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授课 小班讨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华德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学,模式,创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3-15 11:19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组合,相互融通,相辅相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改革十分重要,值得认真探讨,并在教学中逐步推广。
1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改革的迫切性
从教学发展的历史看,早期的教学是个别授课。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先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20世纪中叶,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班级授课制得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随着时代发展,班级授课制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传统思政课班级人数大约在120~150人,“一刀切”的“填鸭式”教学的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独创性”。为了改进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开始探索“小班授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等教学模式改革,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资源紧张,学生数量逐年上升,思政课大班授课成了很多学校不二选择。大班授课,顾名思义,每个合班上课班级至少是3—4个自然班构成,人数在120—150人左右,很多学生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就淡化对政治课的认同,到了大学这么多人合班上课,在心里就不重视思政课的学习,认为和专业课对比,思政课可有可无,教师无法兼顾每个上课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思政课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行特点
“大班授课”多数都是130人左右的课堂,“小班讨论”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结合“大班授课”所涉及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占授课学时的11%。“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均将案例教学融入其中,同时又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通过“大班授课”讲清理论渊源、理论体系、重点内容,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班讨论”联系国际、国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展开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实现思政课教学“进头脑”的目的。
2.1 “大班授课”以统编教材为依据,以“专题”为单位提炼教学内容,通过理论讲解为主的方式,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理论呈现出来,依据教学中的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教师梳理出几个与专题教学内容相衔接、相匹配的讨论主题。
2.2 “小班讨论”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小班讨论指导教师要做好讨论前准备,根据大班课堂确定的主题,策划好讨论方式,在班级群内公布自然班分组情况,每组4-5人,指定1人任组长,负责讨论课期间的各项活动。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作讨论提纲等;引导和掌控讨论过程,对偏激的观点和理论误区及时进行纠正和厘清;总结提升讨论情况,使小班讨论热烈中不失理性,争鸣中把握方向。
(1)指导教师要提前备课,熟悉教材内容,学生要课前开展预习讨论。
首先,只有教师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在讨论课上才能引经据典,做到游刃有余。因此在讨论课前,要组织指导教师集体备课学习,认真学习各章知识,掌握课程重点和难点,方便在讨论课上集中讨论。
其次,是针对各篇章大量收集讨论素材。例如,在谈到“思想篇”中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时,引用黄大年同志给同学的毕业赠礼中的“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豪情壮语,引用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理想和人生抱负,以此来激励学生树立个人的理想信念。
然后,就是对讨论环节合理掌控和精心设计。利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讨论发言要点和关键词,然后按照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工作、生活以及成长经历分组发言。对于学生发言中提到的关键词,指导最好写到黑板上,方便同学记录和总结。
为保证课上讨论顺利进行,能够充分利用好课堂讨论时间并有收获,按照每次课的讨论主题,每组同学在课前会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预习讨论,并做好相关记录,同时会推荐1—2人作为课上发言代表。上课前两天学习委员将班级每个讨论组的讨论记录交给老师。通过查看讨论记录,老师能初步了解各讨论组的预习情况,掌握学生们的初步认知和态度。与此同时,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也锻炼了学生学会使用基本办公软件。
(2)注重调动学生广泛参与,营造轻松、热烈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严格要求课堂纪律是基础,老师更应该用微笑、平和、多样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现场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摆放桌椅布置课堂,拉近距离,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对课程充满期待,继而产生学习兴趣,课上能积极的参与。
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给学生以自信,给学生以榜样。《论语·雍也》中关于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论述。教师应该做到身正为范,做学生的榜样。在学生发言时,认真听取,给学生以尊重,给学生以自信,给学生以鼓励。很多学生可能发言时紧张,说话结巴,这时候,最需要老师坚定的目光和眼神的交流,作为指导教师老师,更要懂得学生心理,认真听学生讲,然后及时将关键词记录在黑板,坚持从一点一滴小事上教育学生,这样学生也会很配合、很支持、很接受讨论课教学环节和工作。
结合学校和学生身边的实际,丰富课上讨论内容。比如讲到坚定理想信念,指导教师会从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及我校优秀校友的成长经历等激励引导学生;讲到校园不文明现象,会请同学们到黑板上把自己认为不文明的现象写下来,对照讲解并展开;讲到校园贷,会用校园贷的案例警示学生提高防范意识等等。同时,根据青年学生关注的话题适当扩展内容,比如关于宗教信仰问题,从国家宪法和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到抵防宗教渗透的重要性,引申到青年学生应有人生崇高的信仰和追求。
2.3 强调主题、及时总结、反问思考,突出讨论课的重要意义。在引导学生对所列的主题进行发言时,会存在有的同学偏离讨论主题的情况,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在尊重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往讨论主题上发言。对于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词,也会让别的同学思考,比如在谈到“道德篇”时,有的同学说到校园中不文明的男女谈恋爱方式问题,也会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反问其他学生身是否有不文明的现象,以此让学生充分思考。
通过小班讨论环节让学生明白的是开展讨论课的重要意义,面对当今复杂的就业形势和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企业的欢迎。因此开展讨论课,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现场随机应变能力以及文字功底能力。通过讨论课,让学生真正的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人生境界。
3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效果
3.1 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90后”、“00后”学生的主观意识更为强烈,个性更强,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角度更为宽泛。通过讨论课堂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充分挖掘了学生自主性,发挥出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均有发言机会,班级分享时当众阐述自身立场态度想法,起到了良好的借鉴警示作用,发言学生羞于违背自身观点,更能规范自身言行;聆听交流的学生也更容易接纳同龄人的观点,因此整体教育效果优于教师单纯讲授说理。学生发言时常引用书中概念,对教材又做了再次深入学习,并且能够自行举出事例,论证个人观点,课堂中常出现一人发言引起全体共鸣的情况,达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3.2 理论课与讨论课的结合,既能充分发挥了辅导员思政育人的作用,有助于推动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形成;有助于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过程,有助于与学生工作形成合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延伸,又很好地改善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学习效果提升比较明显。
4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要在改进中进一步加强
4.1 扩展“小班讨论”课的内容和形式。指导教师可以多种方式组织开展讨论,如自由发言、辩论、答记者问、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发言、自愿组合发言、个人直接发言、自编情景剧、模拟法庭等。充分利用我校校园文化馆资源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实践教育、现场教学、仪式教育等方式丰富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4.2 加强对“小班讨论”课指导教师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培训,提高专业领域的理论功底和执教能力素养,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和对课程的喜爱。
4.3 思政课教研部要对“小班讨论”课指导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和督指导。要指导讨论课教师在备课阶段进行学情调查,找准学生的关注点和难点,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导入讨论课的内容,往往很快就能激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兴趣度,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原本他们认为的“枯燥”的理论,揭开现实问题的内在本质,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以其能更好地达到讨论课的效果。
4.4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应多年级多元化分布,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所学的不同理论内容开展,从不同课程定位拓展讨论提纲内容。学生表现因讨论主题与其日常生活关联度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道德篇讨论中,学生能够广泛列举出校园内外的不文明现象,并能从自身出发进行反省,讨论气氛十分热烈;而法律篇讨论中,学生除列举提纲中提供的小额贷事例外,更多是表态要增强法律意识,而并未深入探讨如何增强法律意识。如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还需进一步探索。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仅仅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教学水平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重点在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我校实施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研究型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首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试行,经过几轮的实践探索与总结,总体来看,“大班授课 小班讨论”形式比较受学生的欢迎。
(作者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