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科幻之都”

  成都夜景(创意图片)

  一颗对中国科幻迷具有特殊意义的人造AI卫星,正在绕地球运行。

  不久前,“科幻世界号”升空入轨。成都的民营航天企业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研制的这颗卫星,是人类历史上首颗以科幻杂志命名的卫星。

  “科幻世界号”不仅承载着科幻迷的情感,还是成都科幻梦的一部分。根据国星宇航与《科幻世界》杂志社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科幻世界号”AI卫星,在IP合作、项目运营、产品开发、内容共建、公益教育等方面开展持续深入的合作。

  “安逸”的成都從不掩饰它在科幻上的雄心壮志。早在1991年,《科幻世界》便为成都争取到了世界科幻小说协会年会的主办权。如今,成都正在积极申办另一场全球科幻盛会——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

  火种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科幻文学也因此迎来了久违的繁荣。

  1979年5月,由四川省科普创作协会主编的《科学文艺》丛刊(《科幻世界》前身)在成都创刊。那个时代中国科幻的代表人物,郑文光、肖建亨、叶永烈、童恩正、刘兴诗等均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文章。

  “不能只站在成都或四川省的高度,要站在全球的高度看问题,才能真正建设好科幻之都。”

  彼时,哈尔滨的《科学时代》和《中国科幻小说报》、北京的《科幻海洋》、天津的《智慧树》与成都的《科学文艺》一起,成为改革开放之初科幻文学的旗舰。短短几年内,中国的科普科幻作品数量剧增。

  但与创作热潮相伴相生的是巨大争议。1982年起,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科幻姓“科”还是姓“文”的大讨论。压力之下,多家科幻文学报刊偃旗息鼓。

  1985年,为在低潮期吸引有才华的年轻人继续进行科幻创作,《科学文艺》与《智慧树》联合发起设立了中国科幻银河奖——日后发展为中国科幻创作的最高奖项。但尚未等到首届银河奖颁奖,《智慧树》就宣告停刊。

  成都成了为科幻保留火种的地方。1991年,《科学文艺》正式更名为《科幻世界》,世界科幻小说协会年会在成都举办。

  当年《科学文艺》社长杨潇为成都争取主办权的故事是段“传奇”:为节省开支,她和同伴坐了八天八夜的火车穿越欧亚大陆,前往荷兰海牙。波兰的同行说:“你们是坐火车来的?这是真正的科幻。”

  燃烧

  火种悄悄燃起。20世纪90年代,《科幻世界》挖掘了大量科幻作家,包括中国科幻的“四大天王”:王晋康、何夕、韩松,还有太行山里娘子关发电厂的工程师刘慈欣。

  千禧年,《科幻世界》发表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那一年,这本杂志的月发行量从90年代初的7000册猛增到36万册。

  19年后的春节档,由《流浪地球》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科幻迷口中的“小破球”获得了46.86亿元票房,成为开启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的里程碑之作。

  2003年,《科幻世界》开始打造图书出版项目——中国科幻“视野工程”,其中包括三大支柱丛书:中国科幻基石丛书、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和中国流行科幻丛书。

  “视野工程”拓展了科幻出版市场,也为成都科幻产业形成优势打下了基础。因对中国科幻文学的挖掘和对外国优秀科幻文学的介绍,《科幻世界》被中国科幻迷视为“灯塔般的存在”,成都也因此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

  “成都有很好的基础,有丰富的科幻文化积淀。但如何将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还需要系统的工作。”《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姚海军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2001年至2011年间,科幻作家、四川科幻界的元老董仁威任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他意识到,中国科幻需要一个能团结业界大多数人的共同体,“不止中国,也要团结全球华语科幻界的力量”。

  2010年,董仁威联合姚海军、吴岩等人创立了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并共同发起设立“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名下注册了成都时光幻象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来组织和运营星云奖。支持过星云奖的机构,包括四川省科协、四川省科技馆和一些企业,还包括北京的果壳网和内容创业公司未来事务管理局。

  如今,星云奖由成都时光幻象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壹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2016年8月19日,四川省成都市,2016全球华语科幻电影星云奖颁奖盛典

  星云奖现已走出成都。“目前主打大城市,我们相继在上海、南京、大连、深圳、武汉等地建立了科幻人的联络站,计划逐步将系列科幻星云奖评奖颁奖的民间活动在更广范围内展开。”董仁威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追梦

  在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看来,一座城市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科幻产业,进行行业性整合、拥有组织力量非常重要。

  “基于《科幻世界》杂志社,成都不仅培育了浓厚的科幻氛围,也率先获得了行业组织能力。它可以聚集像刘慈欣这样比较有声望的科幻作家,吸引人流去参加成都组织的活动。人流来了,新的想法就会出现。”吴岩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科幻世界》像是一架播种机,近十年来,“种子”开始发芽。一方面,一些曾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的作品成为炙手可热的影视IP,有望孵化为影视作品;另一方面,如今的成都科幻行业持续扩充力量,虽然谈论成都科幻绕不开《科幻世界》,但它已不是一家独大。

  2016年,杨枫从工作了十余年的《科幻世界》杂志社离职,创立了成都八光分文化。与姚海军一样,当时的杨枫也注意到了《科幻世界》之外中国科幻环境的剧烈变化。

  “科幻的全产业链在蓬勃发展,创业公司不断涌现。所以我也希望有个新平台能自己做主,贯彻执行自己的想法。”杨枫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八光分文化策划的第一个大项目并不是科幻小说,而是非虚构作品《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

