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扶贫的恒大模式
- 来源:中国慈善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贫困人口,扶贫,恒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1-15 23:17
编者按:
10月17日是我国第5个“扶贫日”,社会各界再度聚焦扶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升至史无前例的战略高度。
在这场针对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伟大战役中,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其中,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其中,恒大集团对接帮扶贵州毕节的系列举措,探索出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的动力,是国内甚至国际上公益领域的一个创举。
9月13日,民政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10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许家印等爱心人士荣获这一慈善领域的国家最高奖。这是许家印连续8届获此殊荣。而就在一个多月前,许家印荣登福布斯中国“2018中国慈善榜”榜首,捐赠总额达42.1亿元。
诸多荣誉,是许家印始终不忘慈善初心的最佳注解。恒大集团多年来响应国家号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帮扶贫困地区,逐渐形成了社会扶贫的恒大模式。
理解贫困
对于贫困,许家印深有体会。在第10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现场,他再次回顾了自己贫寒的成长历程。
许家印的家乡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农村,“从小到大我是吃地瓜和地瓜面长大的,铺的、盖的、穿的都是补丁摞补丁。”他回忆说。
“读小学的时候,是在村里面几间不遮风、不挡雨的破草房里面,课桌是用泥巴台子做的,遇到下雨天气,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读中学的时候,离家比较远,每星期背一筐地瓜、地瓜面做的黑窝头,还有一瓶盐去学校,一日三餐每餐吃一个地瓜、一个黑窝头,喝一碗盐水。夏天天热,半天黑窝头就长毛了,洗一洗再吃。”高中毕业后,许家印形容当时的心境,“我非常渴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非常渴望能够有一份工作,非常渴望能够走出农村,吃上白面。”
许家印命运的转折来自高考。1978年,他考入大学,毕业后在国企工作10年,后来又在民企打工5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许家印在1996年创立恒大,一步一个脚印,把恒大从七八个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有14万员工的世界500强企业集团。
“没有国家的恢复高考政策,我就离不开农村;没有国家每个月给我 14 块的助学金,我就读不完大学;没有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没有恒大的今天。所以,我和恒大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国家给的,社会给的。”许家印在发言中谈及最多的是感恩,“我们一定要回报社会,一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一定要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许家印强调:“民营企业依法依规、专心专注、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企业,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为社会多创造财富,为国家多交税,为社会多解决就业,就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据公开资料,恒大成立22年来,已累计纳税1850多亿元,为民生、教育和环保等慈善事业捐款113亿元,每年解决就业260多万人。
恒大模式
正因为对贫困有着切身体会,许家印和他领导的恒大集团对于社会扶贫有着浓厚的情结和持久的热情。
作为恒大公益最重要的一环,恒大积极投身于社会扶贫工作,如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恒大已累计捐赠20亿元。另外恒大还为陕西、河南等地扶贫事业捐赠约20亿元,实施产业和教育扶贫。
更被公众所知的是恒大在贵州毕节扶贫的大手笔。毕节市位于乌蒙山腹地,乌蒙山区是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毕节总人口927.52万,2015年底贫困人口115.45万,其中,大方县贫困人口18万,是乌蒙山区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在全国政协的鼓励支持下,恒大集团从2015年12月开始结对帮扶毕节,选派2108人的扶贫团队常驻乌蒙山区,无偿投入110亿元,通过牢牢抓住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就业扶贫的精准扶贫的“牛鼻子”,到2020年将帮扶全市103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产业扶贫方面,针对乌蒙山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恒大投入57亿元,在当地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瓜果基地和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并打造中药材和经果林等特色产业。以上项目涉及到20万户,70万贫困人口,恒大为每家贫困户配备至少两个产业项目。同时,引进79家上下游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有机连接,建立起长效持久的脱贫机制,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就地脱贫。
