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帛:唐代女子的“披巾”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唐代,传说,“披巾”
  • 发布时间:2022-03-05 20:17

  提到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子”,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轻盈飘然、纤尘不染的身姿。她们身着缥缈纱衣、曳地长裙,尤其是纤纤手臂间萦绕的一条披帛,看上去十分优雅,而这一类似于现代披巾的披帛,在唐代时还曾掀起不小的“时尚潮流”。

  这是一种质地轻且柔的飘带式长巾,早先出现在西亚希腊化时期的神像上,后来成为佛教艺术中天人飞天的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播进入中原。当时,披帛用丝织物制成,上宽下尖呈燕尾状,披帛拖地行走时如燕飞舞,恰好符合人们“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气质偏好,而且它能遮风保暖,兼具美观性与实用性。

  到了唐代,物质生活丰裕,社会风气开放,人们追求服饰美的方式更加多样,于是披帛逐渐盛行起来。它形制变窄加长,又名披子或领巾,其上绘有精美图案,也被称为“画帛”。披帛二字就阐述了它的两种配戴方式,一种为“帔”,披在肩上,从胸部两侧垂下,质地较厚;另一种为“帛”,同样披在肩上,但两端缠绕在手臂上,质地轻薄,长度超过两米,用于礼乐或装饰。

  《捣练图》中讲述了披帛经历过练、染、印、整等繁杂的工序,最终才具有软、纯净、有光泽的效果。而处理工序中漂洗效果极好,使得披帛多以白色为主。其他鲜艳的单色披帛,大多得益于丝绸之路上的各种植物染料,加之唐代高超的纺织染技术和机械,不同颜色、多元质地的披帛才得以呈现。技术的改变使得它飘然的艺术感更上一层楼,也愈受女性的喜爱。初唐时期的传奇书籍《补江总白猿传》有一句“妇人数十,帔服鲜泽”,将“披帛”当作了女装的代称,可见它配戴之广泛。

  然而,披帛再广泛也仅仅流传在宫廷贵族女子之间。普通百姓忙于劳作、苦于生计,都着“布衣短褐”,只有宫中皇后、贵妃,以及女官、侍女等阶层女子,才有闲情逸致来追求尊贵华丽的服饰。《宫乐图》中,围坐方桌的女子戴花冠、梳椎髻、均配戴披帛,《簪花仕女图》中身着赤色披帛的妇女姿态柔美。而这两幅画中的女性都来自贵族阶级。

  有学者认为,披帛得以在唐代盛行的另一原因,要归功于乐舞的发展。随着唐朝宫廷引进西域舞曲和舞伎,奇装异服也被宫人们效仿,而且披帛与大唐舞蹈的洒脱、舞者的阴柔之美一拍即合,于是它逐渐成为唐朝舞蹈服装中的重要道具。《晚宴湘亭》中有“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巾舞图》中有女性“持长巾旋舞”;宫廷乐舞《霓裳羽衣舞》中更有穿着霓裳、披帛的舞者在西凉乐中旋转的舞姿。

  所以今人常有推断,古代佛教雕塑、壁画中,那些身着披帛的女子形象,极有可能是参考了唐代的舞蹈服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