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连接发展简史

  • 来源:互联网经济
  • 关键字:盛大,腾讯,5G
  • 发布时间:2019-01-11 15:41

  从最初的小范围发送电子邮件,到今天的短短几分钟下载完一部电影,未来依托5G技术视频传输将无处不在,在短短的二十余年,通信网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6年年初,结型晶体管的发明者之一威廉˙肖克利博士受邀回到家乡山景城,在离斯坦福大学五英里的圣安东尼奥街391号创办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主业是生产商用硅基晶体管。谁能想到,名为“天才、野心、梦想”的火种被肖克利带到了美西,创业精神像蒲公英一样散落在圣塔克拉拉谷1315平方英里的土地上,硅谷从此成为这个星球上创造力最旺盛的热土。摩尔、诺伊斯、比尔·盖茨、乔布斯、埃里克森一个个才华盖世的科技英雄享誉全球,“天才八叛逆”、风投掌管思科、斯坦福工学创业楼一件件波澜壮阔的商业传奇家喻户晓,仙童半导体、Adobe、苹果、谷歌、Facebook一家家如雷贯耳的电子巨头拔地而起。从此,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互联网时代的大幕缓缓拉开。

  网络连接的萌芽(1969-1992年)

  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半导体微电子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发展起来,一方面带来了信息数量的几何式增长,另一方面也催生了人们对海量数字信息便捷交流的需求。在这一阶段,以“硅谷”为中心的计算机产业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均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硬件方面,诺伊斯提出的集成电路工业制作工艺引发了单位面积电路上集成元器件规模的指数增长。通过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1972年第一台小型机开始出现,所用的处理器包含2300个晶体管,可以在1秒内执行60000个指令。随后苹果、康懋达和RadioShack陆续推出了针对非专业人员的商用小型计算机,后世通用的硬件+软件+驱动的个人电脑基本配置也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1976年,乔布斯等发明了第一台苹果个人计算机(PC),并随即引起PC机行业的剧烈竞争,鼠标和手提计算机在短短几年内陆续进入市场。家庭、办公室和学校,PC机涌入了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

  软件方面,信息技术服务业随着软件企业的兴起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成分。微软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成立,并利用PC机迅猛发展的机遇推出了MS-DOS操作系统,1984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Adobe在1982年成立,并在1985年为苹果打印机提供软件支持。Commodore公司于1985年率先推出世界上第一种多媒体处理软件Amiga,通过特殊的总线设计可以兼容视频信号,从此人类能够用计算机数字化处理视频音频信息。

  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因特网的前身阿帕网在此阶段诞生并走上前台。起初,1969年建立的阿帕网仅仅是为当时昂贵稀少的计算机提供数据交流服务,主导思想是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这一思想的精髓“去中心化”成为互联网自由精神的来源。

  1972年,阿帕网在首届计算机后台通信国际会议上与公众见面,由此,阿帕网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1980年,TCP/IP协议成为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并广泛应用于APRA所属的计算机中。

  1983年,ARPA把TCP/IP协议作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其后,人们称呼这个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网际互联网为Internet(因特网)。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基于TCP/IP协议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提供了单个计算机用户之间建立对话的功能。这一成功使得NSFNet最终彻底取代了阿帕网成为因特网的主干网。

  1989年,连入NSFNet的国家增加了加拿大(CA)、丹麦(DK)、芬兰(FI)、法国(FR)、冰岛(IC)、挪威(NO)、瑞典(SE)等7个,接入的主机数超过十万台。同年,CERN(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共享资源的远程访问浏览器产品,并在1991年发行万维网。

