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一“失足”成千古恨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糖尿病,并发症,足部溃疡,截肢
  • 发布时间:2011-01-18 13:29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而在所有并发症中,足部溃疡(下称糖尿病足)是最常见的一种。糖尿病患者发生这种并发症的几率在20%左右,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因此被截肢。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防控糖尿病足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重视它,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避免造成“永失双足”的悔恨。

  “烂脚”,让他痛不欲生

  近日,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病区,一名刚入院、75岁的“糖足”患者汤老大爷,经常从病床上摔下来。追问原因,老人说他是故意摔下来的,因为他痛不欲生。

  老人患糖尿病多年,3年前,他的左足变黑溃烂,疼痛难忍,烂得仅剩下脚后跟时,老伴把他的烂脚掰下来,后来住院愈合,一年前右脚又破溃疼痛,这次住院又截掉半只脚,用他自己的话说,两只脚都不能走路,自己受罪,还给家里人增加负担,自杀的能力都没有,只能选择掉床摔死……

  在现实生活中,此类病例数不胜数。糖尿病患者所谓的“烂脚”,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发病率约占20%,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外伤等因素合并感染是引发糖尿病足的常见原因。

  在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常需承受高血糖之苦,长年累月导致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血管内易形成血栓并集结成块,以致血管闭塞。由于脚部离心脏最远,血管闭塞的影响也最容易在这里显现,进而引起脚部水肿、发黑、坏死、腐烂,形成坏疽。

  坏疽:组织坏死后因继发感染或其他因素影响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

  神经病变导致的感觉迟钝是造成糖尿病足的基础。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末梢病变引起肢体麻木,从而造成感觉障碍,对冷热、疼痛等各种感觉反应迟钝。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对微小的病变很难察觉,脚部也极易受到烫伤、外伤的伤害。糖尿病患者出现感觉障碍之时,不经意感染也会直接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如脚气、脚磨破皮,甚至剪指甲时不小心碰破脚部皮肤,都有可能导致继发感染并迅速扩散,并最终形成糖尿病足。

  认真检查,早期发现

  刘大爷患糖尿病多年,由于一直自觉身体良好,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治疗。一天散步时,李大爷脚底不小心被铁钉扎伤,到附近的诊所进行了简单包扎,并吃了消炎药,可一点也不见好,一周后被扎的左脚就出现严重感染,溃烂面越来越大。

  “只是一个小钉子,哪知道会有这么严重啊?”躺在病床上的刘大爷,时不时还会发出这样的叹息。

  和李大爷的想法类似,多数患者对糖尿病足这种并发症不够了解,直到脚部严重溃烂甚至面临截肢时才想到去医院就诊,结果往往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有足够警惕,早期发现非常重要。

  糖尿病足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慢性周围血管和神经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随着血管管腔狭窄,对组织的供血越来越少,可表现出一系列症状,包括下肢麻木、疼痛、行走距离越来越短,或是坐着不动时也会出现疼痛。而糖尿病患者足的早期神经病变,可表现为感觉丧失或异常,如四肢末端,特别是脚部的麻木,走路好像踩着棉花或有针刺感等。

  以下检查方法也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发现糖尿病足的迹象:

  ◆尼龙丝试验

  这种利用特制尼龙丝检查患者感觉的方法简单易行,花钱花时少,可以了解患者足部是否仍存在感觉。通常采用10克尼龙丝检查法,即取1根特制的医用10克尼龙丝(不同于普通尼龙丝,该检查宜在医院进行),一头接触患者的大足趾、足跟和前足底内外侧,同时,用手按尼龙丝另一头轻轻施压,使尼龙丝弯曲。患者若能感到足底尼龙丝,则为正常,否则为异常。不正常者要高度警惕糖尿病足的发生。

  ◆下肢血管彩超

  这项检查是无创性的,跟腹部B超是一个原理,只是探头不同。它可以反映从足动脉开始往上管腔的情况,如血管的阻塞情况、血流量的大小等,这是诊断糖尿病足早期很重要、准确率很高的检查。

  ◆踝肱指数(ABI)

  踝肱指数的检查非常简单,就像量血压一样。我们平常量的都是胳膊的血压,只要量血压的时候加上一个小设备,把踝关节、腿上的血压再量一量,然后把下肢的动脉压做为分子,把胳膊上的动脉压作为分母,得出的分值就是踝肱指数。这个指数越小越不好,越小就说明腿上有动脉硬化,腿上的血管变狭窄了。这是一种简单、科学、准确的检查方法,可以消除年龄、全身血压及动脉壁硬化等因素对下肢血压绝对值的影响,对早期发现病变十分有益。

  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应常规检测ABI,以便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失足”不是唯一选择

