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商业银行排行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移动支付,金融数字化,银行业转型,手机银行
  • 发布时间:2019-03-20 14:59

  一场银行业的大变革正在展开

  移动支付的普及正将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为转移到移动端,ATM业务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一场关于“无现金社会”的讨论如火如荼地展开。至此,金融数字化成了行业最受关注的话题。

  纵观整个2018,强监管一直是贯穿银行业发展的主旋律。P2P集中爆雷、大量监管文件的出台都表明了监管层对金融乱象整治的高压态度。据不完全统计,银监系统在2018年共开出2000多张罚单,罚没金额超10亿元。

  野蛮成长到严监管的转变过程中,银行业改革在曲折中不断前进。除了主管部门对银行业转型的提点,移动互联网浪潮带来的震撼更为直接,商业银行已经由被动迎战转变为主动出击,将手机银行视为触达客户的重要渠道。经过多年市场化运营,线上业务已经成为银行开展第三方业务的重要窗口,一场银行业的大变革正在徐徐展开。

  商业银行的底蕴无可动摇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业作为离钱最近的行业,一直被各方视为“肥肉”。对中国商业银行来说,“威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以衍生品交易、信用卡为主的外资银行;以移动支付、消费金融、众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来势汹汹、被批准筹建银行的民间资本。其中,以“支付宝”“余额宝”“花呗”“借呗”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对金融业的冲击最为明显,“银行将被互联网取代”的震惊体曾在早期的互联网上疯传。

  有数据显示,余额宝总规模首次超过了“四大行”的个人活期存款,已接近招行个人活期存款的2倍、交行的3倍。尽管如此,互联网取代银行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银行是现代金融业的主体,是国民经济运转的枢纽。在许多人眼中,银行主要职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从这一角度解读,“管理”是银行的关键词,但这个管理不是指管理资金,而是管理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确在便利性上优于银行,但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是靠时间和经验长久积累而来的。经过数十年对于各种琐碎个案的处理,风险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天然的护城河。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银行的风险控制和构架管理还十分粗浅,风险承受能力更是远不能与银行媲美。几年前,被互联网支配的恐惧也曾让传统银行如芒在背,不过随着对线上业务的跟进,商业银行正在夺回昔日的蛋糕,并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巩固自身的价值。

  与以“快”见长的互联网银行不同,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客户十分稳定,这是学习了互联网招式,再凭借自身以风险管理为基础,主动出击的结果。而对那些靠互联网起家的金融公司来说,内功不扎实,再花哨的招式都是徒有其表。在风险管理能力无法媲美、超越传统银行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底蕴依旧无可动摇,互联网金融的繁荣只会是朝荣夕灭。

  沉睡中的雄狮被叫醒,一切都会为之发抖

  “上云”,金融巨兽正缓慢转身。

  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热闹已经将沉睡已久的传统银行惊醒,来自监管部门的极力推动则让雄狮的睡眼不再惺忪。

  2016年,银监会出台了《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提出了银行业上云的明确目标。文件指出,银行业应稳步实施架构迁移,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从监管层的态度来看,银行业全面上云已经势在必行,十三五即将结束,留给银行业的时间只有一年左右。

  银行业“上云”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效率”与“创新”保守争议,但从本质上来讲,是因为传统商业银行的构架已经跟不上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速度。想要改善这一表征,则需要在基础设施和构架升级上提出升级。而之所以选择“上云”而不是自建平台,则又出于成本考虑。自建平台的运营、维护成本极高,还将催生“信息孤岛”的出现。而云平台的数据支持随用随取,统一到一起的信息便于维护、升级和监管,最终为行业整体的发展提质增效。

  巨兽的转身总是艰难,可一旦它成功蜕变,所有关联行业都将被激活,一同掀起滔天巨浪。

  文/文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