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延展技能,以有限创无限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资源,潜能
  • 发布时间:2019-01-23 17:47

  ——助读《延展: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

  传统观念认为,资源是成功的关键,资源越多越容易成功。在这种观念驱使下,个人总是想要获取更多的财富,公司想要积聚更多的资源,似乎“多”就意味着成功。斯科特·索南沙因在其新书《延展——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中指出,正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人们在看待资源的方式、使用资源的效率方面出现差异,致使最终的结果千差万别。

  作者将信奉“拥有更多资源=获得更好的结果”准则的人称为“追逐者”。追逐者盲目地接受他人所认为的有效资源,总是觉得自己不具备成功的条件,其实他们已经陷入“正反馈游戏”无法自拔;而那些善于发掘并利用已有资源潜能的“延展者”,信奉的准则是“更好地利用资源=获得更好的结果”,他们会尝试以标新立异的方法来利用手头有限的资源。在他们眼中,即便是竞争对手,也能用来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素质。他们能够使苦苦挣扎的品牌摇身一变成为时尚新宠,让被人遗忘的平凡工人成为明星员工。

  尽管我们不可能拥有理想中的所有有效资源,但我们所拥有的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多,且看你是不是能创造性地利用好现有资源。无论是领导公司,开启职业生涯,还是养家糊口,在这个对创造力前所未有地渴求的时代,最终的赢家是延展者,而非追逐者。

  追逐是一种常态化的错误行为

  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身为社会人,我们难免会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影响,随波逐流地陷入追逐的窘境而无法自拔。人类的追逐心理主要有以下四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指出,所有人都想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这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倾向,我们无法在与他人隔绝的情况下对自己进行评价。相反,我们必须参照他人,才能更好地感知自己在乎的方方面面,比如财富、智力、地位等。能够彰显身份的可视化标志就是我们可以直接衡量的东西。在这种心理倾向下,社会比较就产生了。

  社会比较,就是指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衡量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而与他人进行比较,尤其是上行社会比较——与我们认为比我们更好的人去比较,往往会驱使我们获取更多的资源,从而忽略自身已有资源的价值。尽管这种向成就更大的人看齐的做法可以鼓励我们不断努力,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他人的资源,羡慕他人所拥有的东西,总感觉自己拥有的不够多,这种上行社会比较就会产生危害。这也就是我们使用微信的时间越长,感觉就越糟糕的原因——基本上,人们都是通过微信来“晒幸福”,分享坏消息的人很少。

  功能固着,是指我们经常以一种固定的刻板方式看待每种资源,认为每种资源的具体用途是规定不变的,无法看到资源除传统用途以外的其他用途。比如:回形针就是用来固定纸张,竞争对手就是会对自己的业务产生威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积攒了越来越多使用资源的常见方法,这也让我们愈加难以摆脱功能固着的心理倾向。无论是在公司、学校,还是在街坊邻里中,都有强大的社会规范制约着我们,迫使我们以惯常的方式使用资源,也让我们迅速丢弃自己手里的东西,转而向外界寻求其他资源。功能固着以死板的眼光审视资源,阻碍我们对已有资源的用途进行创造性思考。

  盲目积累,是一种人性最根本的“贪”在作怪。在没有明确使命和目标的情况下,我们却希望尽可能多地获得资源,盲目地积累资源,以获得资源的数量作为最主要的衡量指标。

  最后一个追逐心理就是资源浪费。哈佛商学院院长尼汀·诺瑞兰和兰杰·古拉蒂通过研究发现,一定量的多余资源有助于项目上的改进。但是,在多余资源的量到达一个重要拐点时,就不大可能做出改进。甚至,在拥有更多额外资源的情况下,会比根本没有多余资源取得的改进更小。两位专家分析指出,当存在丰富的人力、资金等资源时,人们就会想方设法用掉这些资源,哪怕并没有什么合理的理由。这会导致项目草率上马、继续推进不良项目,以及雇用不需要的人手等。短期来看,追逐或许可以带来某些好处。但从长期来看,追逐会让人变得不满足、贪婪。追逐者一味责怪没有足够的资源,从而错失了充分挖掘身边资源和潜力的机会。他们把精力都放在积累更多的资源上面。讽刺的是,虽然追逐者积累的资源越来越多,但他们往往也会挥霍掉自己拥有的一切。总而言之,拥有太多会让我们变得骄傲和懈怠。

