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对 2021 年形势的基本判断信息化助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2020年,各地各部门积极部署运用新技术助力打赢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攻坚战。企业加速构建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数字化生态,主动寻求数字突围。以 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主的数字新基建加速布局,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宅经济”“云经济”“无人经济”“直播带货”等线上经济发展按下快进键,成为数字经济新增长点。数字政府建设逐渐从顶层设计走向落地实施,成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各地积极实施网络扶贫战略,助力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1年,各地各部门将高质量编制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数字新基建、数据资源体系、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信息惠民、网络数据安全保障等重点领域的目标、思路、任务和路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谋好篇、布好局。

  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加速构建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国际形势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我国汽车、电子、机械等行业面临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和关键设备断供风险,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压力日益加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构建安全稳定、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迫在眉睫。

  今年,各地方各部门将聚焦关键领域和节点,实施补链策略,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推动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聚焦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重点领域,实施强链策略,提升产业质量,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采用优链策略,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链价值,形成增长新动力。

  数字新基建迎来高速建设期

  2020年,数字新基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基建建设与应用持续升温。5月,加快推进以 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新基建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30个省(区、市)发布数字新基建建设方案,明确新基建建设思路、目标与任务。此外,数字新基建在垂直领域的应用初现成效。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5G网络助力各地专家开展远程会诊;工业互联网全面联接人、机、物,实现零接触对接服务;人工智能依托算法优势和平台能力,助力智能测温识别和生 产经营效率提升。

  2021年,数字新基建建设和应用将持续拓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加快建设,交通、能源、城市、医疗、制造等领域新场景新应用不断涌现,数字新基建在支撑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数据要素市场加速培育

  去年,《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各地纷纷采取行动,聚焦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相关制度建设和模式创新等开展先行先试。例如,贵州发布《贵州省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正式版)》,明确政府数据共享开放事项,加快政府数据汇聚、融通和应用。北京提出探索建设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试点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深圳提出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探索数据产权保护和利用新机制,试点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试点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

  2021年,各地各部门将围绕数据确权、定价、交易、管理、保护等方面开展理论探索、制度设计和试点示范,构建形成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相关制度体系,数据资源流动将更加高效顺畅,开发利用更加规范有序,数据市场监管和数据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数据红利有效释放。

  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

  2020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与发展,围绕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做出了多项政策文件。国家层面印发出台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多地围绕推动新业态和新型消费开展广泛创新实践,例如,湖北、江西、广州等实施相关政策举措,鼓励和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各级政府、机构、企业的共同推动下,以宅经济云经济无接触直播带货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壮大,为各行业各领域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2021年,新业态新模式将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跃升,新产品、新服务将进一步丰富,办公、教育、购物等民生领域,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新应用、新场景持续涌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此外,围绕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供给将更趋完善,逐步形成更为自由、包容、规范的发展环境。 新技术赋能数字政府改革提速

  过去的一年,各地政府深化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在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提高监管效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国超 15个省(区、市)探索数字政府建设,涌现出一批移动政务服务典型实践,例如,浙里办、粤省事、闽政通、豫事办、随申办、渝快办、毫秒办等,为群众提供7×24 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行的健康码,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累计使用超过100亿人次,显著增强了民众满意度、获得感和安全感。浙江创建全国首个区块链电子票据平台,实现了电子票据全过程上链盖戳,提高了监管效率。

  今年,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将持续拓展,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涌现,高频事项跨省办、线下服务线上办、线上服务简单办等创新服务模式将推动全国数字政府建设跑出加速度。

  城市大脑助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2020年 3月,习总书记视察杭州"城市大脑"时指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各地积极探索"城市大脑"建设,创新城市治理模式和手段,助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例如,北京市以城市事件为牵引统筹管理网格,推动应急指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领域"一网统管",提高社会治理协同化、精细化水平。上海、杭州、海口等地依托"城市大脑"进行智能化分析预测,对多维度大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和价值挖掘,实现全局统揽、精准服务、高效决策。

  新的一年,各地"城市大脑"建设和应用将深入推进,基本形成集公共资源配置、宏观决策指挥、事件预测预警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大脑,公共交通、城市管理、卫生健康、基层治理、房屋管理、文化旅游、应急管理、环境保护等多领域应用初见成效,跨部门、跨区域的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体系初步构建,城市运行态势感知能力不断强化,预判预警和实时反应处置能力不断提升。

  数字乡村战略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20 年,我国网络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贫困地区网络覆盖目标提前超额完成;贫困村通光纤比例提高到 98%;电子商务进农村实现 832个贫困县全覆盖;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7万亿元;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到 98.7%;远程医疗实现国家级贫困县县级医院全覆盖。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针对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三农信息服务体系、设施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明确了发展方向和路径。

  今年,试点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将取得显著成效,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乡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大幅提高,“互联网+”农村创业创新蓬勃发展,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基本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面临的几个问题