  70岁的刘老太是位老糖友。几周前,她的双脚开始发痒,还起了不少小水疱。她起初以为是脚气,自己到药店买了盒达克宁药膏回家抹。几天过去了,脚上的水疱不但没消下去,有些甚至开始破裂、流水。后来脚部出现溃疡,刘老太才匆忙去医院。当医生告诉她患的是糖尿病足时,刘老太顿时嚎啕大哭起来。原来,在她的印象中,糖尿病足的结局只能是截肢。

  糖尿病足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截肢,这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多数患者和家属都不愿意接受。

  其实,截肢只是针对部分严重的糖尿病足患者采取的不得已措施。糖尿病足患者该如何治疗、是否要截肢,需综合判断,既要看局部表现,又要看全身综合情况。在处理上,一定要强调局部和整体结合。

  ◆控制血糖,消除感染

  就整体来讲,首先要控制好高血糖,糖尿病足的发生会导致血糖控制难度的增加,多数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血压、血脂、吸烟等可变因素的控制对伤口愈合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感染是导致病灶扩大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有骨髓炎和深部脓肿者,常需住院控制感染。这种情况下,应在血糖监测的基础上强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同时加强抗炎和积极清创。表浅组织的感染与深部组织感染处理有所不同。原则上,应在细菌培养的基础上决定用药。

  对于表浅的感染,可以采取口服广谱抗菌素(例如头孢霉素加克林霉素),不应单独使用头孢类或喹诺酮类药物。克林霉素可以很好地进入组织,包括很难透过的骨组织,口服治疗可以持续数周。深部感染可以用上述相同的抗菌素,但是开始时应从静脉给药,以后再口服维持用药数周(最长达12周)。深部感染可能需要外科引流,包括切除感染的骨组织和截肢。

  ◆减轻压力,对症处理

  处理糖尿病足溃疡的关键是要减轻原发病变造成的压力,可以通过特殊的矫形鞋子或足矫形器来改变。还要根据溃疡的深度、面积大小、渗出物多少及是否合并感染,来决定换药的次数和局部用药。对于难以治愈的足溃疡,可采用些生物制剂或生长因子类物质,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表皮生长因子(EGF)等促进溃疡愈合。

  ◆血管造影,有效截肢

  对因严重下肢缺血导致的糖尿病足溃疡可考虑行血管重建手术,血管置换、血管成型或血管旁路术等可能使部分患者避免截肢。已发生坏疽且在休息时有疼痛及广泛的病变不能手术者,则需要截肢,尽可能在膝以下截肢。

  糖尿病足患者在截肢前最好做血管造影,以决定截肢平面,对于血管阻塞不是非常严重或没有手术指征者,可以采取内科保守治疗,运用扩血管和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如川芎嗪、阿司匹林等。截肢手术后的患者,要给予康复治疗,帮助患者尽快利用假肢恢复行走,由于一侧截肢后,另一侧发生溃疡或坏疽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对患者加强足保护教育很有必要。

  防患未然,预防为先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目前,糖尿病足的治疗只能控制病变的发展,并不能将之根除,甚至还有相当部分的截肢患者需要面临再次截肢的可能。因此,想要远离糖尿病足,最好的方法就是时时刻刻注意预防,防患于未然。

  预防糖尿病足,可以从以下3方面去做:

  ☆时刻注意血糖控制,严重者要使用胰岛素。控制好高血糖,是预防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必要条件。

  ☆注意饮食安全。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要做到“六个不”,即不甜、不咸、不腻、不辣、不烟、不酒。

  不吃血糖指数高的甜食,还有吃起来并不太甜但却常能引起餐后血糖明显升高的食品,如土豆(尤其是炸土豆)、毛芋头、山芋、红薯、地瓜、藕等。

  做菜应少放盐,吃得过咸不但可引起血容量增加而致血压升高,加重肾脏、眼底及心脏负担,促使或加重血管并发症,而且还能激活和促进小肠内葡萄糖分解酶的活性,使糖的吸收加快,导致餐后血糖上升。

  不吃油腻的食物,特别是含有较多动物油脂的食物。

  尽量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还要做到不吸烟,尽量不喝酒,抽烟会破坏人的血管,加重或引起胰岛素抵抗,危害神经系统功能及能力,降低免疫力和影响呼吸系统功能。酒精在体内要由肝脏来解毒。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在肝脏内贮存葡萄糖,所以肝脏解毒能力较差。

  ☆密切注意减少脚部感染。某些创伤,如不合脚的鞋挤压、局部出现鸡眼处理不当、袜子缝线的摩擦、皮肤外伤等,均可造成感染。感染虽然不是糖尿病足的唯一发生因素.却会使糖尿病足的损害进一步加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