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优课” 评选, 意义有多大?

  近日, 接上级通知, 各校又开始了“一师一优课” (以下简称为 “优课”) 的评选活动, 此项活动已经进行了几届, 活动的方式很简单, 就是要求老师们录制一节课例上交参评, 然后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进行评比, 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 发放相应的证书进行通报表彰。此类比赛, 属于地方教育部门组织的赛事, 其证书的认可度比较高。比赛的获奖面较广, 并且采取逐级推荐的形式, 地区一等奖的优课, 可以推到市里, 评为市里的优课又可以推到省里, 这样, 一节课就有了多次获奖的机会; 当然, 最主要还是老师完全在“自由状态下” 进行, 在自己的学校自己的课堂完成, 与公开课相比大大减少了比赛的难度……于是, 看似简单的一个比赛, 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普遍较高, 甚至有个别教师每年都乐此不疲地参加, 大有不得“奖” 不罢休的架势。

  学校为确保本次“优课” 获奖率, 圈定了各学科的录课教师, 当教务处通知我准备录课时, 我以学生临近中考, 课程紧张为由婉言拒绝。看我把“机会” 让给其他教师, 同办公室的老师都不解地问我: “老梁, 你是区里的学科带头人, 还担心评不上‘优课’ 不成?” “这样的优课对晋升职称、分级聘任都起作用的, 你应该参加啊……” 我冲他轻轻一笑: “这样的‘优课’ 评选我真的不行, 我还是认真上好自己的课吧。” 面对同事的不解, 我没有过多地解释, 我之所以不愿意参加“优课” 评选, 主要是感觉这些课“掺入课堂之外的东西” 太多, 距离“真实性” 越来越远。特别是近几年担任了几次“优课” 的评委工作, 使我对这种“优课” 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借此可略说一二

  “优课” 多为群体而为, 缺失了教师的“本真特色”。“优课” 在内容、形式上没有硬性要求, 参赛教师虽然会选择自认为最“拿手” 的课来录制, 但获奖心理的驱使, 仍会征求学科教师的意见, 会让众多的教师参与到自己的准备中来, 教学设计一次次修改, 字句一遍遍推敲, 细节一个个完善……这种多人合力完成的备课, 从教学目标、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一定会很到位, 整体设计很完美, 但授课教师却不一定能 “消化吸收”。课堂就是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最本真的一种反映和体现, “东拼西凑” 的东西会让自己的课堂不自然、不流畅、不真实。一次参加体育优质课评选, 比赛当日天气突变, 气温骤降, 授课教师仍按教案按部就班进行, 一节课下来, 同学们都冻得嘴唇发紫、瑟瑟发抖。问及该教师为什么不进行课的调整、不增加学生的运动量时,该教师说课是大家帮着设计的, 自己不敢调整怕影响了课的整体效果……我们听那些优秀教师、教育大家的课, 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对学生的激发调动, 对节奏的合理掌控、对课堂的灵活驾驭,再辅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智慧, 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无不让我们惊喜、叹服。我们也曾拷贝他们的课件、重复他们的话语, 但举手投足却出不来他们的效果、总感到差距万千, 原因就是水平不够, 实力不足。真正优质的课堂是需要我们静心“修炼” 的, 在教学中我们倡导集体教研, 通过教学研讨来相互学习、博采众长、教学相长, 从而促进我们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 但切不可盲目去复制其他教师的备课教案, 追求教学中的“省时、省力” 和“捷径”。任何一位教师最终都要从“群体作战” 走向“单打独斗”, 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强化自我要求, 让自己站稳讲台, 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光彩, 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优课” 中的学生经过“组合和排练”, 效果“虚化”。学生的课堂表现是优课评选中很重要的一个参照指标, 特别是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后, 各学科都在倡导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 这也是“优课” 倡导的方向。为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展现, 让学习小组活动变得有序、有效, 老师们也是做足了学生的文章, 录课班级一般都是由各个班中挑选出来的优秀学生组合而成, 这些学生普遍成绩优异, 接受能力强、发言积极, 举止规范, “画面感” 极佳, 非常能 “配合” 教师。学生确定后, 把这些学生分成几个合适的小组, 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培训”。有的教师这样规范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首先要踊跃举手, 争相向老师示意要求回答, 老师点名后, 起立保持立正姿势, 声音洪亮, 逻辑顺序是“我的答案是……我的理由是 ……我的回答完毕, 请老师和同学们指正, 谢谢!” 有的教师这样要求小组活动: 先2 号和4 号、1 号和3号同桌间进行交流, 随后四人围坐展开讨论, 形成小组答案, 最后由小组长代表小组进行展示…… 总之, 教师把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进行了充分、详尽的设计, 学生何时与老师展开互动, 在哪个环节需要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问, 如何开展小组内的交流合作, 每个小组需要展示哪个问题, 小组内谁负责回答老师的问题、谁负责交流展示、谁负责板演, 课堂检测中同学们的正确率、课堂小结中谈那些收获等等都分工明确具体, 步步妥帖。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表现成为课堂中的亮点, 展现出这节课超高的学习效果。