  技术和产业协同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当前,我国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一方面,产学研等创新主体间缺乏有效互动和协同创新,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配置和资源共享水平不高,导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转化难、转化慢。另一方面,基于开源平台的协同研发和创新生态尚未形成,开源生态领域企业、政府和社会间的协同模式尚未成形,企业及相关组织对信息技术原创性开源技术的掌控能力不强,开源生态运营模式的设计和创新能力不足,对开源社区治理活动的持续性资金投入和人才注入缺乏。

  超级平台规制迫在眉睫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壮大,一些互联网平台企业推出所谓的“二选”“大数据杀熟”、欺骗误导消费者、商品服务搭售等不良现象屡有发生,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微信全面封禁飞书相关域名,且单方面关闭微信分享 API接口,构成变相形式的不兼容行为。截至 2020年9月底,全国 12315平台共接收直播相关投诉举报 2.19 万件,其中,直播带货成为投诉重灾区,投诉占比近6成。

  如何加强对超级平台的管制,有效杜绝平台经济领域垄断行为,引导经营者依法合规经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把手”数字领导力成为转型关键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数字技术必须与合适的治理模式和思维方式相匹配,各级政府必须具备数字思维,升级数字能力,以适应新阶段、新要求。尽管我国领导干部的数字素养在不断进步,但整体水平不高,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新冠疫情期间,派出所、居委会、物业等组织不同程度地收集了个人信息,由于领导意识不到位,导致数据存储和保护责任不明确、信息管控工作不到位等问题,使个人信息存在泄漏隐患。又如,网格化管理过程中,领导以及基层组织缺乏相应意识,导致管理成效难以达到预期。

  数字能力鸿沟现象日益凸显

  数字鸿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复杂现象,随着数字经济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个体数字鸿沟、行业数字鸿沟和区域鸿沟现象也日益凸显。从个体来看,父母和子女在智能手机、二维码、网络购物、线上打车等方面存在代际数字鸿沟;从事通信技术行业的人与非技术性行业的人员之间存在数字技能差距;从行业来看,零售、文娱、金融等领域企业普遍已完成数字化转型,而制造业、资源性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则相对较低。从区域来看,我国城镇网民占比高达71.80%,而农村网民仅占 28.20%。据调查,东部地区4G移动宽带用户平均下载速率高达 24.60Mbits,而西部地区仅为 23.02Mbits。

  数据要素规模化流动面临诸多挑战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价值已经显现,但现有治理框架下,数据要素规模化流动和市场化配置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数据确权、开放、交易和安全层面法律法规亟需完善。二是由于缺乏数据标准化和资产化体系、数据收益和成本估算机制、交易双方信任机制、数据定价模式等,导致数据要素市场培育难。三是数据具有无限复制性、通用性更强、流动性高等特点,确权定价难度较大。四是数据要素市场具有高效流动性、协同联动性、线上线下一体性等特征,导致市场监管困难重重。

  应对措施加快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一是引导和支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畅通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创新转化通道,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科学领域成果转化应用。

  二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基础设施、研究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重大科研设施、人力资源、科技信息的共享开放和优化配置。

  三是建立良好的自主开源生态。构建适合我国软件开发者群体特点、协作习惯的开源工具和社区机制,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参与开源建设。建立非盈利性基金会组织机制,提供持续的开源创新服务。

  完善数据要素治理新规则

  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成立数据管理部门,统筹数据要素配置和监管。完善数据要素产权界定、开放共享、安全流动等实施办法。建立国家数据资产目录和清单,更好配置数据要素。

  二是实施清单化管理。推进政务数据、个人数据、跨境数据等的清单化管理,推动数据资源安全高效配置。

  三是健全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主体,创新交易模式、资产估值办法和定价方式。完善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基础设施。加强数据流通管理,完善交易规则、风险评估、合规应用监督和审计。

  四是创新监管模式。构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多元共治的数据要素市场治理体系。建立统一高效、协同联动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做好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安全管理。强化数据要素市场监管和反垄断执法,确保市场健康运行。

  加强对互联网超级平台的合理规制

  一是实施包容审慎、体系化规制。分类、分领域明确平台监管原则和模式,对于规模较大的数字科技平台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平台,监管要覆盖平台的所有风险点。对于新兴业态和行业规模较小的平台,给予适当宽容,鼓励创新。

  二是加快建立平台治理制度体系。完善细化平台在统筹严守底线和创新发展、强化数据共享和保护、兼顾平台发展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则,理清平台治理与政府规制间的界限,压实政府、机构、企业、个人等相关主体责任,形成治理合力。

  三是创新平台监管模式。通过创设监管沙盒、使用监管科技等手段,动态监管平台垄断问题,以适应平台的快速创新和迭代。

  着力提高全民数字素养

  通过弥合公民数字能力鸿沟、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推动信息化一把手工程。提高一把手信息化领导力,深化数字部门和业务部门间的交流、配合,高效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二是提升业务人员数字素养。通过在职培训提升公职人员熟练使用硬件设备、工作软件和对数字资源收集整理的能力。

  三是加强全民数字素养教育。从数字能力、数字技术和数字知识等层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数字素养教育框架。构建数字素养域、具体素养及其知识体系,加强数字技能培训,培养具有数字化思维模式、先进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