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前的三大碰撞

  • 来源:微型计算机
  • 关键字:变革,碰撞
  • 发布时间:2011-01-20 16:32
  2010年对于处理器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中,并没有多少革命性的惊世之作,AMD与Intel的运算核心在架构上并没有得到太大改良,更多的只是在制程技术上的进化。但在这一年,我们却看到了不少CPU新技术、新思路的提出:采用1.5核设计的AMD推土机架构、采用环形总线设计的Sandy Bridge架构、覆盖移动平台与桌面平台的AMD APU融合型处理器。显然2010年对于处理器来说更像一个变革前的前夜,但处理器在2010年却并没有“享受”到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短暂平静。在这一年,处理器业界的两大巨头仍在多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碰撞。

  第一次大碰撞:融合处理器 Vs. 传统平台给AMD的下马威 Intel抢先发布Clarkdale将GPU融合进CPU是势在必行的趋势,这不仅可以提升集成显示核心的性能,减小功耗,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大处理器厂商在图形核心市场上的占有率,获得更多的收益。在这个新兴领域,Intel先行一步。在2010年1月8日他们首先给了AMD一个下马威,发布第一代融合型处理器:采用Clarkdale核心的Pentium G、Core i3/i5系列处理器,覆盖了从600元~1200元的中端、中高端处理器市场。这些处理器不仅采用Intel新一代32nm制程,在结构上也带来了不同。他们首次将GPU和CPU封装在一个处理器基板上,在x86架构下实现了GPU与CPU的高度集成化。不过Intel的实现方法却相当简单,仅仅是将原来主板上集成GPU的北桥核心移至CPU基板上,与CPU核心平行安置,并且共用一块金属盖保护而已。从技术架构来看,由于GPU、内存控制器仍在北桥内,CPU核心也依旧通过类似前端总线的设计和北桥芯片连接,因此此类融合处理器仍存在CPU访问延迟过大的弊端。Intel这样的做法虽然有取巧之嫌,但毫无疑问的是,Intel毕竟开创了先例,抢占了第一个发布融合型处理器的风头。

  传统平台优势突出 AMD表示压力不大

  面对突然来袭的Clar kdale,作为业界另一巨人的AMD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紧张,他们没有追随Intel发布相似的处理器产品。而仍然采用CPU+南北桥的最传统整合平台化结构应对Intel的Clarkdale。原因很简单,首先AMD当时的AMD 785G+AthlonⅡ已经能很好地在3D性能上战胜Clarkdale平台。而后期随着AMD在2010年4月底发布880G、890GX等整合芯片组,AMD整合平台的性能优势被进一步扩大。其次Intel Clarkdale融合平台的价格并不低,即便在Clarkdale发布一年以后的今天,定位相对较低的Core i3 530价格仍在750元左右,如再搭配一块H55主板,价格将接近1200元。反之AMD的AthlonⅡ双核处理器搭配AMD785G/880G的价格也就在900元以内。因此由于在性能、成本上都拥有领先优势,AMD并没有在2010年推出类似的融合型处理器进行抗衡。当然,这并不代表AMD就不研发融合型处理器。为了更好地对抗Intel Sandy Bridge等新一代融合型处理器,并扩大处理器业务范围,AMD也将于明年很快推出Fusion APU融合型处理器。

  暂无突出表现 融合处理器尚需完善

  总的来看,在迎接处理器变革的第一次大碰撞中,首次亮相的IntelClarkdale融合型处理器并没有带来与众不同的性能,反而在性能、价格上被AMD传统整合平台严重打压,融合型处理器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有幸在2010年看到了这一丝未来发展的希望之光,也看到了Intel抢先上市和AMD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不同风格。在2011年,Intel和AMD都将推出GPU与CPU实现芯片一体化融合的新产品:Sandy Bridge与APU,直到那个时候,融合处理器的大门才算正式推开。

  第二次大碰撞:六核心处理器一决高下称霸性能王者 Intel顶级6核处理器登场2010年的Intel可以说具备非常强的攻击性,不仅试图通过改变架构来赢得处理器市场,在高端市场上也发起了猛烈的进攻。2010年3月11日,Intel发布了全新的Core i7 980XExtreme处理器,6核心、12线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悍性能,直到今天,这颗处理器还是民用x86 CPU的性能王者之一。性能是王者了,价格当然也不含糊—Intel利用这款售价高达8999元的处理器轻松攀上了x86民用处理器的价格高峰。因此这款处理器自上市以后也只是少数人的“专利”,成为那些极限发烧友、超频玩家、专业评测室的跑分利器。

  巧妙反击 不一般的AMD 6核处理器

  面对Intel顶级6核处理器咄咄逼人的攻势,AMD采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反击方式。他们于2010年4月27日发布了自己的6核处理器:Phenom Ⅱ X6系列。虽然这款产品并没有使用全新的架构,无法和Intel顶级产品Core i7 980X匹敌,但更多的核心带来了更强大的多线程处理性能,并且新加入的Turbo Core技术也让AMD的多核心处理器在一般单线程以及双、三线程应用下性能表现更为出色。同时,配合AMD对45nm工艺的成熟掌握,这些6核处理器有效地将最大功耗控制在95W以内,因此令Phenom Ⅱ X6成为AMD有史以来能耗比最好的一款产品。

