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海到望京 毛冬华的水墨双城记

  • 来源:凤凰生活
  • 关键字:望京,观海,毛冬华,水墨
  • 发布时间:2019-01-28 15:12

  近期中国美术馆出现了“海市蜃楼”的奇景,眼前浮现着“观海望京”的城市幻境,心里却涌动着水墨追溯的岁月情怀,从笔墨线条的柔性到城市钢筋水泥般的厚度与力度,从具有上海的细腻柔情到帝都北京的古老恢弘,古与今,南与北,艺术家毛冬华造了一场超时空对话幻境。

  在电影与现实中,从老上海到新上海的独轮车、黄包车、有轨电车、老式自行车、公交车、大卡车、小轿车……各种人流车影,一天天川流不息地从桥上行过,留下层层叠叠的车辙与历史印记,也被人们所熟视无睹。直到有一天,它突然要拆往江南造船厂修缮,似乎成长的记忆一下子被掏空,毛冬华的心弦也因之触动。

  永远的外婆桥

  毛冬华是热爱生活的人。她爽朗热情,又沉着内敛,眷恋着家庭生活,也顾念着身外世界。在日升月落的平淡日子里,在四世同堂的美好记忆里,她沉静的目光穿过稀疏的帘子透明的窗子,从自家的鸟笼望到窗外的大厦,从小家望到了大家,把梦想照进了现实。

  她是从小怀揣着画画的梦想的。在她身边的挚友亲朋、新旧物事,她都会留意到旁人未曾注意的细节,并在日后将它们形诸画面。她是幸运的,因为她出生的家庭就带着浓厚的艺术氛围,画院工作的父亲喜欢收藏老物件,喜欢戏曲。她的童年记忆伴随着评弹《半生缘》,伴随着各种美好形态或色彩的物件,如那些瓷器、刺绣、皮影、竹雕、玉雕等,都带给她最初的视听与审美体验。更温暖的记忆还来自于永远的外婆桥——外白渡桥。这是毛冬华小时候去外婆家的必经之路。在她童年的理解中,这座桥就叫做“外婆渡桥”。它横跨在黄浦江和苏州河丁字路的路口上,伴随着毛冬华的成长,也见证了大上海的百年变迁。

  她用玄素的水墨,错落的线条挥洒出深刻在记忆中的桥的模样,那也是简单而充实的儿时的模样。繁复的桥身钢铁构架与单纯的桥面形成有意味的对比,绵延的桥身正如流年印迹,在延展的空间构成中载入了时间的维度,传达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历史记忆。就这样,她用最简单的构图和最纯粹的线条,写下她心中第一代的外白渡桥,也写下对外婆永恒的纪念,为日后的“观海”系列铺垫了重要的一笔。

  日常的诗意

  在过往的历史中,由于神性和权力的支配,平凡的日常生活常常被人们忽视,但日常生活其实是最现实、最具体的实践,而且始终潜流暗涌,包含无穷可供挖掘的艺术因素。等到艺术家们终于发觉应该从平凡生活中开辟颠覆理性原则和体制权力的战场,使之最终走向一个自由、审美的存在,艺术的意义和功能便在这样的实践中逐渐泛化了,从而达至雅俗共赏,毛冬华正是其中的身体力行者。即便她的足迹踏出户外,她所喜闻乐见和描绘的,仍旧是身边的平凡人事与街景建筑,她总是画她看得到的、热爱的东西。比如和她朝夕相处的孩子、以及如自家孩子般的学生。陪女儿去动物园游玩、装修房子、带学生写生等等,这些日常生活在她看来无一不美、无一不可入画。

  当然,毛冬华也绘制主题明确的人物画,如《移民上海1947》《百年圆梦》《民心》等等关于历史或社会问题的重大题材,但她的着眼点和兴趣更多仍放在平凡简单的日常生活之中。即便像《移民上海》这样的主题,在她笔下仍然充满了记忆中大家庭的温馨氛围,仿佛就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在轻描淡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温情,诉说着我爷爷我奶奶的陈年旧事。

  她笔下的动物似乎带着人的表情和姿态,亦庄亦谐,有悲有喜。那大刀阔斧的用笔和大块面分配处理,显示了动物的肌理和骨骼,又表示出运动的姿态,简单而分明,甚至可以看得到她喜欢的雕塑家马利尼的影子。细看笔墨又有很多细节,她侧锋用笔扫出马的眼睛,显示出马性的傲岸不羁。又用山水画的皴法体现毛发的纷披,与大块面的身体相映成趣,体现了毛冬华娴熟的专业技法,这与她多年学院派的严谨训练密不可分。在创作中也会存在一些随机的惊喜,有一次,她掀起桌上水墨淋漓的新作,发现笔墨已渗透到下一张垫纸上,深深浅浅,依旧层次分明,像小时候玩过的皮影,或者是一种反转片或版画的效果,让她欢喜不已,于是一次创作过程带来了两张笔趣不同的作品。

