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杨慎诗歌的情感内涵
- 来源: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文学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杨慎,诗歌,散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3-25 20:39
摘要:杨慎是明代杰出的作家和学者,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尤其他的诗歌,感情深挚,含蓄蕴藉,又洒脱自如,表现了他丰富的思想感情,坎坷的人生道路,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明代卓然自成一家,深得唐人韵调。
杨慎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兼学者。他自幼聪明,十三岁时,便以《黄叶诗》闻名,正德嘉靖年间,授翰林院编修,独步文苑,为世所称。不幸于嘉靖三年被充军云南永昌。如果说杨慎的被放逐对他的生活来说是一场悲剧,那么对他在明代诗坛上的杰出成就来说,正是这场悲剧成就了他的诗名,使其诗歌充溢着强烈而丰富的情感。
一、抒发长期被贬的苦闷,表现怀才失志的苦痛
被贬谪的杨慎,在飘转流离的生活中,有感于自己的不幸遭遇,写下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不管是山水诗,咏怀诗,赠别诗抑或咏物诗等等,无不渗透了作者满腹的惆怅,愤懑和不平,寄托和表现了作者无以言说的人生理想和痛苦悲凉的心境。在作者的笔下,云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成为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它负荷了诗人人生不遇的沉重悲凉的慨叹和亲人之念,乡关之思,充满了浓烈的个人心灵的颤动,流淌着深挚动人的情感。他的抑制不平,他的长歌当哭,从诗中似乎都可以历历可见。
在他著名的《垂杨篇》中,作者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描写。忆往日宫廷生活的富贵闲雅,曾有“诏成西第将军马,诗夺东方学士袍”的风流倜傥,可是如今,这一切都不复存在,自己只是沉沦于异乡僻野“委路尘”的“支离散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种人生失意之感使得诗人慨叹不已。这种对于身世感慨,有志不获,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吟哦,成为回旋在他的诗歌情感世界里的基调。又如“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全沙万里楼。”(《宿金沙江》),“悠悠往事嗟何及,浩浩东波去不回。”(《抚琴台凭吊》),“独立苍茫吟思苦,孤臣白首望长安”(《宝山春眺》)等等,活脱脱地勾勒出一个落落寡欢的谪人,在江畔海泽感伤情怀的悲凉境界。
二、鞭挞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和政治的黑暗
杨慎常常是在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追思中来寄托和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慨。“宣室鬼神思贾谊,中原将帅用廉颇。”(《春兴》)自己什么才能再度被用呢?他感到前途渺茫,将自己不被信,不被用之恨隐于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中,从侧面鞭挞了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和政治的黑暗。“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英雄失路,壮志难伸的悲慨,自古到今,千古遗憾,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被谪的孤独,功业未就的痛苦,悲凉之气溢于言表。
长年被流放而始终不能被赦,自己的行动反而遭到监视和牵制,使他认识到自己不会再有被用的希望了,因此,他有些诗也直接流露出了对统治者的失望。特别是在病危时尚存的一线希望已彻底破灭,写下了“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的诗句,这是他对自己最后归宿的大悲大叹,是自己人生失意的最后叹惋,也是对自己人生里程的最后悲歌。
三、描绘云南奇异优美的风景,寄托自己的高洁人格
杨慎被贬云南永昌后,还用自己的彩笔,描绘了云南奇异优美的风景,如《出郊》“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那秀丽如画的春日郊外的田畴景色,是那么清新。这不是纤细的工笔描画,而是肆意的漫笔勾勒,是那么开阔,又是那么婉丽。当他在泸州会津门城楼上,遥望波涛微茫中的对岸,写下了《会津门观江涨望小市人家戏作》:“渺渺波环紫贝,萧萧风起青萍。花市宁非海市,美人疑是鲛人。眉妩东山学翠,脸凝秋水为神。银汉双星漫渡,石城两桨无津。”真正是色彩美,意境美,想象美,辞采美,把一个静止的小市写活了,写神了。花市、海市、美人、鲛人,似实又虚,似幻似真,真是美不胜收。他在滇南过着天涯寄居的孤独生活,然而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政治理想,因而当他沉醉在滇南奇山异水的秀美中时,他善感的心又激动起来,因此他的诗歌在描绘大自然的轻灵幽妙,千姿百态时,往往寄托着自己沉重的感慨,那山,那水,那树,那画,无不成为他倾吐自己心曲的对象,而且成为诗人自己人格的寄托,以此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慨。比如山茶花是他常常吟咏的对象,他在《山茶花》一诗中,盛赞山茶花不畏严寒,“绿叶红英斗雪开”的傲然风骨,以此来表明自己的人格和理想,寄意深远。在《香山看茶花》中,诗人看到春天山茶花蓬勃怒放,以致使山城的寒意都被消尽,然而诗人又想到自己远离朝廷,被困在异乡,因而发出了“赏心避地日多阻,抱病闭门春可怜”的感叹。
总之,杨慎的诗反映了自己被远谪的思想和感情,在明代文坛独树一帜。这不仅归结于作家本人的艺术修养,诗歌造诣之高,而更重要的在于他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可以说,正是由于杨慎有着那种痛苦的不幸遭遇,使他的诗跳脱出宫廷生活的局囿,广阔地反映了诗人被贬中,流连山水的所思所想所感,才使他能在自己的诗歌中尽情抒发自己的真情,展露出自己的真情,并使他的真情突破了风行一时的拟古风气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独特风貌,这在当时的文坛上是极为难得的。山野的灵秀使他的诗或有飞动的气势,或有优美的意境,或有清新的气息。生活的磨难锻造了他的性情,山野的素朴洗荡了他的心胸,愤慨不平之气又成为他奋力作诗著书的动力,名山大川、花木野趣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丰厚的素材,使他的诗独具风采,显得那么清新,那么活泼,摇曳动人。可以说,艰苦的生活折磨了杨慎,也成全了杨慎,正如“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在齐梁浮靡文风中独具清新刚建之别调。
参考文献:
[1]雷磊.论杨慎诗歌创作的诗法历程和风格趋向﹝J﹞.文学遗产,2007(4).
[2]李朝正.杨慎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情结﹝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2).
[3]高小慧.杨慎的“诗史”论﹝J﹞.北京大学学报,2004(1).
[4]王文才.杨慎诗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