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作文指导 优化习作教学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语文,习作教学,学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3-15 11:37
自教改活动不断开展以来,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创建优质课堂,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成为教师需直面教改活动阻力之一。其中,习作教学作为培育学生思维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写作等能力重要教学活动,亦需通过改革落实作文教学指导目标,使学生能通过习作有更多收获。本文通过探析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习作教学方略,以期落实作文教学指导目标,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改革质量。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优化具有如下价值:第一,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在习作中倾注情感,激活习作思维,确保学生有话可写,为提高学生作文质量奠定基础;第二,通过习作教学优化拓宽育人路径,为新思想、新模式、新内容涌入给予支持,使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更具活力;第三,教师在优化习作教学对策同时加强指导,为师生高效交互创造条件,使习作教学目标得以落到实处。基于此,为提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习作教学质量,探析优化习作教学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1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优化习作教学关键
1.1 深耕教材
教材是优化习作教学重要依托,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中高年级语文教材加强研究,部编版新教材在习作教学环节提出更高要求,例如六年级上册单元作文教学强调培养学生想象力、把握文章中心思想、运用多元写作方法等习作能力重要性并提出具体要求,使教师能运用教材优化习作教学活动,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引领学生率先阅读文章体悟“点面结合”写法内涵,而后将“尝试运用点面结合写法记一次活动”视为本单元习作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指引学生关注点面结合描写事物段落,针对有关段落精读、精讲,使学生能理解“点”与“面”的关系,同时布置“随堂微写”练习,在学生读《狼牙山五壮士》第二段时关注战士合力击敌过程,掌握“面”的写法,针对五位壮士神态、动作等方面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掌握“点”的写法,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指导,鼓励学生从外貌、心理、语言、动作等角度出发描述人物形象。在“随堂微写”练习中教师可准备一组图片,鼓励学生根据图片场景自选重点进行习作练习,针对图片上不同人物状态进行分析,揣摩人物心理,为“点面结合”描述图片内容给予支持,继而以教材为依托优化习作教学并加强作文指导。
1.2 课标为基
语文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公民需具备开放视野、创新精神、信息处理等能力,教师需借鉴教改经验,以语文教育规律为依托,建设适应社会建设发展要求的语文课堂,在讲授语文知识同时需培育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能和谐发展。基于此,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习作教学优化需围绕新课标展开,把握语文教育要点及热点,通过习作教学对学生精神领域带来积极影响,重视习作教学熏陶感染,注重习作教学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使学生能在习作教学中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进行《夏天里的成长》教学时可率先引领学生体悟文章中心思想,使学生能在品读说理性散文过程中透过万物在夏季自然生长现象看到“把握时间”本质。本文第一句“夏天是……季节”点明中心,结尾“人也一样……用力地长”点明写作目的,使全文主题得以升华,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应用文章围绕中心思想说理抒情写作方法进行习作练习,用“开门见山”写作技巧点题,分几段阐述该主题,在结尾做好总结性描述,达到升华主题目的,继而在培育学生习作能力前提下可增强学生文学修养、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懂得把握时间不虚度光阴的道理,实现习作教学优化目标。
2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优化习作教学原则
2.1 兴趣启发
兴趣是学生热爱习作、自主习作、高效习作的基础,是陪伴学生在习作中成长并获得满足感的“好友”,能帮助学生减轻习作压力,为此教师需践行“兴趣启发”原则,致力于在习作教学中倾注趣味因子,达到优化习作教学并加强作文指导目的。例如,教师在完成《盼》教学时,与学生一起准备情景剧,即《车站的等待》,鼓励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及想象力参与情景表演活动,有的学生演的是一位等待外出打工哥哥回家的弟弟,还有的学生表演的是等待外出上学孙子回家的爷爷,在学生完成表演任务后教师指导学生针对表演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人物特点,学会从神情、动作、语言、外貌等角度出发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回顾表演内容抓住重点情节,如“站台等哥哥”、“到处寻找哥哥”、“哥哥最终没有出现,弟弟默默流泪,仍继续等哥哥”等,使学生能明晰“等”这个主题贯穿情境表演全程,跟随剧情感受“兴奋”、“焦急”、“失望”等情绪,根据剧情抓住人物心理变化规律,同时将学生在情景剧中的表演视为习作素材,指导学生根据思考、观察、探讨内容写作文,发挥想象力让作文内容更加充实,突出文章主题,学会围绕中心思想习作方法。基于学生在情景剧表演中是主体,教师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表演任务,为此学生不仅对习作练习充满期待,还能在表演中感到快乐,获得成就感,积极参与习作活动,为教师完成习作教学任务给予支持。