  不过更具威胁的是,AMD再次使用了田忌赛马的方法,将新的6核心处理器价格降低在两千元以内,紧盯Intel中、高端四核心处理器,依靠“6打4”的方法对Intel Core i5 750/760等这些给Intel带来主要收益的产品,进行了猛烈打击。以Phenom Ⅱ X6 1055T为例,这颗拥有6MB三级缓存,2.8GHz的6核处理器目前的价格仅为1299元。而Intel相同频率的2.8GHz 四核处理器Core i5 760处理器的价格却达到了1459元。因此光从技术规格与价格上来看,AMD的6核处理器显然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随后的市场反映则证明AMD的这个市场策略相当有效。6核处理器不论是在电脑城还是网上商城都得到了热卖。

  各有所获 平局的6核碰撞

  总的来看,在这次6核大碰撞中,AMD和Intel实际上是各有所获。Intel成功占据了性能王者地位,而AMD则顺利地将6核处理器普及到了用户手中。AMD和Intel的这一次碰撞可谓棋逢对手,不相上下。不过核心数增加的步伐并不会就此而止,在随后的2011年,随着AMD推土机架构的发布和Intel SandyBridge新架构的来临,CPU市场必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2011年我们将看到8核心甚至12核心处理器的上市,CPU多核心时代正在我们眼前展开。

  第三次大碰撞:性价比,谁更亲民?

  从开核到三核 AMD玩转性价比市场

  对于大量经济拮据的工薪阶层、学生用户来说,更具吸引力的还是500元以内的高性价比处理器。而一直在性价比市场表现突出的AMD则在2010年再次展示了他的魅力。2010年8月上市的Athlon Ⅱ X2 220吸引了众多用户的目光。

  这不仅因为它是一款便宜的双核处理器,而且具备较高的开核成功率。只要在主板BIOS里打开ACC功能,它就可以摇身一变,将这颗仅售300余元的双核处理器变身为近千元的Phenom Ⅱ X4920四核处理器。除此之外,各家主板厂商的开核主板,一键开核、轻松开核等功能的推广,也彻底炒热了开核市场。

  同时,AMD特有的三核心处理器也玩的相当熟练。这些产品使用了AMD在6核上的技巧,盯住竞争对手的薄弱环节,以三核打双核,大量不到500元的Athlon Ⅱ X3 435/440处理器相继上市。这些产品不仅具备较大的开核成功率,而且拥有不错的默认性能,即便无法进行开核操作,也会让消费者觉得购买三核将会更加划算,再加上价格低廉的AMD 785G/880G主板,AMD在性价比市场的表现可谓风生水起。

  降低平台价格 Intel奋力抵抗

  无核可开、没有三核处理器,Intel2010年在面对AMD丰富的中低端高性价比产品时,并没有太多办法。在2010年,他们仍以Pentium E5400/E6300等去年的产品作为低端主力。同时鉴于Pentium E6500K虽未锁倍频,但超频能力差,销量一般等特性,将低端K系列处理器在2010年做退市“处理”,而对Pentium E6500处理器进行重点推广。

  相对Pentium E6500K,Pentium E6500处理器具备相同的默认频率与二级缓存,并搭配原装散热器,性价比更高。结果凭借这几款去年的产品,Intel在主流性价比市场的表现也算不错,其产品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得益于Intel的口碑,毕竟Intel处理器的低功耗、低发热量、稳定性长期以来都给用户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对于大多只进行办公、网络游戏的普通消费者来说,稳定性仍是购买时的第一考虑因素。另一方面则在于Intel对这些低端处理器的配套平台即LGA775主板实施了降价。大量LGA775主板的价格被控制在500元以内。一些一线厂商的G31主板甚至被降到了“疯狂”的300元以内,如微星G31TM-P2的价格现在只有279元,令Intel平台在组建成本上能与AMD平分秋色。因此,即便Intel处理器在性能、玩法上的吸引力略差于AMD平台,但在价格的支持下,也能吸引不少忠实的I饭。

  产品丰富 AMD略胜一筹

  可以看出AMD在主流性价比市场的碰撞中,与Intel交换位置,处于攻势。丰富的产品线、有趣的玩法让他在这个市场上游刃有余,对于Intel的每一个产品都能做到轻松应对。而Intel虽然在2010年的主流市场表现尚可,也获得了不少消费者的支持。但长期依靠2009年乃至2008年的产品(如G31芯片组)显然不是长久之计。面对AMD即将推出在2011年推出的Lynx高性价比平台,他必须尽快推出性能更好、特性更多、性价比更高的处理器来吸引用户,否则市场份额就有被压缩的危险。总体来说,2010年的性价比大碰撞,AMD略胜一筹。

  总结:2011年,改天换地

  2010年的这三次大碰撞,除了融合处理器代表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外,其他的如六核心、性价比市场产品,都不能算全新的内容。显然,2010年的CPU技术竞争并没有想象中的精彩。究其原因,既有金融危机后IT市场缓慢复苏的因素,也有技术处于十字路口,技术更新需要更多时间和大量资金的原因。从目前的发展来看,2010年更像是一出精彩大戏的暖场前戏,真正的大剧目还在后面。诸如新一代融合处理器, Intel的Sandy Bridge、AMD的推土机架构等,都将为我们在2011年带来全新的享受。现在,我们只需要静静等待大戏幕布的徐徐拉开,不需要太多时间,就能看到最精彩的内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