  带学生出去写生、体验生活对她来说也是快乐的事。如《安营》,就描绘她带领学生在东方绿洲体验教学、安营扎寨的一幕。学生们各施其职、齐心协力把帐篷撑起。平凡的生活一幕也显得如此丰富美好。

  在家中闲居时,毛冬华喜欢从窗口眺望风景,那些熟悉的高楼大厦,依旧鳞次栉比地激发着她的特别灵感。在阳光下,那些浮动的空气,空气中闪烁的玻璃、阴晴变化的楼宇的外轮廓,像在水中,又像在天上,她从这些平凡的物象中看出了陌生化的、不平凡的气氛,这就近乎一种诗意了。

  从观海到望京

  多年来的厚积薄发,觉得时机成熟的毛冬华终于可以让心手合一的建筑图像作系列的圆满呈现。2017年3月,毛冬华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外滩心影》个展,这是中国画坛第一次用纯水墨语言描绘外滩万国博览会的全部24幢建筑,并同对岸陆家嘴玻璃幕墙建筑系列水墨作品对视呈现,显示出磅礴大气的大上海气派。之后,上海民族乐团携打磨后的《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开启京沪穗巡演,先后在国家大剧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大剧院等地上演,毛冬华的作品《外滩心影》成为音乐会的主要视觉呈现之一,这也是首次将外滩主题当代绘画与民乐相结合,场面磅礴,动人心弦。此后,在尚辉先生的启发下,毛冬华又用笔墨致意京华古今经典建筑,创作了8幅生宣版的“京华烟云”。2018年11月,毛冬华的个展“观海望京”在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隆重登场。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史是一个对“现代性”不断认识的过程。在中国社会商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水墨画的内涵需兼顾笔墨革新与生活呈现,表达对社会现状的哲学思考,完成当代社会的现代精神的表达。毛冬华用“观海”与“望京”两组作品作为主线,探索传统笔墨的当代转型课题,表现历史感厚重的北京古建和海派的外滩万国建筑群,这样的水墨双城记就有了时空的对话和延续,并将载入史册。毛冬华用特别的视角与表现手法,将日常所见与记忆表现得宏大而细微。她从旧影像、旧物件中上溯记忆,表达当代性的思考,显示继往开来的时间文脉的延续。又用多媒体指向未来,朱啸龙的年轻团队与毛冬华有多次合作,用数字合成技术Special effect synthesis technology与实时渲染技术(real-time rendering)进行再创作,把毛冬华老师的水墨画比如玻璃幕墙的线条进行一一拆解,并制作成动态效果重新组合,从而把原本静态作品作了一次新的阐述,让平面的影像有了生动多面的立体3D场景与故事性,那就是风格别具的大上海气质与老北京气派。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毛冬华用柔性的笔墨线条塑造钢筋水泥般的厚度与力度。将各种笔墨表现方法错综交替。她用山水画的皴法来表现当代建筑的肌理、动物的毛发,借用传统山水画积墨法和花鸟画没骨法画法,来表现北京古建和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使平凡的物象呈现不平凡的、陌生化的气氛,又如此合理而亲切。比如仿佛有一束阳光照射到的玻璃墙、落雪的古代屋顶、烟云风雨中的墙面、钢筋玻璃幕墙与砖瓦结构的对比、老照片、有姿态的竹壳热水瓶、有表情的缝纫机。外滩建筑前的印度阿三、有轨电车、黄包车、车上的美丽牌香烟、先施牙膏广告、风中飘扬的新新永安公司大减价的风旗、花纹精细的栏杆等,都有一种流动的岁月感。在大刀阔斧的宏伟体量和宏大视野之外,呈现她细腻的女性情怀。

  这些美好的补充细节,使毛冬华笔下的当代场景有了时间的维度和故事的情节。她居住的上海这座城市如同她的朋友和亲人,她说和平饭店的南楼是淑女,北楼是绅士。她客观写实而又满含深情地描绘它们。对于帝都北京,她又满怀赞赏与遥望的热忱,表现古老的有历史记忆的印象。她用水墨表现建筑在云影、天光、雪景、水景、夜景中的诸多变化,并由此获得历史感悟。尚辉先生说道:“毛冬华以超大的尺幅对于古都北京的水墨重塑,体现了她对这座昔日帝都的深层文化解读和对这座今日重构世界秩序的国都的现代意涵阐发。她以望远的镜筒,聚焦了故宫、天坛、景山、北海和雍和宫等经典古建,并力图以水墨之意写国境之遇。”毛冬华用满怀深情的笔触表现出了大体量大格局的建筑的风格和神韵,使人看到气贯神连的帝都与魔都气象。这些画面犹如大上海与北京的时光容器,南北遥相呼应,一头连着丰富的历史,一头指向光明的未来。

  文/胡建君 图/毛冬华 编辑/陆爱华 版式/吴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