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峰
一批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启动,一批民生项目建成投用,一系列共建共治机制落地生根……
本刊记者近期调研发现,随着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北京回龙观、天通苑这两个集聚了约9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社区。也是交通拥堵、公共服务欠账多等“城市病”最集中的地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昔日的“睡城”正被唤醒,“堵城”正在变通。
疏堵点
站在正在施工的北郊农场桥上,一块写着“回龙观”的蓝色路牌格外醒目。
过去,由于车流人流量大,北郊农场桥成为当地交通瓶颈。为改善通行条件,北京市启动改建工程,在现有桥梁南、北两侧各新建一座桥,预计5月底实现通车。届时,该桥的通行能力将提升一倍。
北郊农场桥的改建,是北京市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的缩影。
作为首都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超大社区,回龙观、天通苑因交通拥堵、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成为“城市病”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被戏称为“睡城”“堵城”。日积月累,问题越来越多、“城市病”越来越重。
知难而进。2018年,北京市印发《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着力补齐当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
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强介绍,去年已顺利实施51个项目,累计完成(完工)28个,开工23个。随着一批重点项目的陆续完工,让居民最为头疼的交通拥堵问题正逐步得到缓解。
陈家营东桥曾是当地有名的“断头桥”,因道路不通,附近居民不得不绕行进城。2018年,改建后的陈家营东桥建成投用,多年的“断点”通了,大大方便市民出行。
聚焦疏“堵点”,越来越多交通项目正在推进。
在距离北郊农场桥不远处,充满时尚感的北京市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在紧张有序施工,预计5月底具备试运营条件。项目建成后,将缓解周边居民上下班坐地铁的拥挤,为绿色通勤、健康通勤提供方便。
治痛点
在补齐公共设施短板的过程中,提升服务水平成为回天行动计划的重要着力点。
走进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已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目前,公园工程完成95%,预计7月1日正式开园。
“为更好服务回天地区,我们在建设管理過程中突出抓好体育运动等服务功能。公园设计建设了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同时,结合原来场地坑塘丰富、裸露沙地较多的自然条件,增加了沙滩排球乐园等设施,将部分区域从原来的雨水收集利用单一功能提升为可赏、可玩的景点。”昌平区园林绿化局平原生态林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易根法说。
过去,由于缺乏高品质教育、医疗等服务机构,回天地区大量居民不得不到周边的海淀、朝阳等区寻求教育、医疗服务。如今,这种情况正在改观。
据王强介绍,天通苑地区新增了多所普惠制幼儿园,约可提供2990个学位;紫金新干线住宅小区配套学校项目将引入人大附中,天通中苑西区小学将引入清华附小,两所学校将累计增加学位2040个,预计9月份可实现招生。
2019年1月21日,蓝天白云下的北京回龙观社区
在距离北郊农场桥不远处,充满时尚感的北京市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在紧张有序施工,预计5月底具备试运营条件。项目建成后,将缓解周边居民上下班坐地铁的拥挤,为绿色通勤、健康通勤提供方便。
在医疗养老方面,新增瑞旅家园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和天通苑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还要开工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扩建项目、清华长庚妇儿中心项目。
解难点
优化超大社区生活工作环境,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治理是关键。“为保障计划实施,软件建设的治理提升作用将进一步凸显。”王强说。
针对近几个月回天地区居民反映的7类突出问题,北京市研究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对该地区停车管理、物业管理、违法建设、市容环境秩序、群租房、施工工地管理、生活垃圾分类等主要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着力满足居民的“小微诉求”。
据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执法总队副总队长李士嵘介绍,2019年1月至4月,城管热线共受理回天地区群众举报1248件,其中已办结1163件,85件正在办理中,办结率达到93.2%。
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北京市直机关工委,制定并印发了《市直单位到回天地区报到服务总体工作方案(试行)》。
从去年截至目前,先后5轮累计33家市直单位到回天地区报到服务。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名中医下社区,解决居民燃气入户难题,为老楼加装电梯……越来越多的精准服务“小红包”送到居民手中。
“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市级部门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众、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回天共建共治,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将回天地区打造成更加幸福和谐的美好家园。”王强说。
任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