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分期中的“近世”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中国,历史,文化史
  • 发布时间:2021-08-03 11:55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内藤湖南博士(1866—1934年),站在文化史观的立场上,将中国古代的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和近世三个发展阶段。他认为:有史以来到东汉中期,是中国的古代社会;经过东汉后期到西晋的第一过渡期,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中世;中世社会历经了五胡十六国隋唐,到唐末五代迎来了第二过渡期;宋代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了近世。这一学说经其门人弟子的完善与发展,最终形成了魏晋以前为古代,魏晋隋唐为中世,宋代以后为近世的中国史分期学说。这一学说是“京都学派”的核心内容,是其认识中国历史以及东亚历史的出发点。

  内藤中国史学的核心,是把握中国文化发展变化的脉搏,探讨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及其与周边地区历史发展的相互影响。内藤将上古时期分为前后两期,认为前期是中国文化在本土上形成并进行充实的时期,后期则是中国文化向边境各民族传播,并向东亚发展,演变为“东洋史”的时期。第一过渡期是中国文化暂时停止向外发展的时代。而中世则是接受了中国文化熏陶的外部种族开始觉醒,其势力反作用于中国内部的时代。第二过渡期的唐末五代,是外部势力在中国本土达到顶峰的时代。从北宋开始,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了“近世”阶段。

  “近世”一词原是中国古典用语,如《史记·货殖列传》篇首所言“輓近世塗民耳目,则几无行矣”是其典型用例,简单说,就是离言者的生活年代较近的时代。然而,历史分期中的“近世”,绝非单纯的时代上的早晚,它必须具有充实且明显的时代特征。京都大学教授内田银藏在1903 年出版的《日本近世史》一书的序言中,已明确指出:“宋元明的文化就是近世中国的文化”。由1918 年的讲演稿整理而成的《日本的近世》中,内田银藏阐述了自己对中国历史分期的看法:“汉末是古代的终结,三国时期是古代向中世纪的过渡时期,晋南北朝隋代到唐末是中国历史上的中世,将五代视为从中世到近世的过渡时期,宋元明清则可称为中国历史上的近世。隋唐从政治上来讲与此前南北分裂时代大相径庭,但从文明的性质上来看,是就此继承了前代的特征。而到了宋代,加进了许多新的色彩,学问艺术一体的风气总算摆脱了传习的束缚,开始带有一种轻松明快的新感觉。元明清的文化,大体继承了宋代文化。这就是想把宋以后的中国历史视为近世的理由。”在内田银藏在京都大学探讨日本的近世并广涉中国的近世期间,内藤湖南与其同僚交往频繁,因此,内藤湖南体系整然的中国历史分期学说,应该受到内田银藏学说的较大影响。

  就唐宋之间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变化,即所谓的“唐宋变革”,内藤湖南曾撰写《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按他的概括,近世,从宋以后到清代,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复活并取得新进展的时代。前代的贵族没落,政权归于专制君主,文化归于庶民。宫崎市定则在详细考察了宋元时期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民族主义等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在中世纪历史发展停滞的背后,依然有一种动力在推动着中世纪历史向前发展。当这种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出现文艺复兴。中世纪后期的人们,自觉到自己生活的时代是与古代不同的中世纪,从而产生了否定现世、憧憬古代的意识,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动力。由于文艺复兴是人类最早的历史自觉,因此,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历史学家把文艺复兴后的历史发展阶段视作近世,在这一认识上几乎没有异议。如果说欧洲的近世大致始于公元十三、四世纪,而东洋的近世则开始于十、十一世纪的宋代。

  可借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来概括“近世”社会:基于血统的贵族主义崩溃,基于才学的个人主义盛行;封建分权政治终结,君主独裁政治出现;庶民登上历史舞台,人文主义觉醒;摆脱传统经典束缚,学术研究兴起;科学技术发达,商品经济趋于繁荣;憧憬古代文明,文艺复兴……文物考古资料,同样映现着“近世社会”的风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