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训“照亮”产业发展
- 来源:商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价值,模式,创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9-18 19:11
于大学而言,高校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如何培养人才,更应该体现在如何更好地引导人才资源流向产业、为产业发展做贡献,这才是一所大学应有的格局与胸怀。
8月1日,青岛橡胶轮胎工程专修学院高级培训班第二期正式开课,这所由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山東省橡胶行业协会和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集合现有行业资源合作创建的学院,从2005年开办至今已有15年的历史。
培训涉及橡胶产业链上、中、下游,为了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需求,专修学院创新了企业“订单式”的培训模式,依托青岛科技大学优质的师资力量、橡胶行业头部企业控股管理,已为国内橡胶企业订单式培育人才超过6万人次,是行业内公认的高素质人才培训中心。
创新“订单式”人才培训
“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灵活,企业可以向学院下‘订单,定制所需课程,我们筛选最符合企业需求的教授、专家到公司为员工上课。学院还定期举办不同专题的培训课程,如果有企业需要,会直接派员工到学院来学习。课程针对性强,主要面向的是企业中已有3-5年工作经历的人群。”橡胶谷集团副总裁路建平介绍。
今年,受到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橡胶行业也逐渐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国内一些中小型橡胶企业开始逐渐被兼并、收购甚至破产,行业头部企业力量则更加聚集,出现盈利增收。
我国橡胶行业里,山东橡胶轮胎产业总产量占中国的一半,橡胶产业细分行业种类、人才和产业力量集聚。疫情下,橡胶产业众多中小企业正在转型中求生,迫切需要一流人才与高新技术来帮制企业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
“很多省外橡胶企业在人才吸引力方面不足,于是很多企业就选择把人才输送出去培训。”路建平谈道。不同于高校学历制下基础学科型人才培养,专修学院招收的学员有一定的门槛,主要招收已经具备一定从业经验的人员。
专修学院负责人徐志群介绍,“在培训班创建之初,学院主要是为企业培训初级技工,帮助员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员工的安全、理论意识。之后我们在与众多企业交流中发现,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一直是企业的痛点。此外,很多从事橡胶轮胎产业的公司,管理层大多是技术性专家,缺乏管理经验,有时候一些优质企业因为管理不善倒闭,很令人可惜。为了能帮助企业解决这些发展痛点,我们联合高校教授、行业专家,针对橡胶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的需求,做出了更全面、综合性的课程设置。除了基础理论培训,还涵盖了设计橡胶产业的法律、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希望能尽我们的力量为企业、为行业做一点自己能够做的事情。”
高校灯塔“照亮”企业
橡胶产业是青岛老牌产业之一,曾经有“上青天”的称号。而在橡胶行业里,作为国内第一所建立橡胶专业的高校,青岛科技大学被誉为是橡胶行业的“黄埔军校”。为了将学校科研师资最大化利用,发挥高校灯塔作用,该校通过多种方式为行业培养了一批高质量人才。
路建平介绍,专修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两个特色:第一是师资力量行业权威。教师队伍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来自青岛科技大学的教授、副教授;二是涵盖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技术经济委员会、山东省橡胶行业协会的一批行业知名专家;三是一批长期在橡胶、轮胎企业工作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
第二大特色是为企业提供订单式培养。如今,该学院已为河南风神、杭州朝阳、山东盛泰、鞍山轮胎、八一轮胎、天津锦湖、陕西延长、中化橡胶、川橡集团、软控股份、赛轮金宇集团股份、沈阳和平、阳谷华泰、单县尚舜、三角集团、山西双喜、桂林橡胶、贵州轮胎、河南好友、山东博莱特等几十家企业举办过培训班。
此外,青科大每年还举办橡胶领域专业技术培训班,至今已有37年办班历史。培训结束后,将会为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培训结业证书。
据悉,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是该校创办历史最长、最具学科专业特色的主干学院之一,其中以橡胶工程为特色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该校办学时间最长的专业,已有70年历史。这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多年来全国排名前十,2019年还获批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橡胶行业贡献了众多智力成果。因此,这个证书,也被认为是敲开行业大门的“金名片”。
今年,培训班于8月16日-25日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徽宁国市举行。安徽宁国被称为“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选择在安徽举办这次培训班,也将进一步增强两地在产学研方向的合作。
山东人才留鲁、留青率高
产业发展需要有对口的人才补给,山东近几年在人才留鲁、留青率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根据近日发布的2020年二季度山东省市场化人才流动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山东仍然保持人才净流入的状态。2020年第一季度山东的人才流入比为1.04,第二季度人才流入比为1.79,创下新高。其中,应届毕业生成为山东人才流动的主体,占总流动人才的46.18%。拥有1-3年工作经验的流动人才和拥有4-6年工作经验的流动人才占比分别为28.15%和14.7%。
同时,应届毕业生人才留鲁率也较高。据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19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9届非师范类毕业生中,从就业地区来看,山东省内就业36.88万人,占已就业总人数的81.83%。其中,济南和青岛接收人数最多;从就业行业流向来看,制造业依旧是毕业生流向最多的行业,占据13.87%。
据青岛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华介绍,2019年该校本科毕业生留青率为54.11%,位居驻青高校首位,近5年学生留鲁就业率平均为76.49%,近5年留青就业率平均为48.66%。
“我校在留鲁就业的人中,化工、机械、橡胶等产业吸引人才就业居多。这与学校高分子、化工、机械等学科优势,以及与山东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徐华对记者讲。
“其实每年都有很多省外知名的、规模大的企业到学校来招聘,经常出现一家公司招聘上百人的情况,结果最后能招到一两个人就很不错了,还有很多企业甚至空手而归。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年都会有。背后的原因,一是因为山东省籍贯的学生普遍有‘恋鲁情节,不愿意走出去;再者,以青科大为例,橡胶轮胎行业中山东是产业最集聚、资源最集聚的地方,省外企业在校招过程中,虽然各种招聘条件比山东要好,但是山东有更好的产业基础优势,再加上学生对省外企业缺乏了解,宁肯选择省内条件不那么高的企业,也不会选择去省外企业就业。”徐华介绍。
对山东来讲,人才留鲁、留青率较高的背后,有利也有弊。一方面让山东原本优势产业集聚效应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学生与企业之间有一道认知错位的鸿沟。毕业生这样的认知偏差导致很多人丧失了更好的就业机会,也让山东一些优势产业高质量人才偏居一隅、缺乏交流,也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提升。
徐华认为,对学生来说,在就业中要打破区域认知局限,多听取一些专业性的建议,或许在未来个人发展中事半功倍。为此,学校每年还定期组织“走企业、访校友、拓市场”行动和“暑期名企行”活动,了解产业需求的同时,帮助学生拓展认知视野,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于大学而言,高校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如何培养人才,更应该体现在如何更好地引导人才资源流向产业、为产业发展做贡献,这才是一所大学应有的格局与胸怀。
崔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