  《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集合了杨潇、谭楷、流沙河、刘兴诗、王晓达、周孟璞、吴显奎、董仁威、何夕、姚海军等四川科幻功勋人物的口述访谈录,共60余万字,并搜集、整理了大量图片与书信。

  这本书有向四川这块“科幻高地”致敬的色彩,但八光分文化追梦的脚步并没有局限于四川。杨枫和团队一边与国际科幻界積极交流,引入新锐作品,一边在国内精心布局,发掘培养原创作家、创办新的科幻奖项、推动科幻IP影视化。

  吴岩认为,四川成为“科幻高地”并非一种偶然。神秘的巴蜀文化遗存、三线建设时期留下的工业基础和大量科研院所的集聚……这些元素和包容多元的成都城市气质结合起来,让这里成了培育科幻梦想的温床。

  “在成都,四川科技馆就在城市中心,全世界可能都独一无二。上世纪80年代的特异功能热,也是成都这边报道最多。这是不是潜意识里反映出成都人四川人对科学幻想的热衷?也许这就是一种基因。”八光分文化影视总监西夏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宣言

  在成都,几乎所有高校都有科幻社团。2012年,赛凡科幻空间创始人孙悦以四川大学科幻协会会长的身份发起“高校幻想类社团联合征文”,后来逐渐发展为今天的“未来科幻大师奖”。

  2018年底,第七届“未来科幻大师奖”颁奖典礼暨科幻创作主题论坛在四川大学举行,所有嘉宾和获奖者都住进了成都近未来美术馆旅舍。“几乎包了一个店。”近未来美术馆旅舍创始人吴子千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吴子千是土生土长的四川科幻迷。2019年大年初一,他看了电影《流浪地球》,之后又去影院看了两遍。“中国的科幻好像从这部电影开始有机会了,有可能把整个产业链拉起来。”

  全产业链的打造需要行业努力,也需要政府扶持。

  在2017年11月举办的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开幕式上,大会组委会发布了《成都科幻宣言》,提出要打造“科幻之都”,加速推动“中国科幻城”项目、常设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成立四川科幻协会、申办世界科幻大会等工作。

  代表大会组委会发言的是吴显奎,他身兼四川省政协常委、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科协副主席和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职务。这些身份叠加在一起,令吴显奎成为官方层面推动成都打造“科幻之都”的第一人。

  “当时是市委书记范锐平决定让我来发布……说明成都官方是相当支持的。”2019年1月15日,在四川省两会的文艺联组会上,吴显奎又建言“大力发展成都科幻产业,建设中国科幻之都”,得到了四川省委的肯定。

  “科幻城也好,科幻产业园也好,里面一定要有扎实的内容。”

  不止一位受访对象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四川省委和成都市委近年来对科幻产业的支持,在全国是比较突出的。

  对科幻产业的大力支持也为成都吸引了更多相关企业。2019年3月,《流浪地球》背后的中国特效公司MORE VFX便宣布在成都高新区建立千人级别的制作基地,并把最大的核心制作中心从北京迁到成都。

  蓝图

  成都市政府、成都市委宣传部、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成都传媒集团、四川科幻学会和银河科幻联盟机构及联盟代表,已经正式代表成都申办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

  如果成都申幻成功,这里将吸引全世界科幻迷的关注,成为那一年雨果奖的揭晓之地。

  为支持成都申幻,由成都市科协主办、《科幻世界》杂志社承办的全球科幻作品征集活动“100年后的成都”在2019年拉开了帷幕。活动邀请参与者用科幻小说、绘画甚至视频的方式幻想100年后的成都故事。这些作品都会被数字化并存入时间胶囊,保存至少100年。

  对于成都打造“科幻之都”,董仁威认为,必须有开放包容的心态,“不能只站在成都或四川省的高度,要站在全球的高度看问题,才能真正建设好科幻之都。”

  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科幻城”,选址成都空港新城,占地1400亩,拟建设中国科幻影视拍摄研发基地、中国科博场馆研究设计中心、科普科幻传媒基地、中国科幻博物馆、科幻文创孵化园、科幻创意教育园区、四川自然科学博物馆、科幻世界乐园、科幻城商业配套等九大区域,涵盖科幻产业各个环节,以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科幻产业项目聚集四川,形成品牌、人才、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MORE VFX运营总监刘姗姗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成都在影视产业上基础不如北京,有时候我们也要耗费一些异地沟通成本。所以,我们希望成都的产业链能尽快打造起来,引入科幻影视生态。”

  西夏的想法是,拥有科幻故事创意或科幻小说版权的机构在孵化影视项目时,可以尝试从小的项目做起。“很多作品可以做系列短片,这也有利于在移动互联网上传播。通过这些体量不大的项目,可以慢慢聚集人才,积累经验。”

  “科幻城也好,科幻产业园也好,里面一定要有扎实的内容。”吴显奎说。

  2019年11月24日,由四川大学和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共建的中国科幻研究院于四川大学成立,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和《科幻世界》杂志社联合推出的学术期刊《科幻评论》也将创刊。

  吴岩认为,“这些动作都会为成都聚集更多力量,不仅是科幻文学力量,还有科幻理论、科幻产业的研究力量。”

  杨枫说:“现在还只是一个个点,希望在打造‘科幻之都的倡议下,十年二十年能连成一张网。”

  宋代伦 刘佳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