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来的朋友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广告,收费,定金
  • 发布时间:2019-11-24 21:10

  近来,俄罗斯网站时不时就会弹出这样的广告:“你是否心里有话却无人可诉,或是不愿与亲朋好友分享你的故事?有些小秘密只适合向树洞诉说?我愿意倾听你的故事,只要你愿意,可以跟我聊任何话题。这是我俩的秘密,绝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

  这些广告虽然各有千秋,如“一小时朋友”“一小时陪聊”“一小时同志”“一小时酒友”,实质都指向一种新兴的在线服务——朋友租赁。其价格高低不等,最低可至象征性的一卢布(提供一个宽厚的肩膀让你暂时依靠和哭一会儿),高的可达每小时3000卢布(约合326元人民币)甚至更多,服务价格平均在每小时500~1000卢布(约合54~108元人民币)。

  客户可选的范围很大,可以通过照片、描述选择,也可以定位为离家最近的地铁站方圆几里内的“朋友”。地点不局限于莫斯科,还可以选择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只是可选城市暂时还不太多。备选人员通常男女各占一半,青年和中年人群居多,老年人虽然少,却也不是没有。见面时间可以自行选择,一般以小时计,最少30分钟,多则数小时不等。交流方式也很灵活,可以在线聊天,也可以见面聊,但是見面的收费稍高。

  康斯坦汀的地理定位是“伊里奇广场地铁站”,休闲时间他就接一些“朋友租赁”业务,如果女性客户要求见面,他也来者不拒。“塔甘斯卡亚地铁站(环线)”的奥克萨娜则表示,她更愿意结交稍年长的异性以扩大自己的人脉和朋友圈。“中国城站”的德米特里坦承自己是出于好玩才发布了租赁自己的广告,实际上他只接过一次线下面谈的请求,客户给他转了300卢布(约合33元人民币)作为订金,结果却放了他鸽子。

  我们很难估量有多少人从事这种特殊的租赁服务,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接受采访。此项服务并不是俄罗斯特色,它最初兴起于日本。日本许多大城市的人越来越孤僻,把自己隔绝在房间里。他们享受孤独,却也害怕孤独,于是朋友租赁服务应运而生。日本最大的朋友租赁服务公司“家庭罗曼史(Family Romance)”名下有800多名“朋友”随时准备为客户提供倾听服务和肩膀依靠,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共进晚餐、组织婚礼派对、毕业聚会等更多形式的服务。

  后来,朋友租赁服务传播到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国,主要流行于大城市。这个行业看似发展蓬勃,实际上还没有形成规范的行规,也没有工会来实施监管,虽然有些内容已经约定俗成,例如这个“朋友”要相貌端正甚至称得上“好看”,具备心理治疗师的技能,会使用通讯软件Skype等。

  在俄罗斯,朋友租赁服务市场潜力巨大,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随之而来的还有专业化的在线服务。有的人会在个人信息里备注“独特的租赁好友”,这意味着他可能会是广告人、记者、导演、造型策划等业内人士,可以为客户提供新鲜有趣的信息、技术支持、全面的情境分析和建议等。预约这种服务并不难——下单预约、支付服务费用(提前一天转账,通常为6800卢布/时,约合740元人民币/时)、见面(需提前三小时通知见面地点)。

  但是,价格高并不意味着服务质量就一定好。网站最下方有一行小字写着:“若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发生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也就是说,朋友租赁有风险,选择使用需谨慎。

  2019年Protein Agency公司和Snapchat(一种阅后即焚的照片分享软件)公司联合进行了一项全球调查,证明人们非常看重友情,认为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品质是彼此坦诚、真心以待、相互信任。当然最重要的是,友谊具有排他性,而不是开放性和共享性。这样看来,朋友租赁服务并不满足友谊的特性。再者,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在网上认识新朋友轻而易举,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只有一个网友?谁又能保证通过网络结识的朋友是真心对你而不是一时兴起呢?

  Protein Agency公司和Snapchat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Z世代(生于1990年代中叶—2010年)比其他人更倾向于维持亲密的友谊关系,但他们维系友谊不是通过面对面沟通或是发短信,而是借助表情包、图片和视频来表达他们无法用言语或动作传达的信息。同时,与千禧一代(生于1982年—2000年)、X世代(生于1966年—1980年)和婴儿潮世代(美国生于1946年—1964年的一代)相比,Z世代在爱情、两性关系、健康等话题上与朋友敞开心胸的意愿最低。

  一些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认为,亲密的好友关系对社会技能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对青少年尤其重要。密歇根大学的专家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友情对人们幸福感知和身心健康的作用也日益明显。特别是对于中年人来说,朋友对其事业和生活的重要意义远甚于家庭和亲人。人要学会对朋友进行“投资”,这绝对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投资友谊,换句话说就是情感资本化,更通俗地说,是将人的情感和社会关系转化为金钱。这就意味着,人们要努力成为聪明的投资者。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据说可以传授这方面经验的专家,花样百出的专题书籍也布满了书店的书架。

  科技总在不断进步,朋友租赁也在与时俱进。去年美国推出了一款智能聊天机器人预告片,宣称这是最完美而忠诚的智能机器朋友,可以一直听你说话,绝不会打断你。唯一不完美的地方,就是这款来自未来的技术,绝不会是免费的。

  好在我们还有一个免费的小诀窍可以分享给大家:“不要吝啬发条短信问候朋友,问问他们近况如何,告诉他们,你一直在关注他们。”你学会了吗?

  网络对友谊的影响有多大?

  俄罗斯国家研究性高等经济大学教师 波琳娜·科洛扎里基

  发展网络的最初目的就是为建立和维系友好关系提供平台。2002年,美国诞生了一个名为Friendster的社交网站,有点像现在的脸书,但在推出后受到了不少非议。有人认为社交网站打破了传统友谊的概念,人们可以在网上结交成百上千的朋友,却没有一个是真实的。

  听起来有点丧气,却是不争的事实。人们太沉迷社交网络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变得肤浅起来——毕竟网线是连接不了人心的,透过网络我们只能看到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一面。表面看起来特别友爱和亲密的关系,实际上却可能是假的。

  我们无从得知过去的人是如何相识相知的,也无法确定到底是科技改变了人类的交往,还是科技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友谊会因时因地不同而变化,例如大城市和乡间的友谊就不太一样。城里人的朋友圈总是会随着时间流逝或迁徙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而乡下人因为居住地相对固定,生活方式单一,所以朋友来来去去就那些。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友谊所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学生时代朋友的相处模式跟成年人的相处模式也不会一样。

  但总还有规律可循。网络出现后,交友变得比过去简单了很多,人们不需要搬家,甚至不需要面对面,就可以结识新的朋友,而且是很多很多尽管联系不多但也可以称为“朋友”的网友。

  此外,过去,人们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只能在晚上见到朋友,现在则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和聊天工具了解他们的生活动向。这有点像乡下人的生活方式,彼此都在跟前,随时都能看见。过去的朋友隔阵子不见就可能会有点陌生,现在只要点开对方的动态就能完全掌握他的近况了。

  在网络上,不论是老同学、偶尔联系的朋友,还是旧同事,都可以统称为朋友。乍一看,现代人对朋友的定义似乎已经不那么明确了,但其实我们对现实中的朋友和网络上的朋友区分得清清楚楚,这一点不曾因为科技的发展而改变过。

  玛丽亚·珀尔特妮亚金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