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要有“防疫规划”

  2月4日,在武漢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来自中建三局的建设工人在加紧施工( 肖艺九/摄)

  城市规划是基于历史和现状,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作出响应,从而让人的生活更美好的学科。过去多年来,我国城市规划更多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的布局和相关设施的配置,出现了“重物不重人”“重建设轻运营”的倾向。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超大城市治理中的诸多问题暴露了出来。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城市规划应在城市治理中发挥相应的作用,与全社会共同从被动的“应对危机”走向主动的“预防危机”。

  面对公共安全事件,需要针对极端情况进行情景模拟,谋划规划应对策略。从本次疫情延伸思考,如果未来出现“战争+疫情”“自然灾害+疫情”“经济危机+国外封锁+疫情”等极端情况,我国的城市能否从容应对?如果不是一个城市,而是几个特大城市同时出现危机呢?居安思危,如果能针对各种极端情况做好相应的规划和应急预案,那么即使极端情况真的发生了,也是心里有底的。

  如何加强城市健康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疫能力?在空间布局上,要预留公共卫生防疫用地和设施。本次疫情中武汉仿照北京小汤山模式,迅速建设了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这种应急医院虽不需要大规模兴建,但也不能不提前考虑。可以仿照防灾避难公园的设置,在规划时做好用地选址,预留交通和基础设施接入条件,提前做好工程设计和报批手续准备,紧急情况下可以快速启用,避免在疫情下仓促选址建设,既耽误时间又不利于后续使用。常规医疗设施在规划设计时,也要考虑其是否能快速改造成防疫医院。与此同时,可在体育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绿地广场的规划建设中预留紧急防疫、防灾的设施接口和空间。

  未来的城市不仅要有防疫的“硬件设施”,更要具备能快速反应的防疫“软件机制”。

  在详细设计上,应避免超大规模社区和超高密度建设。疫情高发时期,武汉依然在有13万人入住的超大社区——百步亭社区——举办了万人宴,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此大规模的社区如何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建议以后避免建设超大规模的居住社区,已建设的要做好网格化管理。在高密度城市的规划方案上,考虑设置能保障良好通风的“风廊”。

  与此同时,城市应对各类公共卫生危险源进行排查,大型超市等易发生传染的密闭空间,要具备合理的空间布局、设计标准和完善的防护措施。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形成从国家到家庭层面的储备体系,定期检查更新维护,保证关键时刻重要物资可以拿得出、送得到、用得上。要合理划定防疫防灾分区,制定紧急时期的交通管制预案,统筹考虑物资储备与中转、供应及服务站点、应急交通路线、公路检测站点规划。

  要强调的是,未来的城市不仅要有防疫的“硬件设施”,更要具备能快速反应的防疫“软件机制”——随时处于“战备状态”,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组织机构和专家开展疫情监测、病毒溯源、疫苗和药品研发、治疗服务、防疫信息发布和心理疾病救助等工作。

  武汉应对疫情初期,对城市公共卫生数据的实时收集不充分、短时间内大规模物资的调配不理想,显示了传统应急方式的不足。因此,要加快智慧城市平台建设,建立一套可快速响应的决策指挥系统:平时通过物联网等收集城市运营中人和物的特征数据,对危险源实施监测,如医院诊断数据、从污水管道或公共场所提取的病毒传染源数据,一旦有类似症状的病例和传染物数据在短期内快速攀升,即可启动疫情预警,召集专家团队进行疫情研判,供城市决策者参考。

  智慧城市平台可以与市民通过手机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通过手机发布准确的疫情数据、防控手段、管制措施、疫情地图等重要消息,识别隔离人员及行动轨迹,对于不方便使用手机的人群,再采用传统方式建立联系,从而大大提高信息处理和发布的时效性,节约人力。

  此外,建议各地下一步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防疫专项规划,每年详细评估规划进展,不间断地开展研究和调研,形成一套动态的规划体系。武汉发生疫情后,短时间内医疗器械供应不上,造成病人集聚时的交叉感染,追本溯源,是由于目前的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都是静态规划,往往是几年前的内容,难以根据最新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进行快速反应。

  2018年武汉、杭州、北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数据

  城市规划在做空间布局时,要考虑配置足够密度的基层医疗机构。目前,武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执业(助理)医师人数相对不足,人均指标不及杭州和北京,这与武汉在城市规划上大型社区多有关。数据由修林涛根据各城市健康事业发展简报、统计年鉴整理(刘章丰/制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