  当我们陷入追逐的隧道视野时,不妨切换一下观察视角,其实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很有可能和别人的一样美好。但这要从改变思维模式开始,我们要从信奉追逐转变为信奉延展。

  延展是对极简的别样解读

  斯科特·索南沙因是一名社会科学家和大学教授,十多年来,他一直在研究某些组织和人的成功原因。他研究、咨询甚至亲身体验过技术业、制造业、银行业、零售业、能源产业、医疗保健行业以及非营利性机构等,采访过《财富》五百强公司的高管、刚创业的企业家、努力工作的一线员工等等。他发现,对待资源的态度和使用资源的方式,对于个人的职业成功、生活满足,以及组织绩效有着极大的影响。人们总是高估获取资源的重要性,但同时又在更大程度上低估利用已有资源的能力。举凡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无一不具备延展思维,无一不是充分发掘自己手头资源价值,将手头资源的价值创造性地发挥到极致。

  “延展”,就是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思维模式,尽可能从已有资源中发掘出创造性的价值。最普遍的创造就是“想法的连接”。“发散思维”能把一个遥远的想法跟你手中的资源连接在一起,提供一个新思路。

  无论我们是在适应新变化、处理日常工作,还是试图获得有意义的事业和生活,都可以通过延展的心态和方法充分发掘已有资源,来获得满足感。

  作者指出,延展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态度和技巧,它源自简单却强有力的思想转变,即从期望获得更多资源,转变为认识并努力发掘手中资源的潜力。

  延展思维的四个关键因素

  要想做到延展,首先要掌握延展思维的四个关键因素:心理所有权、制约因素、节俭、变废为宝。

  心理所有权。意思是说,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资源,我们就能以各种富有创意的方式来利用资源。社会学家阿米塔伊·埃茨昂尼提出,所有权也可以是一种态度。心理学家在他的理论基础之上,将这种所有权称之为心理所有权,其对象是我们自认为属于我们自身一部分的有形或无形的东西,拥有心理所有权的人会表现出一种占有感,哪怕他们并非真正地拥有这些资源,这种占有感也可以赋予人们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的权力。

  制约因素。几十年来,心理学家们始终禀承着一个主流观点,即制约因素构成了人们创造性使用资源的阻碍。但是伊利诺伊大学的拉维·梅塔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朱梦研究发现,让人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稀缺的状况,可以使之进入一种别样的心理状态,正是借助这种心理状态,菲尔·汉森和克劳德·莫奈才创作出了杰出的艺术作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们会克制自己以传统方式使用资源的本能倾向。反过来,如果人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富足的状况,也会促使他们更多地以传统的方式使用资源。同时研究还发现,如果没有制约条件,我们就倾向于从记忆中提取典型的资源使用方法,有了局限条件,事情就不一样了,我们会投入更多的心力,更加专注于挖掘资源的潜在价值。

  节俭。节俭人群普遍具有三种规律。一是节俭的人更注重长期目标而非短期享乐。二是节俭的人会重复利用已有的东西,而不是买更多的东西。三是节俭的人不太会受传统惯例的制约,这让他们不太容易陷入社会比较的陷阱,也就避免了走向追逐之路。

  变废为宝。传统上,我们一般把资源视为可以获得的固定物体。我们与资源的接触并不会改变资源本身的价值——资源有其内在固有的价值,由规范、传统或规则等宏观结构来界定。根据这种观点,垃圾永远是垃圾,这是由垃圾的本质所决定的。但是玛莎·费尔曼教授却认为,我们不应该只关注资源内在固有的价值,而应更加强调人们利用资源的方式。当然,事物都有其天然属性,一块大石头就是比一颗小石头重,但这些属性只能赋予它们被利用的潜力。你得把石头扔起来才能说你把石头变成了武器。同样,你也得把它放在一沓纸上面才能说它变成了镇纸。几乎所有事物,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具有资源潜力,但要把某样事物变成有价值的东西,这就需要行动了。她的观点让我们认识到,资源并不来自我们的身体之外——它并不是我们可以伸手拿来的东西,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创造并塑形的东西。

