庸”及“和为贵”之精髓,也即所谓的“曲终奏雅”。宣扬儒家立身处世、修齐治平、忠贞报国的正统观念和人生理想的“正剧”题材的木雕,如《郭子仪拜寿》《薛仁贵封王》《三国演义之“出师表”》《杨家将之“杨宗保枪挑穆桂英”》《二十四孝》等。以“匀匀、杂杂、通通”的空间构图与雕镂层次,在雕工的空灵、轻巧与通透上,潮州金漆木雕体现出明清潮剧总体的美学品格:雅正、圆和、轻婉、谐趣。

  看迁徙

  与海商同游的宗族象征物

  光绪以后直至民国初年,大量的侨资流回潮汕,促进了潮州木雕等民间艺术的兴盛。

  潮州金漆木雕以宗祠家庙建筑装饰和祭祀用的礼器装饰最为大宗,也最为精致。宗族祭祀体现着对祖宗的敬畏,传达出以“礼”为核心的国家正统文化的意识和理念,这一礼制观念就是祠堂建构和神器制作的主要动因。潮汕地区的宗族活动滥觞于唐宋,历经明清两朝的种种动乱变迁,终于形成本地普遍化的宗族组织。士人精英及后起的豪强以宗族的纽带和祖宗的崇拜作为管制地方的精神基础,由祖先崇拜而形成祖先祭祀礼仪,并构成一套社会整合的语言,制造和强化出宗族社会这样一种现实。

  明清的潮汕地区商贸十分发达,又因靠海,多有移民至中国沿海地区乃至其他东南亚国家经商者。移民海外的潮商每到一处纷纷成立会馆,而每一所会馆必有祭祀神明的殿堂,或干脆以庙宇为会馆。潮州会馆无论在文化上还是物质上,都弥漫着一种接近故土的宗教氛围,为背井离乡的商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安慰,宗族观念深入人心。在史料记载中,不乏转战海外的潮汕人不管去哪里都随身携带宗族象征物的记载。繁荣的海商文化使得潮州民间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如《(嘉庆)澄海县志》所载:“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光绪以后直至民国初年,大量的侨资流回潮汕,进一步加强了本地城乡间祠堂丛立的风光,促进了潮州木雕等民间艺术的兴盛。

  劫后余生

  在修复基地中再现芳华

  早在20世纪50年代,广州美术学院的师生们便以保存传统潮州木雕艺术为己任,积极参与了保存和抢救的行动。

  潮州金漆木雕在五、六十年代至文革期间,曾遭遇了被从原有建筑或器物上拆散、被洗去金箔,被贩卖出口,甚至被损坏烧毁的劫难,而这些危机关头,也正是它们进入高校和博物馆系统收藏与保护的历史节点。

  早在20世纪50年代,广州美术学院的师生们便以保存传统潮州木雕艺术为己任,积极参与了保存和抢救的行动。2017年,广美的修复基地进一步以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更科学的方法来整理修复这批木雕作品,为展览、工作坊等一系列活动提供支持。以“站在未来立场上的现状修复与研究”为核心理念引导修复的行为,引入3D扫描等先进技术分析其结构,强调考察研讨解读其工艺,力图完善木雕作品概念的和具体的整体。展览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呈现修复工作的花絮,揭示潮州木雕工艺的材料、雕工技法及步骤,同时也展出了部分建国后民间艺人结合时代主题创作的潮州金漆木雕。潮州金漆木雕作为中国艺术一个精彩的传统存在,可以为当今和将来的艺术创造提供观看的新角度和表达思想的新方法。

  策划/本刊编辑部统筹、执行/Lora 图片/受访者 版式/段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