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等院校网络思政模式探讨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思想,理念,教育
  • 发布时间:2020-01-04 18: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新时代,不断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理念,在机制、体制和模式上寻求突破,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当下互联网的发展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启了全新思路。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路径,拓展教育思路,切实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探索“网络思政”模式,使新媒体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再上新台阶。

  1 “网络思政”是顺应时代的客观要求

  当代大学生充分受益于科技飞速进步,网络全面普及,信息瞬间传播,大学生可谓是互联网的“宠儿”。各式各样的自媒体运用自如,品种繁多的社交平台得心应手。是他们创造着层出不穷的网络用语和网络技术,是他们有着显著的个性化特征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是他们无畏于世界的改变,应付自如。网络思政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优势明显,“网路思政”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一日常为中心,通过学生熟悉而愿意接受的快速、便捷、灵活的传播渠道,充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自主性需求,从而更加凸显教育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2 “网路思政”模式是化整为零的有效路径

  “网路思政”模式的运用和实践顺应潮流,符合实际。可谓是全方位、流动性的思政教育空间。随着我国无线网络覆盖率的提升、技术的成熟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有网络的地方就是思政的课堂。随着各种社交平台的普及和应用,积极的言论和正能量得到快速传递。“网路思政”全覆盖和即时性的特点得到很好的体现。“网路思政”可超越时空的界限,地域的限制,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上优势明显。

  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功能互补、多方联动、特色鲜明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让当代大学生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人,让网络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高地。统筹高校教育资源,把控学生网络舆情。加强网络学习服务建设。前置入学教育,搭建易班迎新专题网,鼓励学生利用“优课”“易班题库”开展线上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微时间收获大成长。开展“易起成长·手机忍者”“易起记单词”“易人易书易悦读”等学风及诚信教育活动,线上线下配合,营造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氛围。建设“师说”“给新生的第一封信”“优秀主题班会”等优秀教育栏目。要积极打造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体系。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控相结合,把握好高校网上舆论宣传引导的时、度、效,提升网上舆情发现力、研判力、处置力,提高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率,使网络思政工作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

  加强网络思政育人队伍建设。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双标准”,选聘专职辅导员担任易班网络思政指导教师,将网络思政工作纳入业务能力考核;吸引信仰坚定、办法多元的思政教师、教学名师、班主任、党政干部参与网络思政教育,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着力培养校园网络文化工作室、易班学生工作站、新媒体学生团队、互联网开发爱好者学生团队,打造一支优质网络文化建设生力军,引导学生依托网络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强化监管,优化思政教育“微环境”。一要明确监管职责。校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信息化办等部门要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建设的合力。二要健全机制。学校要建立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网上有害信息的定期排查处理机制、奖惩激励制度,积极构建和谐的网络教育环境。三要加强自我管理。培养一批优秀可靠的学生党员骨干担任思政专题网站的名编名记、微博微信“主页君”,网络舆情信息员和评论员,组建了网络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当好网络“清洁工”,对网上不健康的信息全天候防控,防止有害信息进入网站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守護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生态。

  信息化发展将新的机遇和挑战摆在思政课面前,新媒体与思政课教学“联姻”,实现共赢。无论是新媒体还是自媒体都是高科技的产物,有数字化与互动性的典型特征。新媒体的发展给大学思政教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加快了新媒体与大学思政课相融的步伐,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快捷多变的优势,不断促进思政课教学的变革,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思政的认同感,增强其过程中的获得感。

  思政课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体现在教学和教材两个方面。就教学来说,主要是教师如何利用新媒体变革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深化教学内容,这需要教师本身加强学习、跟上时代,更需要学校完善政策设计、调动一线教师参与变革的主动性,激发并培育他们参与变革的能力,这是融合的关键。就教材来说,主要是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探索交互式数字教材,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融为一体。这一方面能增加课程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还能快速更新和补充教材内容,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刘泽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