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城里盖一所房子之前,先在野外用你的想象盖一座凉亭”,纪伯伦如是道。
相比直面现实挤压带来的沉重和压迫感,诗人更愿到秘境中去寻找苦夏里的一点凉意。在他构想的闲暇之地,既见淡月清辉,又闻虫鸣阵阵。
在我们生活的钢筋城市间,同样有不少“隐秘的角落”,容许人们藏身市井盈阶、结庐松林、狂野云庐,偷得浮生半日闲。
当你被热浪侵袭得心浮气躁,或是在快节奏生活里奔跑得太久,不妨在此间停一停、躲一躲,直至酣梦醉醒,心头万千潇洒。
浮巷弄幻影
要论“隐秘”,暗藏京城烟火气的北京老胡同是不能略过的秘境。
这一巷巷“老炮儿”般的胡同,年岁是与日渐增,但内心却越来越年轻,每年都有设计师来这些窄巷里弄间施展拳脚,如魔法般变出一个个仿佛下个世纪才会出现的奇特建筑,在老建筑中特立独行,又别有风情。
去年胡同里最瞩目的自然是“胡同泡泡218号”的三个“外星来客”,这些出自建筑师马岩松MAD工作室的神奇泡泡在老城里创造出新的对话空间。
其实早在2006年,MAD就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提出过“胡同泡泡”提案,即旧城改造不一定需要推倒重建,而是让“泡泡”们开启新的社区关系。“这是一种‘微观乌托邦’式的理想,我希望这些‘泡泡’像新生的细胞一样具有生命力,赋予老建筑一种活力,并通过改变局部而达到整体社区的复苏。”马岩松这样解释。
2009年,第一个“胡同泡泡”在北兵马司胡同32号诞生;十年后,“胡同泡泡218号”再度横空出世。
这些泡泡其实是在对老四合院进行改造时锦上添花的部分,它们由不锈钢打磨制成,一个是一处独立的工作空间,除了有共享空间的功能外,还可让人们通过泡泡内的回旋楼梯自由穿梭于两层楼之间。
这些泡泡光滑的外表面折射着老北京城内的古树、天空与胡同生活,像是一种对于传统的折射与学习,又让自己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同时,泡泡们金属的质感让它们在红砖黛瓦中更加灵动俏皮,犹如天外来物,以建筑的艺术感连通古往今来,开启与未来的对话。
梢云耸百寻
在福建龙岩紫金山体育公园内,远山、花海、湖水、草坡共同雕琢出最宜人的自然环境,云端艺术馆就坐落在这草坡上聆听山风,呼吸雾气。环境与建筑在这里达成了友好协议,环境缓慢地孕育着建筑的性格,建筑温柔地蜷缩在广阔环境里。
这座“云”渐渐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步入其中的人也渴望置身旷野,云就这样轻盈而暧昧地模糊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界限。
用建筑来拟物,设计者将建造的手法模拟成云特有的轻盈与暧昧,尝试让一片“云”落在草坡上,不仅以自然为背景,更是要消解建筑本体,让它融入背景,去模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界限。
想要揉捏出这样一朵有温度的云,也并非易事,巧在地块本身的地势让建筑师们得以打造三个坡道消解高差,让空间的层次更加丰富,如云朵层层叠叠。玻璃材质自然是造云的首选,这是和外部自然环境最无界的选择了,如果可以,真想让云朵在身侧自由穿梭。
“云”的概念也落在地面,重塑了新的庭院。如云朵外沿般的流动性线条勾勒出花坛、树池、下沉空间,沉浸在云朵中,也许才是此行的真正目的。
起伏的山峦、婆娑的树影都一并被纳入取景框之内,自然环境和建筑元素共同塑造了空间的界限。内空间与外空间在不断产生相互渗透、叠合的关系,仿佛正在以软绵绵的姿态对游人们说道:隐于闹市,也可以当一位“云中居士”。
修竹映弦韵
在武侠剧的缥缈场景间,深藏不露的高手总是会在不经意间遁入竹林深处,修炼功法,也顿悟尘世的种种烦忧。
作为国人推崇的植物界四君子之一,竹子有不少种类都原产自中国,在南方并不少见,因此将竹子拿来做建筑材料的也非“悬崖飞桥” 一家。在无锡的太湖边,去年年底就开放了一座如玉般剔透的竹林剧院,英国《泰晤士报》还将其评为“2019年全球十佳建筑设计”之一。
这座竹林剧院的灵感就来自中国最大的竹林——宜兴竹海公园,组成建筑外观的那些细长的白柱子就是抽象化的竹子意象。这些竹子其实是围绕在建筑立面的外层,仿若一道屏障,你需要穿过竹林才能走入剧院中,如同置身山野间。
竹子的顶部撑起了三角形组成的遮阳棚,这是树冠的象征。当阳光穿过这些随机排列的三角构架,就会投下明暗不同的图案,每一个静止的时刻图案都不会重复,一天中变幻成千上万的景致。
走进建筑内部,也不会有外强中干的落差感。中心的位置是一个可以容纳2000个座位的圆形剧场,这里是比利时剧院导演弗朗哥·德拉贡(Franco Dragone)的水上表演永久场所,与建筑外太湖的波光粼粼遥相呼应。
到了夜晚,白色的竹柱会从下方被照亮,变成真正的绿色竹林,远远望去,一团空灵的绿光在水面上摇曳生姿,不免让人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引导希望的那点绿光,如灯塔,如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