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骗补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虚报,节能惠民,家电下乡,造假
  • 发布时间:2011-01-19 14:52
  苏浙皖“节能惠民”造假骗补调查

  “这不是一家两家的问题,也不是浙江省一个地方的问题,有这样的利益驱使,就会有这样的行为。有的时候也很难判断到底是企业造假还是经销商造假,或者他们之间达成了什么样的默契。”

  “某些空调企业造假骗补数亿元的信息已经出来几个月了,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相关部门站出来宣布调查和处理的结果。如果按照造成损失一亿元就属于‘重大损失’的标准来算的话,这已经不仅仅是钻空子了,是犯罪!但我很奇怪的是为什么没有司法机关介入。”家电产业研究专家刘步尘对《望东方周刊》说。

  在刘步尘看来,“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与“家电下乡”一样,都没有规定破坏规则会导致怎样的处罚,结果导致造假骗补现象的丛生,主管部门又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核查。

  针对“节能惠民”造假骗补问题,本刊专门刊发了《“节能惠民”造假骗补再调查》,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0年10月下旬,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和财政部经建司又对全国部分城市企业上报申请补贴的数据进行了抽样再调查,调查结果依然尚未公开。本刊记者在此之后随机选取以上部门抽查过的城市又进行了跟踪调查。

  “重灾区”的核查清单

  浙江省被认为是“节能惠民”工程造假骗补的一个“重灾区”,根据该省于2010年7月26日至8月10日完成的第一批大宗用户专项调查结果,已核查到的76146台中,“确认购买”的是14335台,“确认未购买”的多达61811台。尚有73855台因“不配合”、“拒绝调查”、“联系方式为经销商”等原因未能核实。

  根据调查单位,中审亚太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浙江(万邦)分所对核查结果的分析说明:在这一批核查涉及的22家企业中,几乎所有厂家均有虚假上报信息,甚至个别厂家全为虚假信息。

  经查实虚报总数最多的是广东美的,上报总台数76772台中,仅有2186台空调已确认购买,所占比例为2.85%。而另有l32474台均确认为虚报购买信息,所占比例高达42.3%;无法核查到的共计42111台,占上报比例高达55%,其中绝大多数为有意不配合。

  其次是宁波奥克斯,上报总台数16689台中,确认购买的只有3176台,占上报数比例19.03%,已确认虚报信息5695台,占上报总数比例达34.12%,无法核查共计7766台,占上报总数比例47%。

  类似的还有广东志高,上报总台数11966台中,仅有占比例5.52%的660台确认购买。而占比例高达38.85%的4649台确认为虚报购买信息。无法核查的共计6643台,占上报总数56%,也多为有意不配合。

  温州月兔,上报总台数6630台,确认购买仅400台,占上报总数比例仅6.03%,已确认虚报购买信息4882台,占上报总数比例高达73.63%。

  广州松下,上报总台数1682台,确认购买仅21台,占上报总数比例1.25%;已确认虚报购买信息1273台,占上报总数比例高达75.68%。

  青岛海尔,上报总数2380台,其中确认购买622台,占总数比例26.13%;确认虚报信息876台,占总数36.81%;无法核查共计882台,占总数37.06%。

  海信集团,上报4086台,其中确认未购买的虚报数量有1851台,占总数的45.3%,其余全部为无法核查。

  沈阳三洋,上报总台数217台,经查全部确认为虚报购买信息。

  珠海格力,上报总台数14984台,其中确认购买6634台,占上报总数比例44.27%;无法核查共计4127台,占上报总数28%。

  而根据浙江省自2010年9月8日至10月18日在温州市进行的第二批小宗用户专项检查,已经核查到的为33290台,占全部应查数的76.26%,其中“确认购买”为7077台,占全部应查数的16.21%,“确认未购买”的26231台,占全部应查数比例高达60.05%。未核查到的台数10370台,占全部应查数的23.74%。小宗客户清单中,温州月兔上报虚假信息最为突出,共计24022台为虚报。占该企业全部上报总数的71.31%。

  “有些企业跑到财政厅来骂人”

  不同的省市,负责执行核查工作的部门、委托核查的单位以及核查的方法、尺度并不尽相同。浙江省财政厅企业处处长张卉对《望东方周刊》说:“实际上,并不一定调查显示的‘重灾区’就真的比其他地方更严重。浙江省委托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核查工作,查得非常严格,导致有些企业都跑到财政厅来骂人,责怪我们不保护他们。但毕竟,这个事情要实事求是。”

  张卉告诉本刊记者,今年年初的时候,浙江省对2009年下半年的高效节能空调上报数据进行核查,也存在一些问题,但结果并没有这么严重。导致今年问题严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今年4月份,国家相关部门发布更改补贴标准的通知,从6月1日起,每台高效节能空调的补贴金额下降了一半左右。对于企业来讲,一年的产量、销量、成本、补贴基本都是年初核算好的。很多空调厂商都已经卖给经销商,只是还没卖给用户。这样一来,中途降补,就相当于提价,有些企业可能就会面临亏损。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和经销商造假,赶在6月1日之前先把补贴套出来。