  最后还要进行一次次的检验、彩排, 对不足和漏洞反复进行修正, 直到教师满意为止, 如此一节课下来, 耗费的时间精力, 尤其是学生的“付出” 需要多大不言而喻。以前, 某城区学校曾传出一则新闻, 有位数学教师, 要出一节课参加“国家级” 比赛, 足足和班里的学生准备了一个月的时间, 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课程进度, 最后引起了学生家长的集体投诉。此事虽是极端例子, 对当前热衷于 “优课” 比赛的教师而言, 也是一种警醒。

  “优课” 中的教学环节依靠 “技术合成”, 过程“失真”。某日,学校一位生物老师在我任教的班级录课, 中午饭后, 各种录制设备就在教室安装起来, 授课教师也开始进进出出、吆吆喝喝, 忙着组织、安排学生, 走廊内还扯起了警戒线, 以防止有人走动影响到课的录制效果。下午第三节是我的课, 走到该班级, 没想到警戒线依旧, 教室里还在紧张地进行录制着, 我深感困惑, 问该班的班主任: “还是录生物课吗? 我的课咋办啊?” 班主任告诉我: “你的课没法上了,现在录课就是这样, 不是一节课完整地录, 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录,这样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失误随时可以重录, 当每一部分教师都认为可以通过了, 最后合成就 OK 了, 班级没变、学生没变, 合成的课效果更好……” 听后, 我真的是长见识了, 现在的课竟然是这样录成的, 难怪一节课竟能录一下午呢。课的完整性是一节课最基本的标准, 如此把一个一个片段加工起来去参加“优课” 评选, 简直是对课堂的一种“亵渎”, 如果这样的课也能评个一二等奖的话, 真正是一种“笑话” 了。不难想象, 照此发展下去, 终有一天, 我们的老师找来他人现成的录像, 通过软件加以处理, 让声音转化为自己的声音, 让授课教师改头换面成为“自己”, 这样岂不更加简单? 课堂教学不是“演戏”, 学生不是道具,教师不是导演,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为我们的岗位尽职, 我们要对课堂充满敬畏, 我们要加强教学自律, 自觉抵制“作假” 的课堂, 要为自己的施教行为负责。

  “优课” 的录制需要高额的费用支撑。虽然组织方在“优课” 录制上没有过高的技术要求, 但在评选环节, 画面的清晰程度、音质的效果、角度的切换、近景与全景的合理切换等一定会左右评委的评分, 就如同一幅风景照, 我们用手机拍出的照片和摄影师拍出的照片在效果上就是不一样, 差距明显所以, 各校在“优课” 录制上都是聘请社会上的专业团队帮助拍摄完成, 动辄三五人, 架起多台摄像装备, 有的负责跟踪教师、有的负责捕捉学生、有的聚焦场景、有的负责移动切换……录制完成后, 再利用专门的软件进行编辑处理, 如噪音的屏蔽、画面的删减、镜头的组合、字幕的穿插等, 如此下来, 录制完成一节课从时间上算少说也要一天左右, 外加动用的人手器材,其费用可想而知了。正是源于“优课” 的市场, 现在社会上的很多广告摄影公司专门承接学校的这项业务, 从整体设计到录制到加工完成, 提供“一条龙” 的服务, 对于一些室外的课, 他们还可以利用无人机进行俯视场景的拍摄, 其专业性程度和效果的确令我们刮目相看。即使费用逐年提升, 如遇比赛阶段的录课高峰, 很多学校连排队都排不上, 只能提前预约……对于教师录课的费用, 无论是学校支付还是个人负担, 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值与不值, 很难说得清楚。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提出了一节好课的五个标准: 扎实, 让学生学到新的东西, 是一节有意义的课; 充实, 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 是一节有效率的课; 丰实, 有资源、状态的生成, 是一节有生成性的课; 平实, 心中有学生, 是自然状态下常态的课; 真实, 不粉饰、有缺憾, 是有待完善的课。对比这五个标准, 我们的“优课” 能符合其中的一个吗?

  如此的“优课” 评选能反映出老师的真实教学水平和能力? 如此的“优课” 评选能促进老师的专业发展? 其目的和作用仅仅是为了评奖而已, 面对这样的优课我们或许能有点滴的收获, 但过多不真实的成分更会误导我们常态的教学。如果立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我还是觉得“真刀真枪” 的原始赛课更好一些, 这样的课能激发我们的教学积累、展现我们的教学智慧,让我们俯下身子去研究教材, 探究教法; 这样的课有疑惑、有缺憾、但也有惊喜、有感悟。

  我们很难弄清楚举办此类活动的初衷和目的, 但作为一个认可度高、对广大教师有益的比赛, 我还是希望共同努力把“好事” 做好、做到位: 可以进一步规范参赛标准和各环节要求, 聚焦课堂中的核心问题, 让课例更加符合实际; 可以加强对课例的监督管理, 利用必要的技术对课例进行检测, 让课例趋向真实; 可以聘请专业的评委进行评价, 删除华而不实的成分, 让课例更具借鉴和推广价值……

  期盼“优课” 真正“优” 起来, 于自己有提升, 于学生有收获, 于他人有价值。

  (作者单位: 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召口中学)

  责任编辑黄佳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