  同一时期,我国逐渐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开始在半导体和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领域奋起直追,并逐渐接触世界范围的网络互联。1974年清华大学采用集成电路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小型机DJS-130,运算能力每秒100万次;1983年国防科大开发了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巨型机银河-I型;1984年中国软件技术公司成立,开始以国有企业身份经营软件服务;1986年,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通过商用电话线,与欧洲原子能质子物理研究室(CERN)直接建立了电子通信连接,实现了两个接点之间的电子邮件传输,同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所开始与国际联网,建立了中国学术网络(CANET);1987年,北京大学的钱天白教授向德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当时中国还未加入互联网;1988年,金山和用友软件公司成立,分别在个人和企业领域提供软件服务,并相继成长为亚太地区的软件业巨头。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的网络连接呈现几大特点:第一,政府和科研机构主导,例如阿帕网的建立机构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NSFNet的建立机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此时尚未有利用网络平台提供服务的互联网企业出现;第二,连接数量较少但增长迅速,1986年NSFNet建立时仅有数百台计算机接入网络,1988年连接数即达到了56000台,并连续多年保持2-3倍的增长速度;第三,开放性成为网络连接的基石,TCP/IP的规范和因特网技术都是公开的,使得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互通信。

  第一次浪潮:网络连接的商业化(1993-2000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面临严重挑战: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动了本就高企的通货膨胀,日本因为持续的政策性干扰陷入“失去的十年”,欧洲经济同样在统一货币的长期谈判中动荡不安。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各国政府急需为本国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由于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在互联网中的融合是经济变革的强大驱动力,切合当时传统经济对新型增长点的迫切需求,因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互联网建设的浪潮。

  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实施一项高科技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计划用20年时间,耗资2000亿~4000亿美元,建立一个能覆盖全国的“以光纤通信网络为主,辅以微波和卫星通信的数字化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使所有的美国人方便地共享海量的信息资源。NII计划作为美国进行经济改革和产业升级的基础,令人联想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通过兴建公路网络连通全国大部分城镇的洲际高速公路计划,两者通过不同方式使美国人际交流变得便捷廉价。同年,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宣布万维网对所有人免费开放,直接催生了因特网的爆炸式发展,第二年因特网上的主机数目达到了320万台,连接了世界上的35000个计算机网络,同比增长十倍以上。

  在这次互联网爆发式增长中,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不甘落后。1995-2005年,加拿大耗资7.5亿加元建立加拿大信息高速公路,宣称要“连接每一个加拿大人”。1997年,日本通产省成立高度信息化社会推进总部电子商务促进分会,旨在利用业已开发的计算机网络,迅速推广电子商务交易和结算。1999年,欧盟提出“E-Europe”计划,并在21世纪初建立欧洲网络与信息安全机构,协调欧盟成员国致力于打击网络犯罪,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2000年英国政府出台多项旨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关议案,并设立数字经济特使来统筹数字经济战略整体实施。同年,德国政府出台“联邦在线2005”计划,以期在2005年实现所有政务的网上办公,要求所有学校和图书馆实现互联网共联,各地劳动局甚至要举办“互联网驾驶证”培训班实现网络扫盲。中国也在1997-2000年开建CST、CER等四大因特网主干网,为互联网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然而有趣的是,尽管各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信息基础建设国家战略,资本却更倾向于回报周期短的互联网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发展的主力已经悄然转变。以硅谷为代表的互联网热土吸引且孕育着大批伟大而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有着富有冒险主义和创造性的精神,与硅谷丰富的资金和科研资源形成化学反应,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企业迅速崛起。1995年,互联网产业迎来两大里程碑事件。第一是多年资助互联网研究开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退出互联网,把网络经营权转交给美国三家最大的私营电信公司(Sprint、MCI和ANS),美国的网络发展从此进入了商业化应用阶段。第二是网景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一夜之间筹资20亿美元,并在短短四年中市场估值狂飙240多倍。理所当然,互联网私营化和巨额的投资回报率引爆了风投的神经,资本疯狂涌入互联网领域。无论是浏览器、拨号上网、电子邮件等基础应用,还是电子商务、社交、搜索等扩展应用,互联网企业全面迎来了发展高潮。1998年,美国互联网上市公司年度筹资30.87亿美元,首次超过当年软件业的筹资额,标志着互联网作为下一个经济热点已经成为各界共识。

