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言语生长,链接学生的生命体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言语训练的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学生,语文,阅读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3-15 11:35
言语是使得学生成长的重要工具,通过言语来表现学生的学习情况,表现作者的思想以及表现教学者的教学,所以,言语也是人们所学、所悟等的最终产物。在学生的言语成长过程中,教学者要对其进行不断地引导、强化与言语的输出。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对于言语的学习可以从几个阶段进行学习,一步步实现对言语的精准理解和把握,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言语的成长以及链接到生命的体验与感悟。
《言语教学论》是李海林先生的著作,这部著作里面有写到:“言语是语文课教学所使用的对象,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性的产物,一旦创造并且被使用,就会逐渐进行转化,以内容的方式而存在。”在李海林先生说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们通过文字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既包含了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包含了学生在理解语文课过程中对言语的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既包含了内化所学的课文内容,也包含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身的经验与体验进行碰撞和融合。如何将语文的相关知识和学生自身所习得的经验进行相关的联系,使得学生们在体验言语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地成长,本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对学生们学习的各个阶段进行定位,具体包括以下的四个方面内容。
1 言语教学的现状和重要性
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就是在小学的学习阶段,所以,小学对于促进学生的言语成长至关重要。教学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当关注文章本身所传达的意思,也要注意到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还要注意文章的表达形式,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如何让学生理解到这些表现手法,并且学会同样的表达方法等等是新课标中对教学者提出的新的要求。
目前,在小学教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意到了文章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如何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而对于作者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表达,采用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样的好处,如何才能学会与作者同样的表达方式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面对这样的言语学习现状,教学者应当全面审视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言语基础,全方位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得学生通过言语来感悟到丰富的生活与生命的意义。
2 言语教学的各阶段定位
2.1 留意字词标点
《第一次抱母亲》这一篇文章中,我们要体会到它丰富的表现形式,比如,在这篇文章的末尾处有这样写道:“可是,我突然发现,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处流了下来......”,不少老师都会从这个地方的省略号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练笔补白。的确,这种教学与安排方式能够加深学生们对本文中母亲的形象进行理解与解读,但在理解了“留白”这种重要的知识点之后就会忽略语文中的“体验课文内容”方面的训练,更有甚者会使得学生们错误地认为在写作文的时候按照这样的方式更加形象与具体,也只有这样写才会更加感人。当然,也有的老师会通过开门见山这种形式的方法来告诉学生们使用“留白”的表达形式具有什么样的作用。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够使得表达的方法更加清晰而形象,又能够将部分内容进行抽象化,学生们就很有可能会遗忘,那么对于这种表达形式的运用就更加困难。
所以,到底应该运用怎样的言语训练方式才能使得学生们很好地学会针对于省略号的具体使用方法,让学生们确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此时无声胜有声”?本作者的观点是在进行课文的补白练笔之后,可以再设置一个课文的讨论环节,比如,可以安排这样的讨论问题:针对于母亲的内心活动,采取直接表现的方式更好,还是通过本文中的那种通过省略号的表现方式来作为该文的结束更好?通过这种设置话题讨论,让学生们通过从“感受课文内容”的方式上转换成为对课文的“言语形式进行体验”上,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采取这种形式来进行结尾可以让课文的表达内容更加丰富,同样也会使得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这样对于课文省略号就理解得更加透彻。
2.2 关注特殊句子
在句子的理解方面,感受句子的独特性可以通过看句子的修辞效果,比如,在《跟踪台风的卫星》这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台风暴跳如雷,像一头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又如,在《三顾茅庐》这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刘备听了此番话突然茅塞顿开,就好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似的。同样,在《二泉映月》这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起初,那悠扬的琴声委婉而连绵,就像汩汩的山泉刚从幽谷中蜿蜒而出,然后再缓缓地流淌。在《烟台的海》这一篇文章中写道:夏日的烟台,海常常平静地就像一面镜子,宛如少女般恬静而温柔。
