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核心,传播,发展
  • 发布时间:2020-01-04 18:09

  影视作品的传播在近年来呈现良好态势,大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小到一袋土特产,通过数字传媒把所有载于影视作品素材中的内容生灵活现地呈现给观众,从影片中观众可以切身感受到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甚至给当地旅游带来一定的发展,这就是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其成功嵌入的案例分析、形象基本元素以及其传播功能的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影视作品是如何对城市形象进行塑造与传播的,对未来影视行业的发展有何重要启示等。

  1 影视作品中城市形象的成功嵌入

  在传媒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的现代化社会,影视作品已经不仅局限于单一终端播放了,并且这些作品也成为人们在工作学习后愿意消遣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影视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直观性”,一般情况下,观众可以不费力气地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意思,以敏锐的视觉和听觉获得最大程度的心理认同感。

  1.1 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近年来做的比较成功且受众较多的纪录片之一,关注点在于最基本的问题——食。这部纪录片与其说是一部美食片,莫不如说它是为中国城市代言的一部纪录片。不同的城市有着自己不同的美食代表,“新疆乌伦古河南岸的荒漠中, 牧民们利用寒冷的天气制作马肉马肠;长江流域和云贵高原湿润的冬天气候方便盐分浸入猪腿内部, 长期腌制加上对湿度温度的把控就能造就出火腿;法国南部牧业发达, 特产拉吉奥尔奶酪”。

  该节目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来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众所周知,中国是对烹饪最为擅长的国家之一,飞禽走兽、鸟兽虫鱼,没有中国人不敢下锅的,只要下锅烹饪,没有中国人不敢吃的。而对于食色味道,中国人也是出了名的讲究,一道菜下锅酸甜苦辣总有它独特的味道,食客们吃下去的是食物,今后回忆起来的是忘不掉的味道,故如今以“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为主题的餐厅日日爆满,人们总是对固有的味道有着惊人的执着。片中每一种味道代表的是当地的一味特色,以至于很多被采访过的点挂起了“舌尖”招牌,不仅为此店带来红火的生意,也为这家店所在的城市标注了一笔不可磨灭的记忆味道。

  1.2 人生一串

  暑假匆匆过去,不少同学的假期是陪伴《人生一串第二季》走过的,纪录片现共有两部,第二季还未完结,但已经在上海开起了实体店铺。这家店铺研发了片中所有出名的烤串,坐落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无疑为上海做了一次城市宣傳,住在周边或本地人,应该首先会想来尝一尝。在这部纪录片中,烧烤是主角,而每一集不断变换的烧烤摊则为当地设立了某种关于饮食的城市符号。“内容上, 《人生一串》把一间间烧烤厨房展示得淋漓尽致, 从各种烧烤菜品到烹制技法, 烧烤摊上展现精微变化、食客席间流露百味人生。”例如,众所周知东北的烧烤是全国最出名的,人生一串节目组特地安排了在东北好几处采访,每一处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有专门做豆皮的侠义胖女人,也有传承东北特色上炕吃饭的精烧细烤,无论是哪种烧烤方式,都为东北这个地方塑造了一种民风淳朴的形象。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对本身发展状况较好的地区影响不是特别明显,属于锦上添花,但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却是可以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甚至腾飞发展的。例如网红城市——西安,西安虽然历史文化悠久,但地处中部地区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直到一些影视作品在西安拍摄,人们才更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城市文化,马伯庸老师的《长安十二时辰》在西安拍摄,凭借着演员精湛的演技、丰富的故事素材,西安再一次成为旅游胜地,为西安塑造了新的时代形象。“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为了经济发展模式、旅游推介、招商引资等方面得到更好地发展,积极展示更加友好、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城市形象,而这也是西安市近年来发力城市形象重塑与推介的主要原因。”