  互联网的这一波创业浪潮同样席卷到中国。1994年是中国互联网元年,NCFC(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互联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cn从此并入了因特网大家庭。随后几年中国第一批吃螃蟹的互联网创业人员开始崭露头角,马云的中国黄页、马化腾的OICQ、张朝阳的爱特信、丁磊的网易相继面世,未来若干年中国互联网格局也在这一阶段埋下伏笔。

  1999年,中华网作为第一支打着中国概念的互联网股票登陆美国,随着市值一度超过50亿美元,并带动了2000年新浪、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在纳斯达克的陆续上市。中国互联网产业仿佛刚出生就进入了盛世。

  这一时期,尚显稚嫩的网络技术和野蛮生长的投资市场催生了史无前例也难有后继的互联网巨无霸——AOL。1993年创立的AOL拥有自己的邮件系统、拨号上网系统、搜索引擎系统,且每一项的市场份额均名列前茅,几乎等同于后世谷歌、Facebook和Twitter的叠加。巅峰时期的AOL并购了网景和时代华纳,市值超过了通用汽车和波音公司的总和,成为互联网企业的标杆。20年后转头再看,不得不说AOL的兴衰已经成为第一次互联网浪潮的缩影。

  第二次浪潮:消费互联网(2000-2008年)

  2000年的美国股市正处于1900年以来的最长牛市,大量长期没有盈利的互联网公司在二级市场享受了巨大的估值泡沫,海量的资金涌入硅谷,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互联网泡沫永不破灭。然而,这一时期互联网公司的生存并不依赖于创新,而是尽快地扩展用户规模,以亏损换取流量,却缺乏变现的渠道。最终,2000年初联邦政府诉微软垄断案成为戳破泡沫的导火索。

  2000年3月13日纳斯达克指数开盘暴跌4个百分点,引发市场恐慌导致资金纷纷逃离互联网,并导致次年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烧光风投资金后倒闭,互联网寒冬就此降临。值得一提的是,AOL和时代华纳恰好在2000年完成合并,本应是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的完美融合,却因为泡沫的破裂和新旧思维的冲突而渐行渐远。2002年,AOL时代华纳重新改名为时代华纳,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首次融合不幸夭折。

  这一波市场衰退,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先行者同样受损严重,大批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难以融资。由于资金链极度紧张,不到两周岁的阿里巴巴裁员过半;马化腾的OICQ更是求遍了深圳的投资机构,险些倒在上市之前。更不用说当时风头正劲的三大门户网站,上市的时机刚好在微软垄断案宣判之后,几乎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全过程,股价在发行价上下徘徊了两年。

  盛大的创始人陈天华桥曾经形容当时的状态:“2001年之前,盛大几乎每天都有可能死去;在2002年,盛大每个月都有可能死去;进入到2003年,盛大每个季度都有可能死去。”

  大浪淘沙,泡沫褪去后的沙滩留下了一地裸泳者的尸体,却也引发了互联网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广泛探索。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网络游戏、社交网络等一系列容易变现的应用受到更为集中的关注,亚马逊、谷歌、暴雪、Facebook在各自的板块里脱颖而出,三年的互联网寒冬就此结束。

  后世中美并立的互联网格局成型于这一阶段。泡沫破裂前获得孙正义2000万美元融资的阿里巴巴无疑站在了最有利的位置,很多电商也在这波熊市中遭受了灭顶之灾,阿里巴巴却成功度过风暴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头羊。李彦宏不再为其他网页提供搜索引擎技术支持,而是让百度自己成为搜索引擎门户,这一模式改变使百度从此迈入了“大公司”的门槛,在此后数年的时间里,百度与Google中国的竞争一直是业内关注的话题。