易地搬迁扶贫方面,恒大集团已帮助毕节全市6.3万人搬出深山老林,并且同步配建教育、商业等设施和适宜贫困户就业的产业,实现了搬迁人口易地脱贫。恒大集团投入44亿元,在毕节10个县区建设12个移民搬迁社区及50个新农村,解决毕节市22.18万贫困户的移民搬迁。
就业扶贫方面,恒大组织贫困群众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解决8万人就业。目前,恒大已帮助全市培训9.8万人,推荐到当地产业就业和异地就业6.7万人,人均年收入4.2万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媒体评价称,恒大在毕节所创的精准扶贫模式,是我国公益慈善“社会企业”模式在扶贫事业上的最新应用,也为眼下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一套有理论、有实践、有成效的模范样本。
示范效应
恒大自结对帮扶毕节以来,已帮扶30.67万人初步脱贫,越来越多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户搬出大山,搬进新家,圆了安居乐业梦,其中不少人成了脱贫模范。
今年83岁高龄的张正英老人,曾在毕节市大方县凤山乡银川村居住了几十年,老两口共生育了6个子女,祖孙三代一大家子人挤在3间矮小破旧的瓦房里,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12月18日。那一天,许家印来到大方县走访贫困户,看到张正英和老伴、儿孙们挤在3间破屋里,他向这位八旬老人承诺,一年后让他们住上好房子。结果,这个承诺兑现仅用了284天。
2016年9月28日,张正英一家老小搬出大山,住进恒大二村的两层新楼房,房子总面积100平方米,屋里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此外,张正英一家还在恒大二村旁配套的蔬菜基地里分得两个蔬菜大棚,每年都能享受分红收益。张正英的三儿子林昌吉还在恒大援建的蔬菜产业基地找到了工作,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恒大一揽子综合措施的帮扶下,张正英一家成为村子里精准扶贫贫困户的典型,张正英本人也成为大方县的名人。近两年来,不断有政府机构、新闻媒体以及爱心人士慕名前来,见证着张正英老人从心里溢出的笑容和幸福。
恒大二村的搬迁户周小军跟张正英老人一样,也是响当当的脱贫“明星”。这位生活一度陷入窘困的贫困户,在恒大集团的帮扶下,转身成为恒大二村蔬菜产业基地的“大总管、产业工人、业务能手”。
周小军今年39岁,2010年母亲身患宫颈癌不治,2013年父亲患上煤肺病,2014年自己驾驶三轮车出了车祸,致使腿骨被砸断、颈椎断了三节,失去了劳动能力……接二连三的不幸让一家人花光积蓄,深陷困境。2016年9月,在恒大集团的帮扶下,周小军一家搬进恒大二村,不仅有了免费的新房住,还分得两个蔬菜大棚,并有了一份新的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周小军还被选为恒大幸福二村的村民组长,成了恒大二村名副其实的“大总管”。
2017年11月16日,周小军受邀走出大山来到北京,站在全国的大舞台上。在人民网主办的“开放姿态讲好中国扶贫故事—2017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报告会”上,周小军动情讲述了党的关怀和恒大帮扶带给村民们新住所、新技能、新工作、新生活的故事,他表示接下来计划开民宿、办养殖,另外要努力抓好下一代的教育工作。
2018年春节,周小军为家里添置了一辆二手小汽车,成了有房有车一族。大年初一,央视一套《焦点访谈》播出的恒大帮扶大方新春特别节目《我的村庄叫“幸福”》里,周小军接受采访,讲述了自己在恒大的帮扶下,走出人生低谷,成功摆脱贫困,过上幸福新生活的故事。
开创先例
相比产业和各种援建,恒大扶贫的关键之处在于拥有一支优秀的扶贫团队。他们秉承恒大集团一贯的理念,能吃苦、能奉献、能打硬仗,也能出思路、出管理、出技术、激发当地干部群众内生动力。
据了解,恒大从全集团系统选拔了321名优秀的扶贫干部和1500名本科以上学历的扶贫队员,与大方县原有的287人的扶贫团队组成2108人的扶贫队伍,派驻到毕节市的区县、乡、村,与当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工作到村、包干到户、责任到人,志在不脱贫不收兵。
截至目前,恒大已捐赠到位60亿元扶贫资金,协助毕节各级党委政府帮扶30.67万人初步脱贫,其中黔西县已于2018年9月成功脱贫摘帽。到2020年,恒大还将帮扶其他六县三区约73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并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这句话明确了社会力量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没有全国动员、全民参与,不集聚全社会的力量,是难以取得胜利的。但社会力量究竟要怎样发挥作用,采取哪些方式方法,之前并无先例可循,而恒大在毕节的系统性扶贫工作,开创了这一领域的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扶贫蓝皮书: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将恒大帮扶贵州大方县的“政企合力整体脱贫攻坚”模式选入其中,充分肯定了恒大的开创性工作。报告指出,中国精准扶贫实践对我国社会治理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精准扶贫所探索并构建出政府、市场组织与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扶贫的资源投入和动员方式,积累了应对投入需求大且不确定的重大社会干预的有益经验。”从这一层面来看,恒大毕节扶贫模式仍有待深入挖掘并广泛借鉴。
撰文_杨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