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活化要“接地气”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加速,文化遗产,审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7-14 17:05
中国正在经历城镇化进程加速、产业升级转型等一系列变化,在此过程中,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常常矛盾凸显。如何通过遗产活化,发挥其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在活化过程中都要“深入浅出”地讲故事。要深入发掘遗产的历史价值。历史有很多令人震撼的未知,这正是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和魅力所在。与此同时,有深度并不意味着晦涩。现在遗产活化利用最大的问题就是呆板严肃,无法深入人心,因此转变形式也很重要。
要把遗产转化成时尚、有趣的文化产品,以接地气的形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理解城市的文化
从方法层面来讲。遗产活化首先要做到“理解”。
所谓理解,就是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这需要深入地研究历史,并且扩大研究视野。
以对成都这样一个城市的价值挖掘为例,如果我们以人类文明史的眼光来审视它。会不会不一样?
比如它有着规模巨大、分布密集的史前城址群,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从远古时代起,就是重要的文明地区,而不仅仅是偏于一隅的地方文化。这让我们可以把它纳入4000多年前全世界的古文明版图。
大家都知道成都的蜀锦。但不知道的是其古代制造业极其发达,除了丝绸业,盐业、制铁、漆器、印刷、造纸等也都相当发达,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最高水平,并且相关货物通过三大古代交通廊道传播到南亚、中亚、西欧各地,是古代全球贸易的高地。
当大家知道这是商代的王后,同时也是商代军队的统帅时,这一简单而具有颠覆性的信息,会引发人们对商代这一奠定中国国家基础的王朝的极大关注。
今天的成都人追求“巴适”(安逸)。这种生活方式来源于哪里?来源于自秦代都江堰建成以来不知饥馑的富庶生活,经济繁荣之下文人大家浪漫与豪放的气度,唐宋以来园林游赏文化的盛行。这是对西方所谓“诗意的栖居”的东方式解读。
这些是成都从一个西南区域中心城市迈向全球城市的文化支撑。只有这样的深度理解,才有可能让它与今天的世界对接,与今天的生活对接,与今天的大众对接。反之,若只以浅显的历史常识讲述,是很难取得共鸣的,没有共鸣就失去了活化的基础。
“妇好”也可以成漫画
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进行阐释,也就是“翻译”——把学术性的语言翻译成大众语言,把艰深的知识翻译成科普常识。
以对汉文化的理解为例。如何讲述汉代的故事?难道只能像某些影视剧一样讲宫斗?我们的历史成就那么丰富,囊括艺术、科技、军事诸多方面,通过细分文化主题,提炼价值亮点,可以形成异彩纷呈的內容。但是这些常常被忽略,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们的成果被束之高阁,不为人知。
如果把这些成果翻译成我们今天可以理解的主题,便可与丰富的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业态更好地衔接。
业态是遗产价值与内涵转化后的产品形态。要把那些知识点转化成文化产品,为大众所用,更可与产业结合,形成能够持续运营的盈利模式。
在这一环节,遗产活化需要跨界。需要和旅游、文创,甚至观光农业、体育产业等建设强度低的兼容性产业融合,通过资本与运营,将文化内容植入。
这一过程中有一些通用的办法,最核心的就是将文化遗产转化为IP产品,并打造完整的产品链。
首先是IP形象的打造。这将极大拉近大众与历史信息的距离。
安阳殷墟是商代的都城,也是甲骨文的发源地,承载了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大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对普通人而言,商代是神秘而未知的,很难理解。如何让它具有吸引力?
在活化实践中,我们想到,“妇好”为什么不能画成漫画,打造出卡通化、有亲和力的形象——一个身披古代铠甲,手执斧钺的卡通女孩。
2019年1月21日,人们体验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字沉浸体验展“冰嬉乐园”部分,挥舞手臂,雪花从天飘落(金良快/摄)
这一具有冲击力的形象迅速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她是谁?为什么一身戎装?当大家知道这是商代的王后,同时也是商代军队的统帅时,这一简单而具有颠覆性的信息。会引发人们对商代这一奠定中国国家基础的王朝的极大关注。
再如,“新石器考古遗址”这个词汇对大众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如何让大家愿意去接触和理解它,IP形象塑造可以达到这种目的。
位于高邮的龙虬庄遗址。是江淮东部地区现存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新石器遗址,有着7000年历史。针对它的核心价值,我们策划了“疯狂原始人”这一核心创意,并借助“原始一家人”“九龙猪”的卡通形象,构建了遗产的IP形象。由于卡通形象生动有趣,又具有新鲜感,迅速形成了关注度。
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精华,因此转化的形象要“讲科学”“有格调”:要以真实的历史打动人,而不是任性的传说、演绎;要有品位、有颜值,更可借力当前方兴未艾的生活美学复兴潮流,以审美提升价值,以美感打动观众,提高公众认知度。
“疯狂原始人”的人物造型便考虑了科学性,从服装、饰品、工具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考古学依据,体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典型特点。
遗产地不再是枯燥无趣的绿地
除了IP形象,更重要的是形成IP产品,通过场景塑造与文化体验营造,塑造整个IP产品链条。
仍以我们对龙虬庄考古遗址的探索为例。作为7000年前的新石器遗址,龙虬庄出土了早期稻作遗存,是我国早期稻作文明起源的实证;发现了家猪饲养的证据,证明了家畜驯化的水平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刻画符号及陶文是文字的雏形,也印证了此处遗址的文明发展程度。这些学术成果要怎么讲述出来?
我们提炼了龙虬庄遗址的四大文化要素——稻米、家猪、文字和考古,并采用情景化的场地,通过科学性的展示、趣味性的表达以及互动性的体验,实现了IP产品的转化。比如用趣味性景观墙。讲述了从远古图腾到今天的小猪佩奇的演变。
借助“疯狂原始人”的IP创意,我们将整个场地定位为教育乐园,用来讲述龙虬庄的故事。通过艺术性的公园大门和时光隧道,让观众穿越历史,回到石器时代;用原始人的客厅告诉观众新石器时代的家居生活是什么样的;通过保留民居的立面改造,利用壁画描述狩猫、捕鱼、制陶、娱乐等7000年前的生活面貌;通过文字镜面迷宫让观众体验寻找文字的乐趣;通过陶器修复体验、小小考古学家体验讲述文物保护修复与考古学知识;稻米咖啡厅则成为稻作文化展示与文创售卖的场所。
这样,整个遗产地就不再是枯燥无趣的绿地,而是有着充实的文化内容、有趣的体验活动和生动的视觉形象的历史穿越空间,深埋地下的遗址照样可以散发魅力。
在公园没有开放的时候,周边村庄的老人和孩子就纷纷来到园区观赏游乐。文化的传播,不需要严肃的说教,而需要耳濡目染的心灵浸润。只要有通俗易懂的形式、互动的体验过程。再复杂专业的知识都有广大的受众群。遗产活化不缺群众基础,也不一定需要大规模投资,更不是不可破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