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用电量上升看灰色经济的扩张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 关键字:生活用电量,灰色经济
  • 发布时间:2018-09-30 10:18

  这两年来,国企的盈利增速高于民企,不少人都在惊呼“国进民退”。但是,从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看,民企的增速在持续上升,国企的增速则大幅回落。为何经济增速下行背景下,民间投资反而逆势而上呢?本文试从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异常上升为切口,探讨“灰色经济”现象。

  如何解释用电量与生产和收入相背离

  今年年初,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度回升,当初大家的普遍判断是,由于各地落实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上关于“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的要求,导致原本通过燃煤取暖的方式,转变为用电取暖,导致用电量大幅度增加。

  但冬季结束后,全社会用电量的同比增速仍然高于工业生产的增速,这就很难用“煤改电”来解释了。如果把时间拉长,其实从2015年底开始,全社会用电量当月同比增速见底回升,而工业生产始终保持平稳。甚至从2017年开始,全社会用电量当月同比增速超过工业生产的增速,也却没有带动工业生产的回升。也就是说,更多是非工业的因素在牵引着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的波动。

  尤其是进入2018年以后,居民生活用电量的增速,基本维持在两位数,如平滑后的8月份的增速为12.1%;而生产用电量增速则维持平稳走势,与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基本相当。

  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背离”:为什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回落,但生活用电量却持续高增长?从2010年到2015年,尽管城镇居民生活用电的季度增速波幅更大,但基本与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类似趋势,但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二者之间的“喇叭口”则不断放大。

  这还是在电价始终在上涨的背景下发生的,也就是说,在居民收入增速稳中有落、居民生活用电价格走高的背景下,居民生活用电的增速不断提升,这并不是一个短期“煤改电”能够完全解释。

  “灰色经济”正在扩张

  由于经济结构的转型,从事经营活动的部分群体正使用生活用电而非生产用电,即所谓的“灰色经济”。首先,“灰色经济”的参与者,或许来自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发的就业结构转换。2015-2017三年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合计减员3121万,如果考虑到因为年龄原因自然退休的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底15-59岁人口是9.2982亿,2017年底是9.157亿,三年减少了约1412万。2017年全国就业人口为7.76亿,跟全国15-59岁年龄段人口的口径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三年减少的1412万人中,只有一部分能算作退出就业人员,因为第一产业的就业统计中并没有明确退出就业的年龄界限。即便把这1412万人全算作退出就业的人员,根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一产、二产就业人员合计占比约55%,那么一产、二产中由于年龄自然因素减少的人员约776万。剔除这776万,一产、二产因为非年龄原因减员2345万左右。如果再加上这三年间从中等教育学校或高校毕业的学生约4500万,则合计约6845万,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三年共增员3508万,也就是说,也就是说,还有约3337万人并没有实现在第三产业内就业。

  其次,居民生活用电尽管经过“阶梯电价”改革后逐步提价,但仍较一般工商业和大工业电价要明显便宜。根据国务院网站2018年公布的资料,居民用电平均销售电价水平为0.55元/千瓦时,仅约为大工业电价的86%,为一般工商业电价的68%。

  再次,统计体系难以完全覆盖“灰色”部分。这些经济活动并未被纳入官方统计的范畴。尽管经营成果不能反映,但用电量数据能够反映其规模大小。

  同时我国对城乡居民收支状况的调查,采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抽样调查方法,会受“灰色经济”的影响,对从事自由职业、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劳动报酬存在数据低估的可能。

  因此,如果考虑到超过3千万人并没有纳入官方的第三产业就业统计中,但这些员工通过非正式的途径,使用家庭生活用电来进行工作,同时这些工作也会带动下游家庭生活用电的需求,进而推动了生活用电高增长。

  典型代表是最近几年火爆的直播、快递、家政共享、出租共享。某统计平台数据显示,仅9月22日单个平台单个项目的活跃主播数已经超过了1.6万名,最高总观看人气已经超过了2.38亿次。

  有人把“挖矿”和电动车的高增长作为居民用电量增速的上升因素,这确实也可以作为部分原因,其中“比特币挖矿”确实属于灰色经济的一个小行业,但毕竟耗电量占比很小,且大部分没有纳入到居民用电的统计中。此外,电动车的保有量基数也很低,尽管增长很快,但电动车的耗电量对居民用电量总量而言应该无足轻重。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灰色经济”发展势头则更加猛烈,具体则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不断下降的同时,居民用电量却飞速上升。

  为何不能简单归为“国进民退”

  从2015年底开始,不同所有制的工业企业利润出现了明显分化,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大幅反弹,而私营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明显回落,但二者的分化能否用“国进民退”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来描述?

  第一,“灰色经济”繁荣背后反映了民营经济的扩张。经济转型期往往会带来“灰色经济”不断扩张,其中一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往往都由“民营”主导,只是由于“灰色经济”本身的隐蔽性,既不能算“私营企业”,也不能算“个体工商户”,更不能纳入“私营工业企业”统计范畴,难以准确统计,但实质上反映了“民营版图”的扩张。

  第二,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状况缺乏“民企代表性”。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私营工业企业单位数约为21.67万家,不到全国私营企业的1%。

  第三,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都处在行业内部大分化过程中。中国已经步入“存量经济”主导时代,大多数行业都存在分化和集聚趋势,无论国有还是民营都存在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迹象。如果把分化和集聚这一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单纯地归结为“国进民退”,就容易造成对当前经济演进方向和投资方向的误判。

  把经济分化和集聚现象总是归结为所有制因素,那就很难解释诸如房地产、家电等这些民营企业主导行业的“头部集中”现象了。

  中泰证券 李迅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