以上这些十分特殊的比喻句,在句中的前部分与后部分都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句子的前部分作为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句子的后部分作为这个比喻句的喻体,比喻句的喻体是对本体更加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使得句子在表述上能够实现更加准确的效果。就比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第一次体验并感受到“暴跳如雷”,这一个词语用得十分的精确而贴切,生动而形象地表示出了学生们的感受是模糊而又浅显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出现了同样类似的比喻句,这样的比喻句使得学生们对于言语的体验和感受再一次被加强。当学生们到了六年级的时候,在学习语文课时又会经历与此类似的言语体验,使得他们又一次体验并且感受到了这样言语方式,加强了他们对这种言语的印象和感受。
学生们体验、感受并且掌握到某些类似的语文知识点是需要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个学习、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必然包括对言语的理解、言语的内化到言语的融合的一个过程。这一个学习、体验和感受的这个过程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见到效果的,而是学生们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他们的这个过程中的心理趋势特征呈现螺旋上升。当然,对于学生而言,第一次的言语体验是新鲜而又陌生的,必须经历过重复不断地记忆才能够加强对这一言语的记忆,紧接着是在某一时刻因为某一原因而再次触发了这个感触点,使得相应的言语感受被又一次激活,以此来实现对这个关键字或者关键词语的内化。
2.3 抓住重点语段
在《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一篇文章中有非常多的经典语句和段落,生动而形象地表达出了该文的景象,尤其是描写到这个园子中的动物和植物时,其表现出来的勃勃生机与活力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比如这一段文字:
“柑橘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以上用来描写的这一段文字十分朴实而无华,但就是这种朴实无华的文字形象地表达出了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然后简单而准确地描述了出来,这种描述不像使用繁冗而华丽的文字来进行的堆砌,反倒是表现出了写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力。这一段文字中重复出现的句式结构“愿意……就……”,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描写了这个园子里面的这些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悠然自乐的生物,但是实际上却反映出了写作者的快乐以及对自由生活的满足感。正是由于写作者的这种细腻而又敏感的内心,才使得作者笔下描写的这些景物十分热闹而欢腾,这是作者自身的一种“情感投射”。所以,教学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对这种句式进行模仿来教导学生描述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十分有趣的人或者事物,逐渐模仿而习得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与修辞手法。
2.4 研读经典篇章,把握文体风格
在一篇五年级的说明文《秦兵马俑》中,该篇课文通过运用一系列的说明方法,包括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使得该文的行文更加具有条理性与逻辑性,同时又详略得当。所以,教学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首先让学生们感受到规模宏大的兵马俑的气势,也就是让学生们明白很多类型的说明文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现该文的严谨性,通过严谨性的表现来使得学生们对历史古迹秦兵马俑的赞美、向往以及深厚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学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来明白这种说明文中作者通过这些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所要表述的背后的意图或者传递的深层次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说明文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发现的能力。
在目前的言语教学的“新课标”中指出:“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习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或课程,在进行相关的阅读的时候要注意言意的结合”。要想达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言意结合”,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章在言语方面的关注和表达形式。当下,对于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都有对很多文体进行排版,通过这些不同风格的文章来表现该文的特殊结构以及特别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以,教学者在进行教学时也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于记叙文要抓住它的基本要素,对于说明文要搞清楚它的说明方法,对于散文要知道形散神聚的特点等重点内容,只有真正地对各种文体的文章十分熟练的情况下,教学者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学生实现长远的言语生长的学习和成长目标。
3 结束语
言语是语文教学所使用的对象,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性的产物,是通过创造而产生的,然后被人们所使用。学生们在对文章进行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对言语的一种内化,包括了对文章的理解、体验与融合的过程。所以,教学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学生的自身经验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在言语中真正地成长起来。在目前的新课标要求中,需要学生们在学习时进行不同阶段的定位,以逐渐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本文通过对这几个阶段进行详细地说明、分析和举例,包括对字词标点的留意,对特殊句子的关注,重点语段地品味和与鉴赏以及对经典文章的风格把握来详细说明了教学者帮助学生实现言语成长的具体步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可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灌云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