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存储并购在所难免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存储,并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19 13:26
拾遗补缺大有可为
厂商间的并购大多数是为了弥补产品线的短板,惠普和戴尔就是这类厂商的代表。2010年,惠普与戴尔都进行了多次并购。虽然与3PAR 擦肩而过,但是戴尔在并购市场上还是收获颇丰,将Compellent、Ocarina、Exanet等收至麾下。惠普在存储方面最大的收获就是3PAR。
惠普拥有比较完整的存储产品线,但是这些产品基本上是以SAN 为核心的,依托的是传统的存储架构。在云计算时代,惠普需要一条得力的云存储产品线,以便与EMC这样强硬的对手抗衡。惠普希望通过投资一些新兴的存储产品领域,从而带动整个存储产品线的发展。因此,惠普先后收购LeftHand和IBRIX,进入了快速增长的iSCSI存储和NAS领域。之后,惠普通过收购3PAR,一下子抢占了云存储的制高点。2011年,在存储方面,惠普可能会把重点放在对3PAR 的整合和新产品的研发上。
戴尔与惠普略有不同。在向企业级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的过程中,戴尔需要弥补的东西比较多,所以近两年戴尔进行的收购涉及很多方面,既包括产品方面的,也有服务方面的。在存储方面,收购Compellent 增强了戴尔中端存储的实力,而且为戴尔日后进军高端存储市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考虑到更长远的发展,戴尔在存储方面的收购可能会集中在高端存储领域以及存储软件方面。当然如果在云计算方面有好的厂商,戴尔应该也不会放过。
现在,很多人关心,戴尔与EMC 是否会继续保持在存储方面的合作关系。笔者认为,这不会对戴尔造成太大的困扰。戴尔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快速壮大存储业务。当存储业务真正变得强大以后,戴尔与EMC 是分还是合,就变成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了。
EMC有过50 多次成功收购的经验,因此它在并购市场上的实力不容小觑。不过,以EMC 今天在存储市场上的地位,它在存储市场上的并购,应该算是锦上添花型。今天的EMC 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存储厂商,收购VMware 与RSA,为EMC 转型成为信息基础架构供应商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除了收购Data Domain 和Isilon 等存储厂商以外,EMC 在其他领域的一些收购也值得关注。2010 年7 月,EMC 收购Greenplum,进入数据仓库、商业智能市场,与IBM、Oracle 展开了正面竞争。此举也为EMC 大数据(Big Data)策略的顺利实施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砝码。笔者认为,未来EMC 可能围绕大数据策略展开一系列收购,收购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存储领域。
Oracle 与Cisco 是存储市场上的“潜伏”高手。
在收购Sun 之后,虽然关于Oracle 将收购存储厂商的传闻不绝于耳,但是Oracle 一直按兵不动。其实,在Oracle 收购Sun时,Sun 存储已经辉煌不在。Sun 的磁带业务大幅萎缩,并且在企业级磁盘阵列方面终止了与HDS 的合作,它剩下的最具价值的产品就是文件系统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Oracle 还是要慎重对待对Sun 存储产品的整合。在没有彻底消化Sun 的存储业务之前,Oracle 应该不会轻易动收购其他存储厂商的脑筋。不过,在并购市场上,Oracle 经常有出奇不意之举,再加上那个不按常理出牌的首席执行官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如果Oracle 突然宣布收购NetApp,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感觉奇怪。
思科已经义无反顾地进入了服务器领域,存储会不会是思科的下一个目标?现在,在存储方面,思科比较倚重EMC。思科与EMC、VMware 成立的VCE 联盟已经成了云计算领域的一面旗帜。从整体实力来讲,只有Oracle、思科有能力收购EMC、NetApp 这种级别的存储厂商。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思科应该不会轻易涉足存储领域,除非它真想收购EMC 或NetApp。
被盯上的软件厂商
2010 年,被收购的存储厂商基本上是硬件产品供应商。从数据中心存储基础架构的角度来看,软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会为厂商带来更多的增值。2011年,存储软件和数据管理厂商被收购的可能性很大。值得关注的软件厂商包括赛门铁克、飞康和CommVault。
