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短評:健康宜居,如何打造國際典範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澳门,宜居,健康城市
  • 发布时间:2019-07-25 08:34

  澳門早在2004年就已經成為世界健康城市聯盟的創始會員,15年的時間,澳門用最實際的努力來證明在打造“健康城市”上的成果,人均壽命的增長,嬰兒的存活率全球居冠,基礎醫療的制度保障與體系的完善都獲得極高的民意支持,所以全民對這座城市的進步有著深深的體會。雖然國際上列出考核健康城市的11項社會功能、數十項具體指標來進一步量化,我們發現一座健康的城市的核心目標其實就是“宜居”。

  澳門在回歸以後,得益於中央賦予的城市定位: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有了“宜遊”的發展目標,很大程度上是對於外來遊客而言,而“宜居”的概念則更加關注在本地居民的生活情況,兩者其實有高度的重合,在環保、醫療、衛生、交通等領域都會有不少交集,所以無論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打造還是健康城市的建設,二者都在圍繞著提升城市的發展而言。

  在城市建設領域,我們看到澳門在近年來加大資源投放在醫療領域,從硬體到軟體都有看得到的變化,近期九澳康復醫院的投入使用也標誌離島醫院的建設在加快進行,而遍佈本澳各處的醫療宣傳、疫情預防通知、活動等更是讓全民在預防登革熱、麻疹等傳染類疾病上保持適度的警惕,防止疫情的擴散等。但城市始終在快速發展,常駐人口的極速增加,加之很快就要突破4000萬大軍的旅遊人口,我們的醫療投入與發展更不能稍有停歇,否則人們的需求很快超過了城市的醫療負荷力。

  同樣面對負荷的還有我們的交通,多年來受限於先天土地面積的狹窄,澳門的道路交通在各種限制中進行規劃,難以取得市民的滿意,加上遊客大軍的湧入,交通資源的配置一直無法能夠滿足實際需求,如何打造輕軌、公交、私家出行等綜合式的交通系統,一直是本澳市民乃至不少遊客的期待,同樣也是最讓政府傷神的領域,所以交通問題幾年來一直高居民怨榜首,自然也會成為健康城市的“攔路虎”。

  此外,我們常常看到內地的新聞報道中出現“垃圾圍城”的字眼,提出某個城市的垃圾填埋再過幾年就過量,無處可填,勢必面臨垃圾處理危機,試問澳門不正是如此嗎?我們沒有配備超大型的垃圾焚燒廠,更沒有多餘的土地來進行大面積的垃圾掩埋,試問澳門每天如山的垃圾即使與周邊城市合作處理,但是極限值在哪裡,是不是很快我們也會面臨類似的危機,而這最大的根源在於城市環保推動過程中的窒礙難行,垃圾分類、資源回收、舊物利用、環保拒塑等理念似乎在澳門的推廣成效微弱至極,這對於“宜居”、“宜遊”都是巨大的衝擊與挑戰。

  當類似的問題湧現時,我們還能長久地成為一座“居、遊”兩相宜的國際城市嗎?當面臨到永續問題時,政府的引導力量往往顯得薄弱,此時就要發揮大眾市民的力量,如何藉助城市的主人:居民的力量來推動環保生活的理念,來合理規劃出行路線與提出交通建言,如何充滿熱情參與城市建設發展,不至於一個颱風演習也只有冷冷清清的參與場面。我們的城市在回歸後取得了飛速般的發展,經濟上打造出的“澳門奇跡”更是令周邊地區羨慕不已,但要持久地走在健康城市發展路徑上,一座城市的“核心價值”要有,要充分調動市民的主人翁意識,以更加主動的狀態來投身澳門城市的建設,無論是志工還是日常生活的自律行為都將給這座城市帶來長久的生命活力。

  當然隨著灣區建設的加快,澳門有了更多的機遇包含人力資源的場合、合作場地的拓展、澳門人發揮舞台的擴大,這一系列嶄新的機遇需要我們去探索、討論與應用,如何在科技與灣區的概念中,為澳門整體城市“擴容”,找到它居住、遊覽兩相得宜的長久之道是澳門人的責任,也是灣區潛在之中賦予我們的機遇,把握與否,主動權又將回到澳門自己的手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