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教育差异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关注,研究,人才
  • 发布时间:2020-01-04 18:23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实力的崛起,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已然成为了“醒来的雄狮”。这使中国的教育也越来越受人关注。胡媛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注重中国的教育问题以及人才的培养。通过与美国大学教育差异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清楚中国现有教育模式的优势与弊端,以及如何优化现有的教育体制,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1 造成中美大学差异的原因

  1.1 中美教育的目的不同。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美国都倾向于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这个“大熔炉”的实用性人才,美国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社会适应的培养,因而更重社会实践。而且在美国家庭教育中也极具重视孩子兴趣的培养,以此来挖掘个人的价值。正因如此,美国大多数学生从小便很独立自主,读书时便通过做家务劳动和兼职来获取零用钱,成年后便独立生活。相反,在中国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学校和家长都更加注重孩子所取得的学习成绩,这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导致中国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学校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指标,更加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是个人的全方面发展。

  1.2 中美历史文化的差异

  虽然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但现代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方面的支持。近代以来美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给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美国许多富豪,企业家和慈善家经常捐钱发展教育,这也是美国私立大学较多的原因。现在中国经济虽然迅速发展,但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模式还在不断改革中。

  2 中美大学教学模式具体差异

  2.1 教学环境差异

  美国教育偏向于小班教学,每个班的人数较少。中国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导致一个班人数较多。这也就导致了美国课堂学生参与度较高,而中国课堂学生参与度较低。中国学生人数较多导致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的机会也会随之减少。就课程选择来说,美国学生选择的课程的种类要更加丰富些,尤其是选修课程,美国的课程会更加注重一些课外的实践课程。中国则是必修课程较多,选修课程较少。美国学生可以通过先上大约两周的选修课程,觉得有兴趣的在进行选择。中国学生中能抢到自己心仪课程的学生更是少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选修课程的灵活度低于美国。就课堂氛围来说,美国课堂氛围较为轻松,老师对于课堂纪律没有过多要求。这也容易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中国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上课下尊重老师以及课堂,有一定的纪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压抑了些课堂氛围。

  2.2 教学方法和形式差异

  由于学校和家长培养目的的不同所造成中美学生性格方面也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中美大学的课堂教学上。美国学生更擅长主动思考问题,参与课堂交流与互动,学生间多小组讨论以及课前演讲。中国近几年来也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更加注重翻转课堂,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但还是有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反应较为沉闷,不主动参与互动与讨论。这与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分不开,好在这种趋势在不断地减弱。就师生关系来说,美国学生更喜欢在课后与老师交流,提问,所以大多美国师生关系较好。中国学生大多较为腼腆害羞,即使在课堂上也不一定愿意与老师沟通,课后也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与老师交流。但现在,中国的许多大学都设立了老师专门的辅导时间,让中国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咨询时间。就对老师的授课要求来说,中美大学都采用书本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美国老师更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教学内容不局限于书本,更多的是和学生的相互探讨。中国老师以书本为主,在予以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但是是由老师主讲为主,学生参与课堂度较低。

  2.3 学校本身差异。

  美国大多大学为私立学校,靠高昂的学费和捐赠来维持学校的基本运营,学生普遍家庭状况较好,易在校园里积累人脉,但这也决定了美国的阶级分层严重,有些穷人家的孩子即使考上了常春藤名校也因承担不起高昂的学费放弃。中国大学普遍为公立学校,更显教育的公平性,也给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更多的机会。就对学生的培养来说,美国大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参与较多社会实践活动,更加注重挖掘学生的兴趣并加以培养,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演讲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中国大学虽也鼓励学生兴趣与学习并重但相较来说更重视硬性的考试达标。就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来说,中国大学更倾向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美国大学更注重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4 課程考核方式差异

  美国大学既注重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考核,也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个人素质以及全方面能力的考察。因此他们的考核范围不仅仅只限于书本,也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等,而考核方式也不仅是测试,也通过课程论文,小组表现,创新成果,课堂演讲等等。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加全面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中国大学学生的期末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期末考试以书本内容占主导,考核形式较为单一。但平时成绩的考核与美国较为相似,以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期末论文,小组共同成绩等等为主。

  3 中美大学教育体制下对学生培养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也有引进国外的一些教育教学模式,如视频授课,网上教学等。现在很受大众广知的“慕课”就是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是“慕课”的出现并没有掀起波涛骇浪,虽然知道“慕课”的人很多,但真正加以应用的人却很少。探其原因,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在中国学生的心中根深蒂固,想要转变过来接受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还是需要一段时间。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面对面授课,中国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更习惯于倾听,而不是思考,这也就导致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思维能力比起美国学生要略逊一筹。美国学生的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加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更加擅长于他人沟通交流。中国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一个尊敬与受尊敬的关系,所以课堂上很少有学生能够“打破规矩”质疑老师,在这是造成课堂通常有由老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原因之一。

  4 如何对中国现有教育模式进行优化

  西方有许多教育方式是值得我们加以借鉴的,例如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以多种方式评定期末考试成绩,将现代科技融入教育教学中以及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中国大学教育应试教育色彩浓厚,课堂氛围较为压抑,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因此在改革教育时,因注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保证一定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后也可以增加老师的课后辅导时间,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同时拉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更多的中国学生不在“怕老师”,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良好教学氛围。增加课程考核方式的评定,以多种方式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例如课堂演讲、课后作业、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等多方面考量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选修课的种类,在最大范围上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除此以外,中国大学还应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水平能力的培养。中国的大学着重于学术研究,虽也有发展课外的实践活动,但相比之下,还是较少。社会实践活动易激发学生的思维性与创造力,能够让大学生更快的融入社会成为一个全方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叶雨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