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巨平
何者为疫,在先秦时期虽见诸记载,但所指不详。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疫,民皆疾也。”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命义篇》中云:“温气疫病,千户灭门。”晋代吕忱在《字林》中云:“疫,病流行也。”从“皆疾”“千户灭门”“流行”等词语中可以看出,疫病具有流行广、危害重的特点。
现代医学将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疫病”解释为“具有温热性质的急性传染病”,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病情危重凶险并具有流行特性的一类疾病。
据邓拓《中国救荒史》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古代大规模的疫病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有255次,其中周代1次,秦汉13次,三国魏晋南北朝34次,隋唐五代17次,两宋金元52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病毒的斗争一直是长期存在的,人类也逐步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阻止、预防疾病,并用医学的方法加以诊治。
远古时代,巫、医不分。巫术迷信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鬼神在作祟,要去除病痛,就要祭祀鬼神。《释名》云,“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就是将致病的原因归结于鬼,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疫鬼”“病鬼”等说法。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於是乎禜之。”是说在发生水旱疠疫等灾害时,要祭祀山川神灵,以求得神的庇佑。传统的傩戏就是为了驱除带来瘟疫的鬼。唐代诗人姚合“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傩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的诗句,描述的就是傩戏驱鬼去病祈禳的场景。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进步,巫、医开始分流,在春秋时期就有人开始从病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疾病形成的原因,有了比较理性的疾病观。
历代医家认为疫病是温病,称“温疫”,致病原因归于各种“气”,有王叔和“时气说”、葛洪“疠气说”、巢元方“乖戾之气说”、吴又可“异气说”等致疫的病因学说。按照这些学说,若能“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益正气,避邪气,则疫病是可以避免的。
为防止疫病扩散,中医学很早就有隔离制度。隔离是阻止疾疫传播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可以将疫情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文献记载的南朝“六疾馆”、唐代的“疠人坊”、宋朝的“安乐坊”“安济坊”、明清的“养济院”等,都是政府专门设置的隔离机构。
疫情发生后,抗疫救疫最积极主动者当屬官府,一般多采取遣使巡问、赐给医药、帮助埋葬死者等措施,对控制疫情具有一定的实效。同时官府会减轻百姓赋税负担,鼓励百姓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尽快度过疫情的阴影,使社会生活走上正轨。
历史上疾疫曾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北魏永平三年(510年)平阳郡之禽昌、襄陵二县大疫,自正月至四月,死者2730人,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项关于疫区及死亡人数最为确切的记载。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乌程人吴逵父母兄嫂并亡,吴逵力负土敛十二棺,葬七坟,可见其家遭遇之惨。
十年前,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腹心地带通辽市发现了一处史前聚落——哈民忙哈遗址。遗址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距今6000~5000年。
遗址房址内发现有大量凌乱的人骨。从人骨放置状态看,有的是二次集中堆放形成;有的则呈现出死者狰狞的体态,随身佩戴的玉器显示出个体死亡后的原始场景。经鉴定,平均死亡年龄为26.8岁。有研究认为,遗址检测的死者死亡年龄的分布模式与鼠疫较为一致,即接触者才会感染,不论年龄与性别,从而认定哈民忙哈遗址是国内发现的最早一处因为瘟疫而废弃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同类型的遗址,还有内蒙古的庙子沟遗址,也是因瘟疫而遭废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