  “这不是一家两家的问题,也不是浙江省一个地方的问题,有这样的利益驱使,就会有这样的行为。有的时候也很难判断到底是企业造假还是经销商造假,或者他们之间达成了什么样的默契。”张卉说,“所以说政策在制定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如何更规范,怎么样调整才能避免负面影响。补助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兑现比较好,监管和核查应该有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涉及金额这么大的补贴,不能随意更改,也不能不尊重市场规律。”

  在今年7月底,发改委又“给了一次机会”让各企业复核,重新提交数据。而温州月兔在第二批次的抽查中并没有重新提交数据,这导致他们在第二批次的抽查中显得问题尤其严重。在家电专家刘步尘看来,这次“复核”相当于某种程度上对造假的默许,并且再一次刺激了企业进行新一轮的造假。

  万邦会计师事务所负责核查的组长黄英芳告诉本刊记者,在他们调查的过程中,所有的经销商都意见很大,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因为“合同早就签好了,价格也定了”,政策变来变去对他们影响很大。而调查中虚报信息的主要部分,就是大量已经申请补贴的空调都还囤积在经销商那里,没有按照要求安装到户。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企业与经销商之间对造假骗补是有一定默契的,比如美的和志高,很早就要求经销商提供大面额的发票给他们做帐。发票开出之后,再来作废??

  有些经销商上报数据甚至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销售额。如美的在合肥的一家经销商,2009年全年的营业额才309万元,但上报“节能惠民”的空调销售额就达2000多万元。

  无所不用的造假手段

  空调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突击”做假账和制造障碍对付检查的手段各异,有些甚至形成了一整套操作模式。

  比如说,企业利用员工的身份虚报信息。在浙江省第一批核查的时候,序列号145717—145771的用户任某、序列号64231—64286的用户何某、序列号64287—64477的用户何某,经查证均为广东志高的员工,并且表示从未购买过空调或者从未购买过这么多空调。

  还比如在旧的空调机上贴上新的能耗标签、序列号,既欺骗消费者也蒙混检查。这在第一批次的检查中一共发现了424台。检查人员在现场的检查中虽然证实有安装空调,但仔细查看内机之后,发现该部分空调能耗标签以及高效节能标签均有重新贴过的痕迹,且侧面型号标签及序列号为重复覆盖粘贴。查看外机之后发现生产日期为2008年,型号与空调内机上所标示的也完全不同。

  经销商也会动用自己的名义、亲戚的名义来虚报销售数量。在对这些数据的调查中,核查人员甚至会动用一些非常手段,才能攻破防守,获取真实信息。

  比如说,浙江金华地区的美的品牌共计13785台,所留的用户电话均为绍兴地区的电话。核查人员电话联系时,对方均表示人在外地,无法配合。其中有1250台,资料显示安装在义乌福田一区,用户为陈某。核查人员到现场查看时发现,义乌福田一区安装的全是中央空调,根本没有安装台式空调。随后,调查人员假扮消费者打电话,证实这些“用户”实际上是经销商。

  “无法确认”的信息里,也有许多非正常的情况,诸如,从用户姓名,到电话,到安装地址,每一栏信息都互相无法对应的情况屡见不鲜。难以判断是信息登记的时候有误还是故意填错。还有一些根据电话归属地和详细地址判断似乎不在检查的所在地,真假难分。

  而这些非正常手段不仅出现在浙江省,江苏、安徽等地的数据也呈现出诸如此类的种种状况。

  比如在南京市鼓楼区,第二批抽查的7612台空调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数据存在各类问题,要么是拒绝配合未能核实,要么是发票等信息不全,或者是确认信息虚假。在这其中也有一些奇怪的现象,比如说,被划归为“非本地信息”的石头城68号的8台志高空调,分别都登记在不同的用户名下。而这8个不同的人联系方式全是重庆市的手机号,检查人员打电话的时候不予配合。当检查人员来到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的68号时,发现这是一家单位,且被告知不会以私人名义买空调。但是这个院子侧面的一堵墙上,的确又装着不少志高空调的外机。看起来“真亦假假亦真”。

  在合肥市,本刊记者根据第二批检查的用户登记表进行随机抽查,存在有客户姓名和电话地址等信息相符,但确定自己没有购买的情况:如瑶海区长江东路的王某,登记显示,她于2010年4月购买了4台美的空调,但她告诉本刊记者,自己一台也没有买过,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也有各项资料都错乱的情况。比如地址登记为合肥市包河区芙蓉路与翡翠路交叉口港澳广场广播部的客户盛某于2010年4月购买了3台美的空调,而登记的电话一拨通,对方刚听到本刊记者称呼其名时便勃然大怒道:“你又是发改委的吧!都跟你们说了无数次了我不是盛X,我也没买过空调,你们要了解的情况我都说清楚了,别再骚扰我了!”随后,本刊记者又前去该地址,得知该港澳广场不论是广场售楼部还是业主单位,其中包括一家苏宁电器的卖场,都没有一个“广播部”,也没有盛某这个人。