2004 年,赛门铁克大手笔收购VERITAS,将最热门的存储与安全整合在一起,在业界引起了轰动效应。现在,关于赛门铁克将拆分安全与存储两部分业务的传言甚嚣尘上。有人认为,VERITAS 的存储软件业务对于微软、Oracle 这样的厂商来说是很好的补充。2010 年,从来不做硬件的赛门铁克推出了软硬件一体化的重复数据删除设备。不管是走软硬件一体化的道路,还是进行业务拆分,赛门铁克未来的发展确实存在许多变数。
飞康一直专注于数据保护领域。近几年,其业务发展可谓风声水起。飞康的技术和产品很有特色,同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又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实现产品、业务、品牌的全面提升。刚上任4 个月的飞康首席执行官詹姆斯·麦克尼尔(James P. McNiel)曾表示,飞康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强大的独立软件开发商。但是对于那些急于弥补数据保护产品短板的厂商来说,飞康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有人将飞康与集群NAS 厂商Isilon(2010 年被EMC 收购) 和备份软件厂商BakBone(2010 年被Quest 收购)相提并论,认为飞康被收购的可能性较大。
CommVault 因倡导统一数据管理理念而被大家所熟知。但是在数据保护领域,CommVault 还属于后起之秀,产品上虽然有特色,但从业务规模、品牌知名度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来看,与EMC、赛门铁克这样的老牌厂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010年,备份软件厂商BakBone被收购,这将开启数据备份软件厂商被收购的大门。CommVault Simpana独特的统一数据管理平台代表了未来数据管理与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数据备份领域,特色鲜明的CommVault 很可能成为被收购列表上的热门。
在存储软件方面,戴尔与赛门铁克、CommVault等厂商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弥补软件方面的短板,戴尔收购存储软件厂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同理,Oracle可能也是一些中小型存储软件厂商的好归宿。
中国存储厂商要给力
与国际市场上一波接着一波的并购潮相比,中国存储厂商的表现相对比较冷静。大约在两年前,UIT(创新科存储技术有限公司)曾经有意收购北京同有飞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有飞骥),但因同有飞骥拒绝被收购,最后此事不了了之。EMC 公司首席执行官乔·图斯(Joe Tucci)曾表示,不排除收购中国厂商的可能,但是直到现在,EMC 也没有任何动作。
在虚拟化和云计算时代,技术的变革对中国存储厂商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尤其是在云存储市场上,中国存储厂商有很大机会实现弯道超车。2011 年,中国存储厂商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是尽快把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就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存储市场上站稳脚跟,只能给外国存储厂商当配角。一些初具规模的中国存储厂商,其年收入多年以来一直在一两亿元之间徘徊,始终无法实现更大的突破。还有一些刚刚进入存储市场的小厂商,虽然数量众多,而且在区域上有一定影响,但都各自为战,无法形成集团优势。
近几年,UIT 在中国存储市场上表现活跃。笔者认为,UIT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国际化的视野。UIT 从成立之初就瞄准了国际市场,先是东南亚市场,之后又是北美市场。UIT 董事长陈凯近两年将工作重心转向了海外市场,经常是中国、美国两边跑。如果不是受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UIT可能已经成功上市。虽然上市的计划被搁置,但是UIT并没有停止资本运作。一旦时机成熟,UIT肯定会选择上市。
同有飞骥在中国存储市场上耕耘了20多年,一直稳扎稳打,十分低调。但是从2010年开始,随着新股东的加入,同有飞骥也开始进行资本方面的运作。近期,同有飞骥还在北京购买了新的厂房,准备把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集中在一起。虽然对上市的问题,同有飞骥讳莫如深,但是从各种迹象看,同有飞骥在2011 年会有大动作。以同有飞骥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存储厂商,在产品、研发、渠道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积累。现在,它们最缺的是一点“野心”和胆量。中国现在有一批规模较小,但产品和技术比较有特色的存储厂商,主要集中在存储软件领域。如果这些厂商能够被有效整合,对于提升中国存储厂商的整体实力来说是一件好事。
更多内容袁详见http://blog.cio360.net/b/6_2637_22581.html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