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韧性与复苏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经济,目标,危机
  • 发布时间:2020-09-18 19:02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恰好也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10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断了现有的经济运行轨迹。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总的来看,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

  这是自1992年建立季度GDP核算制度以来,中国首次出现季度负增长,可以看出,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远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如果没有此次疫情,按过去几年的经济运行轨迹判断,2020年的GDP增速可以达到6%左右,完全可以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展望下半年,情况同样不甚乐观,仅7月以来,洪涝灾害就已造成491.8亿元直接经济损失,与去年同期相比,直接经济损失上升11.2%。国际方面,随着全球疫情“大流行”,全球经济“大衰退”的蔓延,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等,给复苏中的中国经济增添了许多变数。国内方面,疫情反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地方债风险增大等隐患同样不可小觑。有专家预计,第三季度GDP增长率会在5.2%左右,全年增长2.5%左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020年,“高增速”的时代余音渐远,“高增质”的年代行之将至,虽然短期来看,增速下滑的压力仍然存在,但是关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均衡性、可持续性的新目标正在打开经济繁荣的长期空间。聚焦下半年,虽然中国的GDP增速或将面临持续下移,但伴随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初步形成,高质量发展必将成为贯穿未来的价值主线。

  止跌回升现韧性

  2020年,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经济交出的“半年考”答卷,牵动全球目光。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总的来看,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053亿元,同比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172759亿元,下降1.9%;第三产业增加值257802亿元,下降1.6%。

  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5%,这不仅向我们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更重要的是,放眼全球,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GDP“跌跌不休”的情况下,中国的二季度数字可谓是“风景这边独好”。德国二季度GDP环比下降10.1%,为1970年以来最大单季跌幅。法国经济增速同比下跌19.0%,整个欧元区的GDP同比萎缩达15%。美国的数据更加惊人,二季度GDP暴跌32.9%,创下了1940以来最低记录。

  透视中国经济半年报,上半年我国经济先降后升,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自我修复能力的表现。最新数据显示,下半年,受益于全球主要经济体逐渐放松隔离封锁措施、恢复经济活动以及中国实施的一系列稳外贸政策,制造业进出口均有所回暖。7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2.93万亿元,增长6.5%。其中出口增长10.4%,进口增长1.6%。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最小单位,除了宏观经济数据的佐证之外,中国经济的韧性也体现在逆势而上的中国企业身上。去年5月,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今年5月,美国又要求只要使用了美国的设备和技术的企业,就必须先得到美国许可才能向华为出售产品。甚至,美国施压多国排斥华为,阻挠他国与华为在5G上展开合作。然而,在美国的重重打压下,最近出炉的2020《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华为的排名却由去年的第61位升至今年的第49位。

  逆势而上的中国企业不止华为一家。据《财富》杂志数据,今年,中国内地和香港公司数量达到了124家,历史上第一次超越美国(121家)。加上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中国共有133家公司上榜。可以说,企业的强大是中国经济新能量的最好体现,伴随中国经济底气和韧性的日益彰显,中国企业正在世界舞台上乘风破浪,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

  危中寻机找突破

  孫子兵法有言:“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疫情给全球带来了考验的同时,也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再到近年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经历风雨中发展起来、在应对挑战中成长起来的。

  有专家分析,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重心将继续东移,过去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化浪潮面临停滞或倒退,国家经济格局面临重新洗牌,发展中国家或将迎来新机遇。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是唯一一个会在2020年实现显著增长的经济体,美国、欧洲、日本等其他主要经济体将陷入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将达到51.2%,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机遇不只有这些。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司长伍浩认为,大数据、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像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在疫情期间展现出了强大的成长潜力,网络购物、生鲜电商、在线教育等新兴服务业态也在疫情期间快速扩张,焕发出巨大生机。伍浩认为,未来一段时期,数字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将大大加快。

  除此之外,面对疫情的影响,传统产业也在加速转型升级,打造新的业态模式。可以预见,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制造企业着手数字化转型,打造智能制造工厂,以提高企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产业的兴起,将大大提升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营效率,我国产业技术变革的脚步将更加快捷。

  可以说,这次疫情,既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挑战,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既暴露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短板,如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物资储备体系等领域投入不足等问题,也为我们破除瓶颈、补齐短板提供了契机。

  高质量发展是主线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2020年,在这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下,“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部署被提上了议程。

  “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已经成为我们谋划中国经济下一程的重点内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说,这不是简单的针对当前产业链、供应链因疫情中断所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的强国方略;也不是因个别国家企图与我国脱钩、对我国围堵而迫不得已的内敛收缩措施,而是筹划以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形成内外良性循环的战略抉择。

  有人认为,内循环是经济倒退的表现,是“闭关锁国”的先兆。但事实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国内、国际大环境,两个循环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国内大循环,一个是‘大字,一个是‘循环。”在张立群看来,中国有一个强大的生产和供给体系,有充裕的人力和人才资源,充裕的资金,有多方面技术供给的保障。

  “此外我们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张立群补充,“这两个‘大形成了生产规模,形成循环规模,要把生产和市场之间关系打通。中国国内的大循环走好了,把两个循环抓好,把中国经济强大的发展能力充分释放出来,中国一定会化危为机,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可以说,双循环是百年未有之变局下的理性抉择,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的内生动力。在逆全球化趋势虽甚嚣尘上之际,我们必须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内需潜力,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走向更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于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