  “扰民”的核查

  在浙江、江苏、安徽等地,执行“节能惠民”专项核查工作的调查人员均向本刊记者表示,核查工作的难度之巨超乎寻常。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成千上万户用户的入户核查,不仅要解释政策说服民众配合,还要克服各种资料不齐、信息短缺的障碍。

  江苏省节能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吕俊告诉本刊记者,他们最早试图自己做这个调查,后来发现做不下来,然后想到借用邮政的力量。随后,与南京市邮政局合作,利用一支精品投递队伍来完成核查。因为邮政的网点优势,人多、段道熟、民众认知度高、执行力强、后期的数据统计系统也完善,这项工作才得以在短期内完成并实现相对而言较高的入户配合率。核查的结果,可靠性还是较高的,在南京市鼓楼区10月份小宗用户的抽查情况看,并没有出现大面积造假的现象。

  然而,由于政策前期的宣传不足等原因,还是有许多用户不理解或者拒绝。包括各类复杂的情况,到底是不是“造假”,吕俊表示不能由他们来下这个结论。

  一位参与核查的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在江苏省,市场销量占主导地位的是格力、美的、志高三家企业。从调查的直观上看,格力好一些,基本上没有问题;志高差一点,出现问题多一些。

  信息要获得确证的难度较大,即便是民众认知度很高的邮递员,在操作核查工作的过程中也遭遇了重重阻碍。比如说,一些用户并不知道自己购买的空调是“节能惠民”补贴产品,于是拉住邮递员要补贴。还有的政府部门怀疑邮递员行骗,将人扣留下来??

  许多用户在多接几次电话之后明显烦躁,声称扰民。安徽省受委托核查的至诚报业核查人员也表示“受了各种委屈”, 不理解、不配合、被骂骗子??

  对于不配合、拒绝核查的这部分无法核实情况,就很难去判断到底是造假躲避检查,还是的确扰了民、群众不愿意配合。

  浙江省万邦会计师事务所主任黄英芳告诉本刊记者,入户调查一台空调,抄取序列号等信息,用户至少需要配合调查人员10分钟的时间。而且一些空调安装在卧室,用户从隐私角度考虑不愿意外人进入也是可以理解。地毯式的入户调查到底是否可取,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核查,如何在实现“惠民”的时候不要“扰民”,又要确保惠民的钱都真实地落在了民众身上,是一个值得再探讨的问题。

  “如果每出台一个政策,就增加很多工作量,从而导致经费的增多和机构的膨胀,这个政策的完善性和可操作性就是值得商榷的。”浙江省财政厅企业处处长张卉对本刊记者说,“一个政策的设置如果不完善,就可能存在让不诚信的企业钻空子的诱因。这次出问题的企业不仅有上市公司,还有国企,可以说是大面积的问题。政策的初衷虽然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到了最后,不仅导致了市场的不公,一处理可能就把企业也搞垮了,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用户不愿意配合已经是常见的情况,在核查的过程中,一些被调查者也表现出各种情绪。不仅浙江的一些本地企业指责调查部门不保护自己的企业,在合肥,一些企业也出现抵触情绪,不太愿意配合。

  合肥的空调市场主要是格力和美的占主导。在第二批次抽查的10691台中,绝大部分为美的和格力,其中美的抽查6000余台,格力抽查3000余台。而从整个安徽的市场占有率上讲,格力的年销量是美的的近3倍。由此,美的对于这一次的“重点”抽查表示出不满意。他们对检查人员提出质疑“为什么格力销量是我们的3倍,但查我们查得这么多。”

  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监测处副处长张雪峰告诉本刊记者:“数据不是由我们决定的,国家发改委交给我们让核查的数据就是这样。从核查的结果看,格力也要好一些。”

  是一笔结不清的账吗

  张雪峰告诉本刊记者,理论上讲,作为大型企业,要造假也不会琐碎地在小宗用户上一台一台地造假,所以最能看出问题的应该是大宗用户的调查。

  然而,全国范围内于今年7月底开始的大宗用户核查进行不足十天就被全面叫停。包括安徽、广东等省的核查都并没有进行完。有的只完成了百分之五十,有的完成了百分之七八十。加上已经核查部分,大量因种种原因“无法核实”的信息,全国范围内到底有多少数据是造假,成了一笔没有结算清楚的账,也造就了一把默默悬挂在空调行业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于核查率的问题,安徽省发改委环资处副处长耿冬木对本刊记者说,实际上,真要查的话,最终还是能查得清楚的。

  家电产业研究专家刘步尘告诉《望东方周刊》:“这些数字并不涉及国家机密,应该要公开,如果不公开的话,就是行政不作为。”

  刘步尘认为,制定规则的人必须承担监管责任,发现问题没有什么可怕的,关键是要承担。惩罚如果不“打痛”,就等同于默许和纵容。企业造假的时候,主管单位如果不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就会导致破坏规则的恶性循环,“惠民工程”就会变成“害民工程”。这就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了,伤害的不仅是坚持原则的人和消费者,更是整个社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