  与BAT另外两家相比,腾讯的凤凰涅槃更为惊险,A轮投资方盈科和IDGVC在互联网泡沫中受到重创,腾讯的商业模式又注定烧钱凶猛。为了套现,2000年IDGVC接触了新浪、搜狐、雅虎中国、金蝶、联想集团,盈科则找了中公网以及自己控股的TOM.com,但当时全中国竟然没有一家公司或个人愿意收购腾讯的股份。直到米拉德慧眼识珠,以现金支付的方式购得腾讯部分股权,形成了上市前米拉德与创业团队分别持股50%的股权结构,支撑到了腾讯注册用户突破1亿大关。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互联网业务主要面向普通消费者,重点在即时通信、在线旅游、电子商务、社交应用、网络文学、在线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支付等个人应用,其核心是“消费互联网”。然而此时经济学者已经发现互联网经济的内涵在逐步扩大,应当将因为数字化技术融合而引起的传统产业经济变革囊括在内。

  2001年,英国学者保罗˙米勒等指出互联网经济的内涵应当进一步扩大,是和前三次工业革命一样深刻改变我们工作生活的互联网革命。

  第三次浪潮:移动互联网(2009-2018年)

  2007年旧金山,莫斯康尼会议中心,乔布斯在第一代iPhone发布会上宣布:“Applerepresentsthephone”。当时的大多数人应该都难以想象,这次发布会引发了PC互联网的衰退,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就此到来。

  实际上,21世纪初电信业就曾经描述过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场景:“任何人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电话或其他移动设备(例如PDA),打电话、上网;除了传送语音之外,还可以传送数据、视频、电脑游戏……”,欧洲主要国家的3G牌照更是在2000年就已经完成竞拍。然而,追求利润才是市场经济的普适规律,高达900亿美元的投标成本使得上网收入必须是语音收入的3倍才可能回本,在缺乏移动上网的杀手级应用之前,这显然不可能实现。曾经,付出血本的运营商寄希望于塞班系统,可惜诺基亚坚决不肯放弃手机键盘,直到iPhone的出现为手机巨人敲响了丧钟。多点触控、Appstore、iOS操作系统等一系列智能手机的关键功能被集中到苹果手机中,手指成为最为便捷的操作界面,早已蓄势待发的通信业终于迎来了屠龙技的舞台。

  在这一阶段早期,智能手机有限的存储资源导致了移动互联网的两大特征,云存储与头部竞争。云存储的兴盛无需赘言,垄断企业的日益盛行则是因为手机用户不得不谨慎地选择常用APP,久而久之,马太效应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常态。2017年6月,comScore公布的美国App渗透率排行榜显示,Top10中谷歌和Facebook占据八席,只有短视频应用snapchat和音乐应用pandara插进一脚。中国的市场渗透率Top10名单中BAT占据了八席,不属于BAT的只有WiFi万能钥匙和搜狗输入法——且后者最大股东还是腾讯。这也表明,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流量为王的时代,谁能取得用户欢心,谁就能成为巨头,甚至寡头。

  未来趋势

  产业互联网

  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期,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不断为其他产业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和以“互联网+”为主要途径的产业互联网为传统产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消费等环节提质增效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和机遇。一方面,一批生产和销售企业建立了面向消费者的线上交易、服务平台,实现了与消费者的深度互动与闭环管理;另一方面,企业之间也基于供应链开展上下游的协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制造和管理的效率。去中心化、数据驱动、网络协同、精准生产成为新的趋势,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向各个产业渗透,产业互联网发展大幕拉开。

  2017年,政府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多个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产业互联网产业。9月,工信部印发《工业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工业电子商务未来三年发展制定了目标及发展计划;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支持和鼓励供应链发展创新,推动建立智慧供应链体系;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鼓励传统工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协同创新发展。

  未来,随着5G技术的逐渐商用,产业互联网将通过在生产、交易、融资和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网络渗透不断提升各个产业的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成为了实体企业的另一条“生命”。未来,产业互联网将成为网络连接应用的一片蓝海。

  文/申冠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