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吼:从睡狮到醒狮再到雄狮

  从晚清起,一个新的国家形象、中国称呼应时而生——狮子。怎样的狮子呢?以陈天华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1906年5月,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开始连载陈天华未能完成的遗著《狮子吼》,人们争相购阅,一时“洛阳纸贵”。

  《狮子吼》是一篇现实与幻境相交织的章回体小说,开头写道:“原来此山有一只大狮,睡了多年,因此虎狼横行;被我这一号,遂号醒来了,翻身起来,大吼一声。那些虎狼,不要命地走了。山风忽起,那狮子追风逐电似的追那些虎狼去了。”主人公正吓得不轻,忽又闻见半空之中一派音乐,云端坐着一位神人,神人自言“吾乃汉人始祖轩辕黄帝是也。汝命本当死于野兽之口,今特赐汝还阳,重睹光复盛事”,然后拂尘一挥就不见了。主人公转眼之间来到一处繁华都会,见到“光复五十年纪念会”大会场,会场“门前两根铁旗杆,扯两面大国旗,黄缎为地,中绣一只大狮”。进了大门,又见一座大戏台,戏台对联写着:扫三百年狼穴,扬九万里狮旗,知费几许男儿血购来,到今日才称快快;翻二十纪舞台,光五千秋种界,全从一部黄帝魂演出,愿同胞各自思思。《狮子吼》的政治文化寓意昭然若揭:我以我血荐轩辕,建立民主共和国;唤醒四万万同胞,光大五千年文明。睡狮醒来,赶走横行的帝国主义虎狼;狮旗飘扬,扫除腐朽的清帝专制朝廷。其实不仅陈天华,号称“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邹容,在1903年写成的《革命军》中,直接将清末的中国比作睡狮,呼唤它的醒来:“嗟夫!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除了陈天华和邹容,清末、民国时期,有很多人都将中国比喻成了一头睡狮。

  人们为什么抛弃了龙的象征?清末以后,本来代表中国形象、充满“正能量”的龙,在欺侮中国的外国势力以及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主共和的先进的中国人眼里,已变成腐朽没落、失去希望的大清朝廷的象征,变成了病入膏肓的睡龙、弱龙、病龙。这样困卧可怜、供人戏弄的龙,当然应该抛弃。

  抛弃了龙,那选择什么新的象征呢?丘逢甲诗中说:“我闻狮尤猛于虎,大高画狮勿画虎。中国睡狮今已醒,一吼当为五洲主。”虽然丘逢甲的时代,中国仍然落后、麻木甚至腐败,但唤醒这头睡狮的希望,毕竟远远大于治疗、拯救那条病入膏肓的睡龙。

  对于中国来说,狮子本是外来物种,而随着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的逐渐中国化,以及异域贡献到中土的狮子越来越多,于是中国出现了狮子一词,并产生了富有中国特色、丰富多彩的“狮文化”:在印度佛教中,称狮子为“兽中之王”、护法神兽,称佛陀为“人中狮子”,称佛陀的庄严法音为“狮子吼”,“狮子吼”具有震撼天地、扫荡邪恶的无限威力,又称佛教高僧打坐的地方为“狮子座”,而诸如此类的经义传到中国,经过发展与演变,于是智慧的文殊菩萨以威武雄壮的青狮为坐骑,狮与龙、凤、龟、麟“四灵”并列,成了新的瑞兽。

  而说起中华的文学艺术,以狮子为对象的作品层出不穷;至于中华民俗中的狮子,更是蔚为大观,如舞狮子遍及神州大地,雪狮子为北方奇观,糖狮子风靡南方各地,狮子戏绣球为年画与剪纸的重要题材,也是中国杂技的特色节目……既具王者风范,又呈瑞兽形象的狮子,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狮子成为中国象征的过程中,拿破仑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817年,拿破仑与英国外交官阿美士德谈到中国,他感触良深地说:“当中国觉醒时,世界也将为之震撼。”拿破仑的这句名言,在中西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人们逐渐把晚清及民国时代沉睡的中国称为“睡狮”,把正在觉醒的中国称为“醒狮”,把已经觉醒的中国称为“雄狮”。

  中国被称为龙,是因为龙在中国拥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被称为狮,而且是由“睡狮”到“醒狮”,由“醒狮”到“雄狮”,则形象化地反映了近现代的中国所走过的那条沉睡、觉醒、雄起、成功的曲折道路。今天的中国,有着“狮子吼”一样的巨大能量,有着勇于进取的狮子精神,中国迈向世界强国的伟大征程会如同狮子一般昂首阔步、坚定向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