  1.3 书店里的影像诗

  《书店里的影像诗》是台湾独立制作的小成本纪录片,总共有两季。每一集内容时长3-5分钟,以探索台湾大街小巷里的各色书店为目的,拍摄手法不算专业,但是透过镜头、透过泛黄的纸张、透过随意摆放的旧纸堆,可以体会出台湾当地温暖的人文气息。令人记忆最深刻的是其中有一集,讲述了开在无名小路的一家书店,书大多是老板去垃圾站“抢救”回来的,很多不用的旧书成吨成吨地送往垃圾站,书店老板娘偶然看到了就开始来垃圾站“捡书”,她认为很多书还很有价值,不应该就这么扔掉。垃圾站收书不仅反映地是台湾一座城市地形象,而是整个现代社会对纸质书的态度,电子书的普及让现代人越来越不喜欢读纸质书,但流传千年的纸质书真的应该被抛弃在垃圾站吗?这部纪录片观众不算多,但看过的观众都认为是一部题材非常有意义的片子,不仅反映了台湾现代社会书店的现状,另一方面深刻体现出如今科技与人文冲突后给观众带来的反思。

  2 影视作品中城市形象基本元素

  2.1 环境表现

  以上文中提到的三个影视作品为例,环境表现是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环境可以不露声色地为情绪做铺垫,一个人声鼎沸的环境和一个寂静无声的环境,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一定是不一样的。

  《舌尖上的中国》和《人生一串》可归纳为一种环境,即人声鼎沸的环境,大部分饭店或烧烤摊是以接待更多的客人为宗旨的,尤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吃饭热闹是一种融入氛围的表现,一边吃饭一边谈论今天的家长里短是对一天劳累工作的起码尊重。环境氛围渲染到位,观众就容易被带入真实的气氛中,有些观众说看得自己也饿了,这是一种对氛围得心理认同。《书店里的影像诗》则多数是寂静的环境,书店本身给人的印象就是安静而美好的,这样的氛围更够让观众感受得更加贴切,仿佛自己置身于台湾街角的某个书店中,为了找一本很喜欢的小说而弯下腰去,抚摸着一排排的书脊,感受着文字的魅力。

  2.2 台词表现

  影视作品中的台词大多是主人公自己说出来的,但上文提到的这三部宣传城市形象的纪录片则是以旁白的形式出现。旁白台词更能够表现影视的客观呈现,给观众以一种真实的感受,但是某种程度上又能够感同身受。例如,《人生一串》中有一段对烧烤的描述:放肆的火焰舔舐着肉串,让肉串在火焰的温柔舔舐中得到轻松的绽放。很多观众和网友赞叹文案的古灵精怪,居然能够把“烧烤”二字描述得如此生动、如此富有画面感。这就是台词的魅力,它让观众不由自主地为影视作品而吸引,带入了环境,带入了屏幕。

  2.3 地标性建筑

  提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的影响不得不提到地标性建筑。美国影视作品中经常会用到这个方法来实现完美转场,例如《在云端》通过每一次地标性建筑的慢镜头拉长表现主人公更换地点之快,地标性建筑以其独一无二性可以让观众一秒带入主角的地理位置,以至于很多著名的电影场景被开发为旅游景区,例如我国的“白鹿原”影视基地等,为当地带来不少就业岗位和经济增长点。

  3 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传播功能之评价

  3.1 理论意义

  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对于影视理论的意义重大,一部优秀的作品可能为该地区塑造永久的形象,这种形象通常来讲是正面的、美好的。例如,革命基地井冈山——众多关于井冈山的影视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也可能引发学者对井冈山的研究,从而促进对革命圣地井冈山的理论研究,为红学、党史等的系统研究带来更多理论性创新。

  3.2 现实意义

  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经济效益。由于欣赏过一部影视作品,观众自发地来到某一个景点,甚至想要专门站在影视剧目中演员站的那个地方合一张影,对于此处景点的适当开发,就是影视作品给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有些改造却适得其反,2019年8月乔家大院被要求整改也反映了某些商家在开发过程中用力过度,只为利益不顾游客的接受程度,景区的收费项目过多导致喧宾夺主,这要求广大开发商们要合理开发,不要盲目为经济利益而抛弃一些本该传承的人文精神。影视作品还可以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劳动岗位,人口之间的互通有无,促进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调整和优化人员结构等。

  总之,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不但对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经验和素材,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选择带来了机遇。

  尚国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