  在一般人看不到任何价值的地方,延展者往往能够发现其美丽与丰饶。很多时候,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事物的接触、对事物的利用都只停留在了表面。我们把自己牢牢地锁在了传统的局限之内,看不到其他可能。通过培养延展的心态,我们可以让自己手中的资源发挥出非凡的潜力。这需要我们看到资源中深藏的尚未被利用的价值,竭力发掘出手中资源的潜力。一旦转变了心态,我们就开始下一步的延展技巧了。

  学会对额外资源说“不”

  让人们停止对资源的盲目追求,这简直就像不让北方大爷大妈们储备过冬的大白菜一样难。但作者还是根据调查研究,给出了具体实施的四种技巧。

  第一,做个局外人,培养自己见多识广。这里所说的“局外人”是指拥有多重背景经验的人。为什么拥有多重背景经验有助于解决复杂难题呢?因为多种多样的背景经验有助于人们发散思维,以更加广阔的视角审视资源,从而找出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法。

  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后,你会发现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有着更大的价值。打破障碍,让资源在不同领域间流动起来,许多短期和长期的难题便会迎刃而解。

  第二, 即兴行动。传统观点认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了计划的重要性。当我们拥有充足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时,计划确实可以创造奇迹。但问题是,即使是资源最丰富的组织机构和个人,他们在做计划时也需要就许多未知因素做出不大可靠的假设,然后根据这些假设做出关于未来的计划。为了克服计划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寻找未知问题的答案。而就在我们耗时耗力去论证可行性的时候,周遭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我们费尽心力制订出的完美计划,为的却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世界。

  所以,时不时地抛开既定计划,按照本能行动起来,学习新知,以灵活、自由的方式同人打交道,调整自己做事情的方式,而不是一股脑儿地求助于计划,如此我们定能受益匪浅。

  第三,积极期望。“自证预言”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常见症状,是说如果人们相信某些事情是真的,并且因此作出反应,就会产生实实在在的后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指出,如果为一个人设定较高的期望值,就可以提高他的表现。我们也要保证自己努力的目标是自己而非他人的期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付出带来好的回报。不幸的是,在某些时候,我们更容易抱有最坏的期望,这时候,我们所能得到的结果往往也是最坏的。

  期望就像一颗种子。种下积极期望的种子,我们就能提高自己的表现,巩固人际关系,创造出各种机遇,最终实现目标;种下消极期望的种子,收获的可能就是杂草。

  第四,有效组合。关注他人忽略或者放弃的那些意想不到的组合,把看起来不大可能在一起的选项组合起来,比如竞争和友谊、常规工作和创新、个人身份和职业身份等,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资源结合起来,发挥资源的最大功效。

  但事实是,我们往往不加思考地摈弃看似对立的概念、想法、策略以及其他资源,要把那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甚至水火不容的资源组合起来是极为困难的。特拉华大学教授温迪·史密斯提出了连接对立面的三个步骤:接受对立面存在互斥要求的事实;认清两个对立面各自的价值;发掘对立面的协同作用。

  要学会延展,就要从心态的转变开始,将目光从拥有更多的资源上挪开,摒弃“拥有更多的资源=取得更好的结果”的错误想法,树立“更好地利用资源=取得更好的结果”的正确认识。心态的改变可以让我们远离毫无人性且不可能获胜的资源争夺战,使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并发掘已有资源的潜力。

  在放弃追逐之后,我们就要培养自己的延展技能,以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资源,让有限的资源散发出无限的能量,让整体的价值大于部分之和。如此一来,我们将更加享受工作,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文/张彭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