2.2 积极互动
在以往习作教学中师生互动效率不高,教师习惯在安排完习作任务后让学生自主构思,这虽能凸显学生习作教学主体地位,但作文指导效果欠佳,无法根据学情优化习作教学,为此教师需践行“积极互动”原则,为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萌发写作兴趣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进行“习作:缩写故事”教学时可率先给学生时间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民间故事,如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而后询问学生是否能用几句话将故事完整且精炼的讲出来,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重新梳理故事内容,提炼故事梗概,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出学生“故事缩讲”不当之处,如丢失时间、地点、人物重点信息等,指导学生优化语言逻辑,在此前提下组织学生缩写故事,将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融合在一起,期间师生交流互动,发挥教学指导作用,使习作教学效果得以优化。
3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优化习作教学路径
3.1 以人为本,找准优化习作教学突破口
习作教学主体是学生,优化习作教学需剖析学情,虽然与低年级学生相比,中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有所提升,但仍存在词汇储备量、逻辑思维能力、写作方法灵活应用等能力不同教学指导难题,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人为本前提下推行分层教育理念,切忌用统一要求及标准展开习作教学活动,将学生视为独立个体,看到学生的成长,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保障师生互动科学高效,提高习作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学指导时基于学情将学生分为三大层级,即A、B、C,其中A层级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习作兴趣缺失,在习作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并不积极,B层级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语文素养较差,写作方法及内容千篇一律,C层级学生语文素养较强,有一定词汇储备量,习作训练积极主动,教师在科学分层前提下布置习作任务,准备习作素材,允许A层级学生借鉴素材内容,在素材启发下习作,B层级学生可学习素材中多元化记事方法,C层级学生可不用素材自行习作,继而找准优化习作教学突破口,为不同层级学生全面提升习作能力提供条件。其中,教师根据学情准备习作素材的过程,就是以人为本加强作文指导的过程。
3.2 方法改革,丰富习作教学模式
创新是教师优化习作教学重要举措,为新资源、新理念的引入疏通渠道,为此教师需积极改革习作教学方法,为学生感受习作乐趣、参与习作教学活动、高效完成习作任务提供有力支持。例如,教师可运用“生活化+习作教学”模式,以课文“交流平台”中“戏迷爷爷”素材为依托,鼓励学生回归生活想一想具有典型特点的人物,有些学生说外公外婆非常节俭,还有些学生说妈妈非常喜欢化妆并买了好多化妆品,在学生深入生活交流互动前提下教师指导学生以“勤俭的长辈”、“爱化妆的妈妈”等主题为导向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写一篇作文,在突出作文中心同时使人物描写更为全面且统一,有效提升学生人物描写能力。与学生凭空想象写一位人物相比,教师指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身边的人与事并作为习作素材,更能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避免学生习作内容千篇一律,在作文中倾注生活感悟,使作文情感更为饱满。再如,教师可运用“互联网+习作教学”模式,以“习作:故事缩写”为例,教师可率先组织学生看一段动画短片,如《寻梦环游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在此基础上缩写故事。基于动画电影吸引力强,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加之中心思想浅显易懂,能引发中高年级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主动完成习作任务,同时利用网络还可整合习作资源,拓展学生眼界,继而有效优化习作教学模式。
3.3 科学评价,加大“以评促学”力度
在以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通过批改作文进行评价,这与新时代习作教学优化要求不符,影响教评成效,无法帮助学生增强习作能力,为此教师需树立科学评价意识,通过“以评促学”优化习作教学。例如,教师在以单元阅读教学为依托,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展开习作育人活动时,需运用过程性评价方法,针对学生阅读理解、中心思想归纳总结、经典段落赏析、优美词汇积累、“随堂微写”等学习实践环节进行评价,保障学生能通过阅读理解掌握写作方法,在赏析经典段落过程中可积累更多字词,通过“随堂微写”增强习作思维活性,为学生最终围绕主题高质量完成一篇作文奠定基础。除教师进行评价外,还可基于分层教育理念组建习作小组,各组成员学情均衡,围绕习作要求、素材、主题进行讨论,而后组内互评作文,旨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树立集体意识,在讨论中优化语文思维,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为落实作文指导目标需优化习作教学,将深耕教材、课标为基视为关键,践行兴趣启发、积极互动原则,在习作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方法改革、科学评价,继而在落实作文指导目标同时提升学生习作能力,并在习作教学中有更多收获,达到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沙县金沙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