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避“修昔底德陷阱”?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战争,政治,教训
  • 发布时间:2019-11-24 20:48

  编者注:本文发表于2017年6月——习近平主席与特朗普总统海湖庄园会晤之后。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首任院长、政治与国际关系学者,曾提出“修昔底德陷阱”一词,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将不可避免。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时提到:“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习近平主席与特朗普总统的首次会晤发生在2017年4月,会面地点位于佛罗里达州的海湖庄园。晚宴上这两位领导人试图解决的,是当今世界上最危险的地缘政治关系。

  那晚巧克力蛋糕刚一送上宴席,特朗普就倾身告诉中国最高领导人,美国导弹已向叙利亚空军基地发射成功。这一举措是否暗示着特朗普政府对朝鲜的某种意图,让人琢磨不透。

  这还只是一个缩影。当中国日渐威胁到美国的主导地位时,中美双方对彼此行为和意图的错误解读,很可能使他们最终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以下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对这种困境的最初解读: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在过去500年16个大国崛起的案例中,只有4个幸免于战争。

  幸免于战争的案例包括:15世纪末期,西班牙超越葡萄牙;20世纪初期,美国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20世纪90年代后,德国在欧洲重新崛起。这些案例对当今国际关系极具启发性,而苏联的诞生和崛起则更具指导意义。在美苏争霸的几十年间,尽管直接冲突似乎总是箭在弦上,但双方还是想尽办法避免。苏联解体,使得冷战以和平方式而非战争形式得以终结。

  崛起中的中国的确给美国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华府的决策者们仍要吸取冷战给我们带来的教训。

  核大国之间爆发战争只能导致相互毁灭

  美苏在冷战时期均大力发展核武库,以保障任何一方都不能通过首次核打击毁灭对方。核战略家们称这种状态为“相互保证毁灭”,亦称“共同毁灭原则”或“恐怖平衡”,指对立的两方中如果有一方全面使用核武器则两方都会被毁灭。科技在事实上把苏联和美国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如孪生兄弟一样——谁也不能消灭谁。

  现在,中国已发展起强大的核武器装备。无论是面对南海冲突、东海冲突,还是不断升级的朝鲜半岛危机,华府领导层都需认识到,同中国爆发战争无异于自杀行为。

  必须对注定不会成功的战争作好准备

  核战争的确不会造就真正的赢家,但非常矛盾的是,双方还必须得表明自己没有放弃发动核战争的打算,哪怕自己受损也要如此。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一方面,如果核战争真的爆发,双方都不会成为赢家,同时成千上万的人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很显然,理性的领导人都不愿作出这种选择;另一方面,如果一国声明不会冒险发动核战争,那么另一国就可以据此来逼迫这个相对理性的对手屈服于自己。因此,为了保障本国利益,领导人还要作好冒毁灭性风险的心理准备。华府必须要考虑到这一层因素,以防止中国取得这种心理优势。

  扩大当下中美两国的合作领域

  在冷战期间,美苏以制定军控条约等方式编织出了一套可以互相约束对方的关系网络。这种可以相互约束对方的策略,同样适用于当下的中美关系。

  中美两国如能对争议性问题达成共识,那么在应对挑战时就会有更多的合作空间。例如在国际反恐和气候治理上,中美的共同利益就远远大于分歧,因此合作的空间也更为广阔。为了实现共存,决策者要深谙审慎之道,在保持顺畅交流的同时,还要懂得与竞争对手既妥协又合作。

  国内政治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国政府的国内行为同样重要。经济学家们曾判断,如果苏联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超过美国的话,其霸主地位可能会稳固地持续下去,但自由市场最终还是胜出了。现在中美竞争的关键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治理方式能否超越美国。

  维持经济持续增长对中国来说并非易事;而在美国,缓慢的经济增长业已变成一种新常态,同时民主制度也显现出弊端:公民参与度越来越低,制度化腐败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感不断蔓延。可以说,两国领导人都需着力应对国内挑战。

  愿景只是制定战略的第一步

  從1946年“遏制策略”始创人、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阐明苏联威胁的著名“长电报”,到1950年高级官员保罗·尼采主笔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美国历时四年才制定出成功应对冷战的全球战略:控制苏联对外扩张,防止苏联挑战美国的重要利益,同时削弱共产主义理念和实践的影响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今日的对华政策充满了宏大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虽政治上颇有感召力,但严肃的战略家们都知道这有多么不着边际。面对中国不断上升的经济地位,美国想尽办法维护二战后的霸主地位。但坦白说,美国的对华战略到目前为止还仅仅是一种美好愿景罢了。

  在今日的华府决策层中,战略性思维常常被边缘化。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决策者们常常以为直接与之对抗就行了,即便是睿智的前总统奥巴马也曾对《纽约客》杂志这样说:“我真的不需要乔治·凯南。”连贯一致的战略本身并不能保证成功,但是缺乏这样的战略,则必然会导致失败。

  “修昔底德陷阱”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上战争比和平来得更为容易。特朗普从最初竞选时指责中国“敲竹杠”,到最近宣称与中国领导人有情感上的“化学反应”,无疑都加剧了中美局势的变幻莫测。如果特朗普及其国家安全团队有意避免与中国爆发毁灭性战争,保障和推进美国的国家利益,那么他们就有必要认真吸取冷战的教训。

  [译自美国《外交政策》]

  编辑:要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