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出圈”

  比利时建筑大师文森特·卡勒伯为中国云南昆明量身设计了一幅生态之城的图景

  电影《流浪地球》已上映一年。这部由刘慈欣同名作品改编的科幻电影,催生了中国科幻热的又一波高潮。

  与此前不同的是,这一轮科幻热不再局限于圈内,它吸引了更多的目光,有关科幻产业化的讨论也方兴未艾。

  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开始对科幻产生兴趣。北京的2019中国科幻大会、成都的国际科幻大会、重庆的第十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嘉年华、南京的首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这些大型科幻文化活动,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一种趋势开始显现——中国城市正围绕科幻产业化,展开创意经济和城市品牌的竞争。

  城市想要从科幻中获得什么?科幻作家韩松认为,科幻可以成为城市改革开放的名片、科技创新的推手、国际交流的平台。

  在强调创新驱动的当下,一个城市对未来的想象力是提升其竞争力的关键。科幻不仅是地方创意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同时也被赋予了让城市长久获益的期待——鼓励青少年发挥想象力,从而培育一种促进科技创新的力量。

  科幻常常基于城市的现实与发展趋势,对未来进行预测,描绘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结果。虽然科幻难以准确地预告未来,但它可以影响人们的想象力,甚至可以通过构建关于未来城市的故事,间接参与城市规划。

  超级城市、高塔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田园城市、宇宙城市、立体城市、地下城市……这些城市空间形态和组织方式不只是科幻场景,在现实中,它们是规划师为城市设计的蓝图,不少已经在建设中。

  在更微观的层面,无人驾驶、智慧安防等见诸科幻的技术,已经开始影响城市生活。

  科幻亦关心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关心人的生存与生活。科幻提醒着城市,望向明天的同时,要思索当下的选择是否也在关怀人的本身。一座称得上科幻的城市,也应当怀着对未来的希望与对人类的敬意,與科幻交互,不断自我创新。

  刘佳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